这一境界,要求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做不束缚的人,不受人惑的人,直抒性灵的人,许多禅师不惜为自由而献身,拚就一死也不肯去为专制贴金。
驴子唱诵
居遁禅师得法于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他在郊外的庙里偶然遇到一群僧人,他们正准备举行一个盛大的法会。
居遁一向鄙视偶像崇拜,他想进去看好戏,于是走进寺庙内随便找了一个中间的位子就坐下来。当法会仪式进行时,他安静地坐着,头侧向一边,很专注地倾听唱诵。
那天,领唱的僧人唱诵得很难听,居遁站起来大踏步地走了出去,不一会儿,他回来了,不知从哪里牵来了一头老驴子,他把驴子拉到那群僧人的面前,让它趴下。
接着,他有节奏地打驴子,于是驴子并始模仿那个领唱僧人的语调,拼命地吼叫起来。
全场的僧人都气疯了,居遁哈哈大笑,一只手臂亲昵地搭在驴子的脖子上,然后,这个佛学大师带着他牵来的那头驴径直走开了。
禅思禅悟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美好境界。禅宗的自由,就是解脱。解脱之意是纵任无碍,尘累不拘。刻板守旧的对岸,就是这种逍遥放任的洒脱。
怎么出来
唐代时期,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说:听说古代有一个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渐渐长大,从瓶子里出不来了。现在不能毁坏瓶子,又不能损伤鹅,和尚怎么让它出来呢?
南泉招呼说:大夫啊。陆亘答应一声。南泉说:这不就出来了嘛。陆亘一下开悟,以礼感谢南泉禅师。
陆亘大夫遇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一直缠绕在他心头时,他寝食不安,于是求教禅师。禅师轻轻一唤,将陆大夫从问题的困顿中给叫了出来,大夫有所醒悟。
禅师无法靠逻辑帮助大夫解决那个两难的饲养问题,所以他无法正面回答。但禅师却可以解决大夫心念遇到的问题,并巧妙地将他从思维的陷阱缠绕中给解脱出来,让大夫不再终日苦恼,并获得身心的解放。很多时候,心智上的烦恼是自由寻找的,就像那只鹅,不明不白就会掉进一个无法出来的瓶子中,自我受到局限,烦恼由此而生。
禅思禅悟
当心灵启悟时,心灵幽暗的闸门自然洞开,就可以看到,“每只鹅”都会自由自在畅游于广阔的水面上。这世间从来就不曾有那么“一个瓶子”存在过。若你心出了樊笼,何来瓶鹅之困?若你意念已经不在瓶鹅问题上纠葛,那就等于“出了瓶鹅”。
竹密岂妨流水过
善静和尚二十七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当然,下山是要得到禅师的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道:“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于是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僧人于是就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儿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禅思禅悟
竹林密集,苍翠如海,似乎连风都难以穿行;然而,若是潺潺流水,便可以畅通无阻。山峰巍峨,高耸天际,飞鸟无法到达,走兽难以逾越,但是,片片白云却悠然飘过,峰峦益高,益见其惬意。竹林流水,清泠活泼,流遍原野都是歌;青山白云,灵动飘逸,万里蓝空任挥洒。融通万境而无挂碍,韵出象外而意无穷——禅者因解脱而自在、而豁达、而空灵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世事亦是如此: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努力奋进,何愁眼前不是一片光风霁月、天朗气清?
烧佛取舍利
唐朝的丹霞天然禅师敢作敢为。《五灯会元》中记载丹霞禅师有一次在寺中挂单,因天寒无材取暖,于是竟然劈开木雕佛像当作柴火,烧烤取暖。寺主发现后,破口大骂,并要将他驱逐出寺!而丹霞却说:“我是烧佛取舍利。”
寺主骂他:“木像里哪有什么舍利?”
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何妨再拿几尊来烧?”
寺主哑口无言。
禅思禅悟
禅宗认为:世界众生对佛的理念正好与真佛性颠倒了,也包括杀戮。呵佛骂祖,不是做秀,而是真悟。
一个忠告
从前,有个商人成为了佛陀的信徒。这个商人多年来以买卖佛像、轴画、佛经及法器为生。
他很明白这种行为不是佛陀劝说在家人应该做的正确行业,所以,他请教南泉如何才能清净自己积聚的恶业。他害怕因为这恶业妨碍他走上解脱开悟之道。
南泉劝他改行其他正当行业,等到赚的钱和现在一样多了,再用所有的利润用来建庙。商人遵照南泉的交待,几年以后,他盖了一座华丽的寺庙。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商人因为要忙很多事,根本无暇祈祷或打坐。
他发愁,前去见南泉,说:“我现在已清净了我的业,但这座寺庙还需要很多佛经、佛像来使寺庙庄严,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殿,所以,我接下去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没有时间禅修,可是,如果不神禅修,在正道上怎么进步?”
