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44

第44章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2)

(四)择业目标居高不下

在择业目标方面,许多毕业生趋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在就业领域方面,多数毕业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中心城市,看重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较多。部分毕业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基层。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和机构改革的推进以及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的外资、合资企业对毕业生吸引力提高。但仍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女生,仍以选择工作较轻松、稳定,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单位为主。

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毕业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管理的、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到艰苦的行业中去。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心理和认识上的障碍,并进一步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

(五)择业方向多元化

目前在毕业生职业流向上,就业“终身制”的观念开始动摇,择业互动呈现出多方向性。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已不像过去那样把参加工作看成是一次性就业,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终身的职业,一旦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前景不佳或出现其他不如意的情况,如作用发挥、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寻求机会跳槽。据对部分毕业三年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因种种原因换工作的占37.5%。职业流向也由过去的单向流动(由集体、个人、私营企业流向国有企业,由企业流向机关事业单位)变为双向流动(既有集体、个人私营企业流向国有企业,又有国有企业流向集体、个体私营企业),有的甚至来回流动,在一个单位几进几出。还有一部分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和精力兼职做其他工作。如一些有技术、有特长的毕业生,在业余时间搞修理、加工、服务性工作,也有的文体爱好者组成一些自发性的文体组织,定期开展收费服务等。

(六)灵活就业渐显端倪

灵活就业是指那些未办理正规的毕业生就业手续而已经实现就业的情况。在这种就业中,就业方和用人方一般不签订契约型的合同,即使有合同,也往往因为福利、待遇等规定不明确而形同虚设,没有法律效力。这类就业主要包括自我雇佣、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其突出特征是就业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性(包括低组织成本、低人力资本、低管理成本)。目前习惯说的毕业生“隐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就属于灵活就业。它的特征是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签约接受单位,把档案放在学校或原籍人事代理部门,但是这些毕业生大多数并不是赋闲在家,而是通过工作获得收入。

近年来,一大批新型的灵活就业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如自由职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的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就业者尽管大多数仍处于一种无组织、无保障的状态,但与传统的正规行业相比,却拥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方式,工资报酬也不低。如今的灵活就业在逐步改变,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开始加盟这个领域。海南大学进行的一次就业问卷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900多名毕业生中,通过正规程序就业的仅有16.9%,而未通过有关部门办理手续,与用人单位只存在“君子协议”关系的灵活就业占到了59.8%。

第二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是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当代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报效祖国,责无旁贷,从基层做起,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等观念。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并能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知识奉献于社会,最终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一、报效祖国,责无旁贷

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责任。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因此,每位毕业生都应树立“报效祖国,责无旁贷”的就业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他曾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善。在《资本论》中他反复讲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质。人作为社会关系网上的扭结,每个人都必然受到纵横交错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把社会当做抽象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自我”绝不是“私我”,把“自我”摆在“私我”的地位上,导致了只能肯定自己、看不到他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只看重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欲望,只讲权利,不要义务。这种自我意识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人孜孜以求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动力便十分有限,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松动,而且容易出现“大力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错误倾向,其结果不利于社会,也不利于自身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

(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的导向,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要尽最大努力来关心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实现个人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集体主义尤为必要。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管市场经济使人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加突出了个人利益,产生了多元利益主体,但最终还得归于一元——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呼唤集体主义,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必须明确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主动调整就业目标,自觉适应国家的需要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有的人就认为自己可以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社会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既是我们择业的导向,也是我们必须适应的。自觉适应社会一方面要了解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新变化,了解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使自己正确选择就业目标,及时调整工作志愿,当个人意志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社会。

二、先就业,后择业

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而现在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的合理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同样人力资源也要流动。毕业生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而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部分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而是毕业时将人事关系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工作,就在哪里就业,发挥才干。因此,毕业生要树立不断进取的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三、到基层艰苦创业

渴望成才、事业有成是当代毕业生价值观的主流。在择业观的表现上,大多数同学希望就业的单位能使自己充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也有少部分同学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导致理想与奋斗的错位、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错位。在职业选择上,图清闲、轻松,贪金钱、待遇而忽视了自我发展,在择业观上表现为坐享其成,这是十分有害的。

(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小事做起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不怕困难和劳苦、不畏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更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古往今来,很多成功者的身后都留有一串串艰辛的足迹。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很不发达,发展也不平衡,有很多较为落后的地方需要毕业生去开发、去创业、去改变面貌。因此,一个人要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立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就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创业维艰,奋斗以成,青年人要自觉地投入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决心到社会上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社会上的单位大多是平凡的岗位,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干。若整天抱着“干大事”的思想,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来,则最终必将一事无成、空度一生。

(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到基层和农村去

成才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正确的成才标准应首先以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多少来衡量。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成才标准的认识上存在着固定的程式化倾向,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确定,并造成了选择职业忽热忽冷的偏差。在许多人的眼里,当官和成名、成家成了成才的唯一标准。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把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创造性贡献的,都应视为成才。在科研单位搞科研、出成果、出专著是成才,到生产第一线搞科技推广、搞应用普及,只要作出贡献,也是成才。至于说成才的条件问题,要客观地去对待。大单位有层次高、条件好的优势,但人才济济,难以脱颖而出。到基层去也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基层缺乏人才,而且基层工作贴近现实,在那里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也容易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二是基层领导重视人才,求贤若渴,到那里容易得到重用;三是艰苦的环境能促人奋进、激人上进,可以加速人才的成长。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农村,传播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农村的广阔天地也为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山东省青岛市提出的“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和河南省鹤壁市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工程”都为毕业生在农村干事业、求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亦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亦即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就社会价值来讲,它主要是表现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即奉献;就自我价值的实现讲,它主要体现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保证。在二者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奉献应该是第一位的。作为毕业生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始终把奉献作为第一位,把索取作为第二位。那种只要权利、不讲义务,只要获取、不讲责任和奉献的思想和行为是极其错误的。那种谈起理想慷慨激昂,而具体到行动上则对社会、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不可取的,是不会实现理想的。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实际生活表明,个人作出贡献才有快乐可言,只有多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真正尊敬。那些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一切甚至生命的人,将得到社会的最高荣誉和人民永远的怀念。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收入状况,一些毕业生把效益好的公司、企业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立足岗位、勇于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