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会学习”是大学生进行创造的前提,那么创造则是大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学生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创造性的品质。大学生的思维以再生性思维为主,但创造性思维也有明显发展,而创造活动的基础,依赖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大学生创造力学习之路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确立创新性学习观
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即“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人类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形成了“维持性学习”为主的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强化了已有知识的归类,且由于归类,知识获得更多的商品属性,知识的扩散得到加速,人们接触知识较以往更为容易,费用也更为低廉,从而使得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和能力变得日益重要起来。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信息,识别信息中的专利,解释和解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能,所有这些都比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本身的学习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是否具有不断掌握最新知识并进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现存的知识更为重要。“学会”只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工匠”,“会学”才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师”和“知识劳动者”。因此,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人们在学习观念上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大学创新性学习的特征
预期性
创新学习基本特征之一是学习的“预期性”。预期性不同于维持性学习中的“适应性”,即对外界压力简单地做出反应性调整。它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态度。它要求我们主动面对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为改善人生而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它不满足于对前人已有知识的继承和理解,而是不停地探索、发现和创造,为将来做好必要的准备。因此,创新学习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超前学习思想,它集中反映了学习者的个性思维和主动精神。创新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创造新的生活。
参与性
创新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参与性。如果说预期性反映的是创新学习的思维特点,那么参与性则体现了创新学习的社会实践功能。创新学习是一种在完全平等、民主体制下积极参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效的意义学习是将学习材料中的有意义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的意义结合起来,或者说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意义。许多教师认为很有意义的材料,在学生看来可能就没有意义;而教师认为没有意义的东西,学生倒很有可能发现其极高的价值。这只有通过平等讨论和共同参与的实践才能得到澄清。有些暂时无法澄清的问题,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见解性观点做或是或非的判断。因此,这种参与性是创新学习得以不断发展提高的动力,是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创新实践的保证。同时,通过参与性学习,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团体意识和行为,以及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有人提出当你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
这可能是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因为这种学习观念包含了创新学习的重要精神,显示出创新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特征。
充分注意创新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特征,也是预期性特征所要求的,因为只有热情地参与各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参与有利于提高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社会实践,才有可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观瞻未来,才能保证预期性的真实可靠,而不是只见海市蜃楼般的迷人美景。而科学预见的引发和持续,又可为有效的参与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良机。所以,预期性和参与性这两方面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互相补充,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独创性
独创性也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学习的独创性表现在学习者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探索新问题,使自身得到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独创性不一定是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具有发散思维,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不轻易相信书本上的结论,而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不满足于已揭示的知识间的联系,而试图建立各种知识间的新结构;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也就是说,独创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因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上述学习观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从不同视角提出来的大学生必须树立的基本学习观。它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导向,系统回答了在新时期学什么,如何学,最终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彼此呼应的学习观念体系。
第二节认识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新奇事物或困难面前采取有力对策,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独立地解决难题和在实践中有所发明和创新。
大学生虽然不是发明家和科学家,但学习中也应敢于除旧图新,创造性地学习。这样才能学得深、用得活,逐步培养起自己的独创能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入迷
阿基米德到老年时,他的祖国希腊与罗马发生了战争。罗马军队包围了阿基米德所住的城市。由于罗马军队长期围困,城内已弹尽粮绝。罗马军队开始攻城,此时阿基米德仍在屋里钻研他的数学。他沉浸在数学的思维海洋之中,竟没听到罗马士兵破城而入的杀声,也没听到同胞们的哀嚎声,他仍在平心静气地想着推动地球和各行星的那种伟大力量,正在画着一张图呢!
