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48444200000002

第2章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1)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在我国,产业集群是一个译文,在原版的英文文献资料中为industrial cluster。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世界广泛认同的定义,不同学派从不同的研究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ike·E·Porter、Enright、Rosenfeld、王辑慈、曾忠禄、徐康宁等。

一个世纪前,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1891)首先注意到了产业集群,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产业聚集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的概念,主要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小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而胡佛(1975年)将集群看做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

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开展大规模研究工作却是30多年前的事,Bergsman等(1972年)将产业群定义为,趋向位于同一地方的一组经济活动,并认为,产业群的判断标准是这一组经济活动的就业人数之间是否相关。这实际上是着眼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对产业群形成的重要影响。Czamanski Ablas等(1979年)将产业群定义为:在所有经济产业中,一种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产业。Schmitz(1995年)受意大利产业区产业群的启发,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群及其竞争优势和发展规律时,将产业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集中,从而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并拥有参与本地市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集群。

波特(M·E·Porter)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J·A·Roldandt认为,相互联系紧密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客户,为了获得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利益、加快学习进程、降低交易成本。J·A·Theo.Rolelandt和Pimden Hertog(1998年)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

除此之外,Enright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商业企业或非商业组织。对于作为该组内成员的个体来说,集群是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促使集群企业联系起来的是客商和供应商的关系、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共同的技术、共同的客商或配发渠道。Rosenfeld认为产业集群是地理接近和相互依赖的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D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产业集群反映了企业在相关的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在集群里,企业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从松散的企业网络协会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UNID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也认为产业集群是生产和销售一系列相同或相关的产业或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遇的企业在部门上和地理上的集中。

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有不同看法。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曾忠禄认为,群集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型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王辑慈认为,集群是在某一特定的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孙伟则认为,产业群实际上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水平型产业群,即同一产业(按标准产业分类法的细项划分)内的企业(主体)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的企业(辅助)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二是垂直型产业群,即相互独立的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集合。水平型产业群一般位于某一个特定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垂直型产业群既可以位于某一区域,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

徐聂鸣等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博士仇保兴(1999年)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第一,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第二,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第三,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第四,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确定性;第五,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第六,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上面代表人物对产业集群定义的罗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企业是产业集群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由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涉及企业或产业的行为(状态)、成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利益、效果,其概念在产业规划上的进一步应用,则是强调如何提供相关条件以促成产业集群的有效发生与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给产业集群下一个综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个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产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属性和地理集聚特性。从专业化属性看,产业集群的成员构成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能与技术培训、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从地理集聚特性看,产业集群是产业关联企业及其相应的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用公式可简约地表示为:

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龙头)+产业链(龙身、上下游)+特定空间竞争力集聚+各类支撑服务体系(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客户和行业协会等)。

另外,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概念混为一谈。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组织,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企业集群应该研究企业组织,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2)产业集群是一种机制,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企业集群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企业集群有地理接近的要求,而产业集群可以是地理接近型的,也可以是地理分散型的(如烟草行业烟叶种植与卷烟、制药行业草药种植与制药等),甚至可以跨越国界;(3)在产业集群中,除了企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组织机构,如协会、商会、各类中心、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因而,采用企业集群的概念并不能表达集群所赋予的丰富内涵;(4)企业是产业的一个微观载体,是个体概念,而产业是整体概念,因而涉及产业集群现象必然要研究到企业空间组织形式问题,所以,用产业集群概念比企业集群概念更符合集群这一经济现象的特性。

二、产业集群的特性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性

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形成的,这种地理接近的直接后果是有利于知识获取、市场形成、信息的共享。在产业集群内,有大量的前向、后向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企业的这种集聚被称为“扎堆”,企业“扎堆”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合作使每一道工序成本降至最低,相互配套使产业链体系趋于完整,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这种地理上接近的企业也有利于相互知识获取和社会资本的形成。产业集群内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这为企业生产以及降低劳动成本提供了人力资源供给。

(二)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共生性

产业集群内集中了大量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相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而言,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更强烈的竞争、更密切的合作。正如波特所言:“集群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首先,产业集群的大量企业分为两部分:相同或相近的企业(面对同一市场需求)、前向后相关联企业。大量相同与相近企业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面对市场与消费者的强烈比较选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产业集群内的这种异常激烈的竞争有力地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需要,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面对多变的市场、个性化的消费,单个企业不可能在生产的每一阶段都能达到最优,与其他企业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又存在较大风险。但在产业集群内,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十分普遍,企业的关系被各种网络固定,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空间都比较大,这正是产业集群的独特之处。这种合作促成了企业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参与合作企业可以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是提高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力、竞争力。

(三)集群本身的创新性

产业集群促进创新的实现机制是集群内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与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来源,是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改进技术与管理的压力与动力。集群内企业“面对面”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区域,面对随时破产的压力,面对其他企业创新利润的诱惑,集群内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时,在集群内,企业彼此之间经常有各种往来,彼此的信任度高,地理位置也较近,协作创新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产业集群必须有高水平的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的系统性使集群内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使得各企业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活动,而让临近企业做辅助性工作(但对于这个企业来说,这却是它的核心工作)。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群体提高了创新的机会,企业家精神的传播与集聚更进一步刺激了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