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46

第46章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4)

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一,在保障社会整体需要的条件下,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需要的结合;第二,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个人需要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社会需要,因为社会需要中包含着个体需要,个体需要只能在社会需要中才能得到体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并且一致,这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充分发挥才能的最好结合,也是个人选择愿望的最大满足。

(二)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实际上是要求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注意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强调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应以社会和国家需要为重。虽然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存在着矛盾。这是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呢?当然应该把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首先,人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具有意义,脱离了社会环境,个体连生存都是难题。也就是说,脱离社会需要,离开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强调个人需要,必然是行不通的。其次,国家始终是教育的最大投资方,理应得到回报,并且在人才资源的配置权上处于主导地位。最后,大中专毕业生只有选择了社会最需要、又能充分发挥自己专业才能的职业,才能在事业中取得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大中专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要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愿望结合在一起考虑,并把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找到国家需要与个人需求的交融点,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立志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二、面向基层原则

面向基层既是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一贯方针,也是人才生长起步的着眼点;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的一个总趋势,也是当代毕业生锻炼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面向基层的含义

基层泛指生产、科研、教学、医疗卫生服务、经营、管理等社会职业活动的第一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的毕业生就业政策都一直强调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二)基层是知识分子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1.基层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基层是人们生产、生活聚集的地方,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即生产和生活的现实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去思考、去解决、去创造。一个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基层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广阔的舞台上纵横驰骋。

2.基层给毕业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基层,由于人才匮乏,毕业生比较容易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大中专毕业生的尽快成长。有这样一个实例:北京大学87届毕业生吴奇修在高二时参加高考,夺取涟源市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他毕业后不留北京、不留机关,而是选择到涟源市工作,之后又回到了村里,当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农民积极致富。1995年这个村总产值64万元,1998年就达到3.1亿元,实现了人均收入7285元。他带领一个村的农民都富裕了起来,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才能,并因此被评为“全国十佳青年”。类似吴奇修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为青年知识分子做出了榜样。

3.基层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们努力奋斗

基层虽然条件差,但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激励人的意志,促使人们发奋努力去改变现实,一则可以成就个人事业,二则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一举两得。

4.基层最需要毕业生去创业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基层的,而改变中国落后地区的面貌也需要一大批毕业生从基层做起。

许多杰出人才成功的事例都说明,不平凡的成绩往往是在基层比较平凡的岗位上经过艰苦创业做出的。凡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都是对人生艰苦奋斗、成就事业的真实写照。

三、有利于潜能发挥原则

有利于潜能发挥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基本原则。择业是否成功,不仅仅是指自己是否谋得了一份职业,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份职业是否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是否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进而能够成才并实现个人的价值。

(一)个人潜能与择业

1.能力与职业的关系

能力是指才干、技能或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身心力量。能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熏陶下,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不同的职业要求人有不同的能力。人的职业能力通常可分为一般语言能力、数据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察觉细节能力、书写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九个方面。如教师、播音员、记者等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能力,统计、测量、会计等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计算能力,画家、建筑师、医生等职业对形态知觉能力要求颇高,手指灵活能力较强的人则适于从事外科医生、乐师、雕刻家等职业。

能力还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女性在哲学界、经济学界、自然科学界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在文学、新闻、医学、教育、艺术等领域所占的比例较大。能力与择业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是择业的重要依据,也是求职者开启职业大门的钥匙。

2.个人潜能与择业

人才是人类财富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财富。人才问题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存和民族的兴亡以及国家的盛衰。现代人才学认为,人才是在品德、智能、创造性三者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实际水平和实际成果都是杰出的人。从人怎样成才的角度来讲,人才是适应一定的实惠需要,利用一定的外部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劳动中形成并发挥其杰出的内在因素的人。人才具有杰出性、社会性、相对性和变动性特点。从人才学关于人才的定义,人才的本质特征、特点以及人怎样成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与其说是人才,毋宁说是潜人才。所谓潜人才是相对于显人才而言的,它是具有较高的实际水平,但由于某种原因还从未做出过较大的实际成果的人。

人的能力并不都是一下就能完全显现出来的,有些需要不断地发掘。这是因为能力有显能和潜能之分。所谓显能,就是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所谓潜能,就是指人在各项活动中具有的良好素质,而尚未发展、表现的能力。所以毕业生在全面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地发觉自己的潜能。在择业过程中,应把是否有利于潜能充分发挥作为一个基本原则。

(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人尽其才与才尽其用是指人在选择职业与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其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发挥和表现。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人尽其才与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原则。

1.求职择业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面临择业的毕业生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岗位,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什么才是好的职业岗位和理想职业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又有一个共同的可遵循的规律,即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就是自己应选择和从事的理想职业岗位。因此应搞清楚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国家、社会、用人单位需要干什么、如何干。只有弄清楚这一问题,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个人择业、从业与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统一起来,实现择业的成功。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才类型的需求,二是人才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人才类型已被所学专业及个人特长所限定,短期内不易改变;而人才的层次是由所受教育的程度、学历和个人职业能力的水平等所确定,是求职择业时所要认识的现实问题。同时,职业也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众多的职业类型中,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因此,要面对现实,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的职业层次特点,选择社会需求与自己职业能力层次相适宜的职业。只要充分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以社会需要为己任,就会“英雄必有用武之地”。

2.充分发掘和表现个体的潜能是毕业生择业和事业成功的关键人的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力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潜能主要蕴藏在人的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创造力活动之中。很多身心健康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无限潜在能量。而当我们在与残疾人接触时,会看到由于其自身某一部位及功能的缺陷,而使他们的其他部位及功能变得异常发达的情况,这不由得使我们对人类的能力和顽强的生存意志感慨万千。现代研究表明,一般健康的人只运用了个体潜能的极少一部分,人实际蕴藏着的潜在能力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能力的10倍以上。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人的能力,就仿佛是露出在海平面以上的冰山的一角,剩下的90%都在海水下面深藏未露。

人类要想发挥自己的潜在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这一能力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具有巨大的潜能,并坚持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原则。这无论对于择业或从事职业活动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四、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原则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应既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人才市场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现实,“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也随之增强,所选择的职业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择业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原则,正是针对毕业生在面对种种利益的冲突时应采取的态度的一种指导原则。

(一)择业中的眼前利益

择业中的眼前利益主要是指所选择的职业应以能够解决个体的生存需要为主,并且具备一定的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基础。从时效性的角度讲,眼前利益是指近期内能得到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由此可见,重视人的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要求。毕业生通过择业来寻求自己理想的职业和精神财富,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只有先解决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而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更何况,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就是要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此,考虑眼前利益主是指能够解决个体的生存需要,并且具备一定的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基础。对于毕业生来讲,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眼前利益。

1.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实现顺利就业

近几年,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相继要进行改革,各级政府机关人员分流陆续开始;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呈攀高趋势,对学历、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毕业生应面对就业难的客观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使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相平衡,适度降低期望值,采用务实的态度,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2.用人单位能够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职业的主要功能之一仍是解决生存问题。求职择业,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就现阶段来说,求职择业首先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就无法解决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应考虑用人单位能够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3.家庭和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成员的结构状况等;自身因素包括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特长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这些对毕业生择业也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应认真把握。

(二)择业中的长远利益

择业中的长远利益是指个体的发展需要在一段时间后经过努力能够得到的更大的利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个体的生物性需要得到满足后,其高一级的需要(如爱、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而最终是谋求自我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个体的发展又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对于毕业生而言,在择业过程中关注长远利益,其实就是关注所选择的职业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能力,并且能够为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条件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