当一个罪恶的黑影忽然遮住了他的视线时,他才醒过来。“走开!你弄坏了我的图纸,快走开!”他愤怒地叫喊着,当他的喊声刚落,举在他头上的屠刀也落下来,阿基米德聪明的头颅落地了……阿基米德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人们分析他有超常创造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入迷。
1990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消息说:我国学生在世界中学生数学和化学奥林匹克赛中,双双获得团体冠军,并分别获得5枚和4枚金牌。据介绍,这些中学生平日学习刻苦,有一股执著追求的精神,对自己喜欢的学科十分“入迷”。实践证明,“入迷”是他们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只有迷恋着事业并为之献出全部精力的人,才能有超常的创造力,创造出伟大的业绩。纵观历史,凡做出巨大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无不具备“入迷”的特点。
求异
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再现了一位口技表演者高超的口技艺术。作者在写他的口技艺术之前先写道:“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处又写道:“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对于这种写法,人们向来是给以肯定,赞不绝口,认为这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可是,如果我们进行一下反向否定思维,去掉它的开头,就会惊喜地发现这样反而会造成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急于想知道表演者到底有多少人,用的到底是什么工具,就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结尾再加以点明,出人意外,令人拍案叫绝。口技人所以“坐屏障中”,不就是为了保守“秘密”留下悬念,吸引观众吗?
求异思维极易发展为创造,这是我们在培养创造能力时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求异能帮助我们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人们习惯在河堤上种树,以此加固河堤。有的科学家大胆求异,细心论证,认为这样做是不科学的。根据大堤断面剖析发现,虽然树的毛细根有一定的固土作用,但是风吹树摇,树的主根和大的支根又会使土壤松动;一些枯树留在堤内的断根残枝,腐烂后给大堤造成许多细小孔道,成为隐患。为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决定,黄河下游大堤今后不再种树。
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以发展求异的观点去研究客观事物,才能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
作为大学生,要搞出重大发明,或提出新异观点比较困难,但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则完全可能。
发散
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使人们能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它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
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外语中的一句多译,都属发散性的范畴。学习中注意使自己的思维发散开,就会思路灵活、开阔,而不致囿于一孔之见。
练习1:字的流畅请在10个十字上加最多三笔构成新的字。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请在“日”字、“口”字、“大”字、“土”字的上、下、左、右,上下一起各加笔画写出尽可能多的字来(每种至少3个)。
练习2:观念的流畅尽可能多地说出领带的用途;尽可能多地说出旧牙膏皮的用途;什么“狗”不是狗,什么“虎”不是虎;什么“虫”不是虫,什么“书”不是书;什么“井”不是井,什么“池”不是池。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如何,与发散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必须主动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中多半注意培养同学们的“聚合思维”——即通过逻辑思维找出唯一正确答案的能力。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许多考题都培养了聚合思维,这是传统教育不足的一个方面。作为有志于创造的同学们,应在发展聚合思维的同时,主动地培养发散思维,两种思维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增强。
独创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了。可是有人觉得,整日随身带着钥匙太麻烦了,于是发明了声控锁。不久前,又有人认为把门“喊开”也比较费事,不如把门“看”开,于是“眼锁”就问世了。
原来,人的视网膜上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小血管,每人血管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犹如指纹因人而异一样。这一特点,为发明眼锁提供了条件。发明者在门上安装一个很小的接收信息的装置,房主对准它一看,它就可以鉴别主人视网膜上面成百根大小不同血管的分布状况,然后将信息输送给电脑,如果信息与原来储存的相同,门就自动启开。这种眼锁不但方便,而且极为安全,其保险系数为普通门锁的几万倍,可以说“固若金汤”了,眼锁被誉为“锁中之王”。
这种最近推上美国市场的眼锁,具体地体现了发明者的独创性——即以新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结论,创造新事物。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本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日本在这方面给予了特别多的关注,因而能在资源匮乏、市场狭窄的不利条件下,独占鳌头,发展成超级经济大国。这与他们注重培养日本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是直接相关的。
再如学习中的例子。
有一位初三学生,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了优秀生。他除在本班介绍学习经验外,还应邀到校外介绍经验。他的主要经验,就是创造性地研究学习方法,在向老师请教学习方法的同时,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他把化学中元素的化合价串起来,根据方言习惯编成顺口溜,如:
穷(氢)人(银)家(钾)哪(钠)一文钱(+1),杨(氧)福(负)二(2)买了三头(+3)驴(铝)、四(+4)只龟(硅)。这样的创造虽不尽完美,但体现出一位好学青年的强烈创造欲望。这种向往创新的意愿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青年,甚至是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的创造渊源于幼稚或不成熟的创造尝试之中。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独创”并非只有优秀学生所能为,一般水平的同学也能做得到。上面介绍的事实就是例证。每位青年大学生都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准备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