南泉说:“你不用再装饰寺庙,虔诚的人们自然会照料一切,如果你能透过究竟实相的净光,维持着即便哪怕一刹那的空性觉知,让自己保持自在,超越为与无为的二分法,不要尝试去完成或算计什么事情,当事情过去时就让它过去。让自己的佛性展现,让一切如其所然,这样就可以享受一切。”
商人顿时了佛性所在,因而开悟了。从此,他不再仅仅珍视雕刻的偶像。
禅思禅悟
若能学会不去算计,不一味地寻求精神进步的虚幻征兆,每个人都可以不执著于事,自成正道。
坐禅岂能成佛
六祖慧能的后世中,以道一禅师的门叶最繁荣,禅宗至此而大盛。
马祖道一禅师,是唐代汉州什邡人,俗家姓马,后人尊为马祖。
他幼年依资州处寂出家,从渝州圆律师受具戒。开元中到衡山,结庵而住,整日坐禅。当时南岳怀让住在般若寺,见他很不凡,便去问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
道一说:“图作佛。”
怀让于是拿一块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说:“师作什么?”
怀让说:“磨作镜。”
道一说:“磨砖岂得成镜耶?”
怀让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
道一因问法要。怀让给以开示,最后说偈:“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言下道一豁然契会,侍奉十年,才离南岳。后在江西开堂说法,起初住建阳佛迹岭,既而迁临川,又迁南康龚公山,所至聚徒说法,创建禅林,门徒散布天下。
禅思禅悟
禅宗最忌胶柱鼓瑟,拘泥固执。参禅悟道,要有“活泼泼心”,一味强求,失之佛法真如。大凡世事,也是如此:待到雪化时,三春自然来。
皎然长生
禅僧皎然,因其开悟之后住持在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皎然”。他原籍福州,小小年纪便出了家。他曾经认真修习一丝不苟的律宗教义,还曾刻苦钻研博大精深的天台止观……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解决他思想上与生俱来的困惑。于是,他舍弃教理研究,开始云游参禅。
在象骨山,雪峰大师的禅韵宛若九天鹤鸣,深深唤醒了皎然一颗漂泊的心,他放下行囊,久久依止在雪峰义存身边,参禅悟道。
有一天,他与几位僧人为建房而斫树。师父雪峰走了过来,看了看他们砍的白茬说:“斫到树心且住。”
长生皎然禅师忽然感到了洞然的禅机,毅然决然说道:“砍倒!”雪峰大师见他契入了禅机,便进一步激扬说:“古人以心传心,你为什么却要将心斫却?”
长生皎然豁然大悟,掷下斧头,大喝一声:“传!”
雪峰大师高高兴兴赏了他一禅杖,呵呵笑着走了。
有禅僧问雪峰:“如何是第一句?”
第一句,即是第一义缔。禅的绝对境界,如何能够言说?所以,雪峰大师良久沉默着,沉默着。这僧懵懂,未能应机,疑惑不解地从方丈走了出来,又来向皎然禅师请教:“师父沉默无言,是什么意思?”
长生皎然说:“这是第二句。”
雪峰听说皎然否定了自己的禅机,就让那僧再来问:“如何是第一句?”
长生皎然禅师说:“苍天!苍天!”
妙峰绝顶,不容商量。所以,皎然说雪峰的“默然示机”为“第二句”,他自己也无法言说,只能仰首长叹:老天爷,老天爷!
大家集体劳动结束的时候,雪峰大师问道:“古人说:谁知轻便的凉帽掩盖之下,原来是过去的忧愁之人。你们且说,古人意思是怎样的呢?”
长生皎然故意将头上的斗笠歪戴着,与雪峰大师斗机锋:“请师父说说看,这个是什么人说的话?”
雪峰不答反问:“持经者能荷担如来,怎样才是荷担如来?”
长生皎然一言不发,将师父雪峰抱到了禅床上——真正的荷担如来——众生觉悟即是佛,雪峰大师亦就是如来。
禅宗丛林,劳作即是禅修。所以,第二天,大家照样普请。禅宗之所以将集体劳动说成“普请”,意思是说,上下均力,无一例外,都必须参加。因此,雪峰大师虽然贵为千五百人的大导师,也照常参加“普请”。他背负着一捆木柴,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个弟子,便将柴捆抛了下来。弟子正在弯腰拣起木柴,雪峰冷不防踹了他一脚,将他踹了大马趴。回到方丈,雪峰对皎然说:“我今天踢倒这僧,真快活!”
长生皎然说:“大和尚,你却应该替这僧入涅堂才行。”
涅堂,是生命垂危的僧人居住的病房。长生皎然是以此批评自己的师父雪峰:你脚踏弟子,虽然是为了接引他契入禅机,但过于心切,便显露了踪迹。
一天,雪峰问皎然:“光明境象,悉皆消亡,这是何物?”
长生皎然说:“请师父首先宽恕皎然的过失,我才敢回答。”
雪大师说:“宽恕你的过失了,你怎么说呢?”
“皎然我亦宽恕大和尚你的过失了!”
