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03

第3章 绪论适应大学新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2)

以上六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的人应是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有灵魂”,意味着有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意味着能够有所执著、有所崇奉、有所敬畏、有所依傍。“有头脑”,意味着才智清明,多谋善断,意味着有眼光,有韬略。“有专长”,意味着学有专长,能以某种专长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一言以蔽之,就是良好的大学教育应当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拥有民族的良心。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学会尊重少数、个别、弱势群体,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学会宽容,学会对自我的行为、观点所依持的立场进行反思和检视。

第二节适应大学新生活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进入大学,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然而刚刚进入大学,当原先升学的愿望已实现,新的目标尚未找到时,难免陷入暂时的迷茫。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生目标缺失。目标是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目标的追求使人精神上有寄托,行动有动力。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有着明确的目标——考上大学,为此他们努力拼搏,学习生活紧张、艰苦而充实。考上了大学,实现了奋斗多年的目标,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有些人还没有从高考思维中走出来,还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此陷入目标缺失、理想缺失的迷惘之中。学习没有动力,参加集体活动没劲,有的人在网吧里消磨时间,有的人则在谈恋爱中寻找寄托,有的干脆天天睡懒觉。

学习不适应。高中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老师牵着走”;大学里,由于学习的内容、范围、性质和教学方法变化了,在学习上更多的时间是“自己走”。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大学老师上课内容量大,上完课就走,一般不留作业,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平时一般没有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检查。习惯于按照老师周到细致地安排进行学习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感到无所适从,不懂得自己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学生中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什么事情都可以占用学习时间,什么都重要,就是学习不重要。

心理落差巨大。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是获得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往往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喜爱的学生,是父母的骄傲,是周围人羡慕的对象,充满了自信,被称作“天之骄子”。但是许多同学考进大学后,突然发现在“高手如云”的班集体中,自己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了,这种“失落”感的造成是因为在中学里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是进入大学后,竞争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比较之下,有些来自乡镇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围绕考试而学习,少有机会和条件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因而在大学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难有表现的机会,有受到冷落的感觉。还有一些学生高考发挥不理想,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或者是没有进入理想的专业。这些都会使他们感到失落,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感。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用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来弥补在现实世界失去的东西。

人际交往障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是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外部条件。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中学不曾遇到的情况。一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在语言、生活习惯、性格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给交往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言上各地方言有的差别很大,在有外地人在场时用别人听不懂的方言谈话会让人觉得这是对其他人不尊重;有的地区常见的口头禅,可能被其他地方人认为是不礼貌的语言。又如性格上总的来说,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不同地方的人处事方式不同,容易发生矛盾。二是绝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以往没有住校经历,习惯了在家独自拥有一个房间的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更不能接受那种你我不分的“宿舍共产主义”。三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全家人呵护的对象,从来都是受到别人关心,却不会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家长式的关怀,就会埋怨周围的人,甚至觉得别人都和自己过不去。有的学生中小学阶段在家长要求下放学就回家学习,不和别的孩子玩耍,没有从同龄人的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游戏规则,进了大学不会处理集体生活中的同学关系。

二、认识大学生活新特点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要想走出迷茫,就必须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从生活方式看,中学阶段学生普遍是就近入学,吃住在家,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即使是寄宿制的中学,学生离家也不太远,一般不会超出县城范围,一个月总可以回家一次。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集体宿舍,共同起居,独立生活,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

从生活范围看,中学时代的生活领域较窄,中心任务是好好学习考大学,课余活动被压缩得很少,几近于没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充足。各个学校都有种类繁多的社团,各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举办有特色的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这些社团,从中学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业余生活。同时,各个学校在寒暑假都开展社会实践,如去贫困山区考察和义务扶贫,可以从中提高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另外,大学还有很多周末和假期兼职的机会,对于愿意增长生活经验、改善经济条件的同学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学习状况的变化

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特点。中学的“应试教育”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动自觉地学习。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内容是既传授基础知识,又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还要介绍本专业、本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状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要大为扩展。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大部分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学的。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

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中学的内容重在打基础,不外乎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十来门课。对一些天资聪慧的学生,这些课程的课本内容都能全部记诵下来,什么章节的什么内容,在哪个课本的哪一页都能牢牢记住。大学学习的内容特点是宽、深、新:“宽”指所学的课程门数比中学要多5~6倍,一般达到四五十门之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深”指内容比起中学要深得多;“新”指大学的学习要把握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成果。大学时代的学习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

人际关系多元化。中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由于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不善交往,交往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如:饮食、语言、作息、卫生等习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些不同,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还要学会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

人际关系复杂化。中学时代人际交往较为单一,主要限于学习交往。从中学到大学之后,我们跟周围的人所比较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比如还有体育、文艺修养等,当选班干部、入党、找工作等,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四)管理制度的变化

从教学管理看。中学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考试合格才能毕业。大学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提前修满学分提早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

从管理方法上看。中学时代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班主任安排。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从管理系统上看。中学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班主任实施,而大学的管理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了解如何尽快适应这些环境是有必要的。

三、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环境的调适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立足大学生活现实、接受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要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洗衣服,缝补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

掌握对钱财的管理。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进行消费。大学生由于没有理财经验,各种“经济问题”层出不穷,有在月初大手大脚,到月末就口袋空空的“月光族”,有花销远远超过积蓄而不得不借钱度日的“负债族”,有为了买高档消费品而宁愿不吃饭的“自虐族”……因此,大学新生要学会一种“理财”的观念,要注意考虑: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需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学会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最好的方式是制订预算和做好结算。

找寻自己的兴趣点。在广泛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专业兴趣;在多彩的社会活动、文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找到生活的支撑点和平衡点。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适应大学的学习气氛。大学的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很少有人监督你;很少有人会主动指导你……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竞争。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数并不是衡量人的最重要指标,人们更看中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里,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因此,从大一开始,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素质上不断提高。

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说,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知趣、意志等与学习有关的诸要素有较清醒的认识和估价;要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有选择、有侧重地扩充某些知识,发展某些能力;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能力、学识、思维等方面有主见地培养自己;学生应主动地寻求老师的帮助,一个自主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是决不会放弃请教老师的任何机会。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大学学习不能只局限在一个专业,甚至一个领域,要自觉地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获取知识。例如,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由于自动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与此同时出现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工种的更新必然导致职业和岗位的频繁变动,如果我们不建立全面学习的观念,就会很被动,甚至会被淘汰。因此,大学生在学校,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多学知识,学好知识。要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