光明是自心的灵知,境像是心光所显化,二者皆不可得,因此,还有什么妙明真心可说?一旦强行将之说出来,就犯了过失,所以,皎然首先要雪峰宽恕。同样,你雪峰老和尚非要问我是什么,是没事找事,无事生非,也犯了过失。
雪峰心知,这位弟子大彻大悟了,深为赞许地说:“饶你二十棒。”
长生皎然明白,这是师父印可了他的悟境,于是,他五体投地,大礼跪拜。
不久,皎然禅师便被信众请到福州长生山,住持弘法。
禅思禅悟
禅定之中,心月孤悬,灵灵明明,宛若水镜,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正是由此,“花空”则“觉性了”,“月尽”而“知心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心即佛,自心是佛,然而,禅心无住,心也不可得,因此皎然说:“斫却。”
布袋拖耳
布袋禅师为五代时人,生于浙江奉化县。自认为自己能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把自己称为“契此”;又因身体肥硕,外号为“长汀子”。
布袋禅师终日袒胸露腹,出语无定,经常以锡杖荷着一只布袋,右手提着罗汉珠游化四方,见到人便向人乞讨,得来的东西全藏于布袋内,所以世人称之为“布袋和尚”。
有一次,浙江天童寺过堂打板时,僧众们陆续排班入座,嬉笑疯癫的布袋和尚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毫不客气地就往斋堂中央方丈和尚的位置上坐下来,纠察师一见,非常不客气地喊他下来,布袋禅师却视若无睹,行堂师也向前要拉他下座,无奈他稳如泰山,动也不动一下。
眼看住持密禅师就要驾到,纠察师一急,赶忙走到中央,气呼呼地用手揪住布袋禅师的耳朵,想把他拉下座来,谁知布袋禅师的耳朵被纠察拉了一丈多长,耳朵已经拉到斋堂门口,而身体却丝毫不动地安坐在中央。两旁的大众一见,都吓得目瞪口呆!
住持密禅见此情形,就对纠察师说道:“让他在上座,我就坐在他后面好了。”
从此以后,每天受午供的时候,布袋禅师就来了,且老实不客气地总坐在斋堂中央饭桌上。至今各寺院五观堂中,中央还有供奉弥像“布袋禅师”的遗风。而浙江天童寺的斋堂更有偈曰:
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拖长;
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五代梁贞明三年,布袋禅师于岳林寺殿前一大磐陀石上示寂,留下最后一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布袋禅师,游戏人间,因他的最后遗偈最为有名,世人皆以弥勒菩萨来称呼他。布袋禅师心宽体胖,常露笑容,人皆尊他为“弥勒佛”。
禅思禅悟
布袋禅师是“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我们众生也要做到“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
挥刀自断
一日,佛祖从地狱之井往下望去,只见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
此时,一个强盗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马上祈求佛祖救他。佛祖知道这个人生前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他抢劫他人财物,任意屠杀生灵。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没做过。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突然心存善念,移开了脚步,放过了那只小蜘蛛,这成了他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想到这里,佛祖认为他还有一丝善心,于是决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佛祖从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丝,大盗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了那根蜘蛛丝,然后用尽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中接受煎熬的人看到这样的机会都蜂拥着抓住了那根蜘蛛丝,无论大盗怎么恶言相骂,他们就是不肯松开双手。
蜘蛛丝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盗因担心蜘蛛丝太细,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从而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毁坏,于是便用刀将自己身下的蜘蛛丝砍断。结果,蜘蛛丝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大盗连最后的一点怜悯都没有了,佛祖怎么会救他呢?
其实,既然蜘蛛丝是佛祖抛下来的,怎么会断呢?
禅思禅悟
禅说,感知到另一个境界的美好,教会你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内心,而这个一切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恶,更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于本心,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性。而恶,只是内心中的一念,贪婪、欲望酿造了它,终毁掉所有的希望。
竹篓接雨
某日,山中忽然下起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粒毫不留情地打在久已失修的屋瓦上,不久大殿便开始漏起雨来。
“赶快拿东西来接雨!”
慧玄禅师大声斥令道。然而,会到漏雨这般程度的,想必是穷得连水桶都没有的寺庙。但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吗?……众弟子们拼死命地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出可以接雨的东西。正当大伙儿慌得团团转时,忽然间有个小和尚抓了一个竹篓就往外跑。
用竹篓接雨?
多么奇怪的举动啊!当然,根本无济于事。
但是,事后慧玄大师竟然大大地褒奖了小和尚一番,而据说那些在旁边急着团团转的弟子们却被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小和尚之所以被褒奖,正是因为他并没有根据任何理论推断而很快地跑去拿竹篓。对小和尚而言,当下他的脑子里并没有“竹篓不能接雨”的常识存在。与其说这是异常的行为,不如说他并未被常识所局限而成为常识的俘虏。正因为如此,他是“自由”的。
禅思禅悟
禅最重视的就是这种“自由”,而往往必须打破常识的束缚;不过,说到“打破常识的束缚”,可别又为这句话所束缚了。禅是彻底的自由,根本无需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问题。能够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