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48455800000012

第12章 便秘(1)

在古代,便秘有很多的名称,如“大便难”“脾约”“闭”“阴结”“阳结”“大便燥结”“肠结”“风秘”“热秘”“虚秘”“气秘”“湿秘”“热燥”“风燥”等,这些病名主要根据便秘的病因而定命名的,针对不同的病因则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汉代张仲景则称便秘为“脾约”“闭”“大便难”等,认为其症与寒、热、气滞有关。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云:“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该便秘主要是因为脾约,故而应用麻子仁丸治疗。又如“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此便秘认为是由气滞而来,治以理气通便,故厚朴三物汤主之。隋《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云:“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又云:“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渴利之家,大便亦难。”《大便不通候》云:“大便不通者,有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以上指出了便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元代朱丹溪认为便秘由于血少所致,治疗上提出不可妄用攻下。明·张景岳所论理法较为简明。如《景岳全书·秘结》云:“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而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寒也,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

【病例1】

丛某,女,37岁。现便秘,2日一行,时易怒,左肋下时痛,恶心数年,时呃逆。

舌淡苔厚,脉弦。

辨证:大肠气机郁滞,气血不和。治则:顺气导滞,调和气血。

处方:枳壳10g,厚朴10g,郁李仁20g,桃仁15g,杏仁15g,当归20g,川芎15g,生白芍30g,生白术20g,茯苓15g,泽泻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便秘症机主要是大肠气机郁滞,气血不和。由于情志不和;或久坐少动;或跌仆手术,或虫积肠中,均令气机郁滞,致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为便秘。该病人因情志不遂,气机不舒,故见时郁怒,气滞血不和,左胁下时痛,因大肠气机郁滞,导致传气血不和,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见恶心,呃逆。治以顺气导滞,调和气血。该方主要就是应用了当归芍药散化裁,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川芎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而且行气不伤气,尤适合体虚之人,二药共奏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之效;生白术入腑,健脾益气、生津、运化湿邪,通利大便;生白芍和血行气、利水通便;茯苓、泽泻健脾利水通便,故当归芍药散具有调和气血之功效,由于该病人由气机郁滞而来,故方中加破结行气之药,如枳壳、厚朴下气破结以通腑气;杏仁通利一身之气,润肠通便,适于肠燥便秘;郁李仁、桃仁补血,活血散瘀,润肠通便。

【病例2】

景某,女,77岁。排便难多年,食即腹满,呃逆,脘腹痛。肠梗阻病史。舌暗苔白,脉沉弦。

辨证:大肠络瘀,胃气不和。治则:化瘀调气血,和降胃气。

处方:赭石5g,旋覆花20g,佛手15g,当归15g,川芎15g,生白芍25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土鳖虫10g,7剂,水煎服。

【病例3】金某,女,90岁。排便难,食少恶心,腹满隐痛。舌红苔白,脉弦滑。辨证:肠络瘀滞,胃气不和。

治则:通络消积,和降胃气。

处方:旋覆花20g,赭石5g,莪术10g,土鳖虫10g,当归15g,川芎10g,生白芍20g,大黄5g,党参15g,7剂,水煎服。

【按语】

以上2例病人均为年老体弱之人,经络已衰,除便难外,又见腹中疼痛,故诊为大肠脉络瘀滞,其气不行,日久胃气因之而不和降。方虽不同,均以调气血,活络脉,养和胃气为法。方中赭石不可重用,以为病久体衰,少用和降,若重用反生涩秘不通,重伤气机。后者年90余,络伤更重,恐药不得即效,故少加大黄以承顺胃气,助行积滞,以求效先。

【病例4】

张某,女,39岁。主诉胃脘胀呃逆,腹痛里急,便难数日一行,腰背胀。舌尖红苔白厚,脉弦细。

辨证:胃肠气滞血不和。治则:通腹气和血。

处方:泽泻20g,川芎20g,枳实15g,厚朴15g,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5g,生白芍40g,7剂,水煎服。

二诊:排便日一行,仍呃逆腹满,舌暗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党参30g,干姜15g,改生白术30g,旋覆花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对该病人进行辨证,是属于气血不和,兼有气滞,因此应用当归芍药散化裁来治疗,与上病例不同的是,该方中重用生白芍40g,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功效,临床应用时有生白芍和炒白芍的不同,生白芍和血行气,利水通便,而且和畅血脉而止痛,和血行气而柔肝,和阴养阴作用较强,主要就是营、阴、血俱不和者而用之;炒白芍不凉,血虚寒证是采用该制法,和血养血,重在温养。因此本方重用生白芍。川芎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而且行气不伤气,二药共奏补和血行气通便之效;生白术入腑,健脾益气、生津、运化湿邪,通利大便;茯苓、泽泻健脾利水通便,故当归芍药散具有调和气血之功效;枳实、厚朴破结下气以通腑气,半夏降逆止呕,量较少,以防伤正气。二诊:服药7剂,大便已通,每日一行,仍有呃逆腹满,舌暗苔白,脉弦。上方改用生白术30g,健脾运化水湿以通便,加党参30g,干姜15g,旋覆花15g,益气健脾温阳散寒通便。导师根据《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色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总结出白术炮制方法的不同,根据剂量的大小其作用也不同。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在临床应用时有3种制法分别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生白术主要走经,入胃肠,具有健脾、生津、运化水湿之效,而且在脾虚无力推动胃肠,导致大便难,干燥,口干者,此时重用生白术,20~40g,尤适合脾虚便秘者;炒白术主要入里,脾虚不能运化者常用,焦白术为健脾燥湿止泻之品。

【病例5】

姜某,男,40岁。自诉有“浅表性胃炎”“前列腺炎病史”,现大便数日一行,腹痛,能食,焦虑烦躁,尿频,尿有余沥。舌红苔薄黄,脉沉细。

辨证:大肠瘀结,湿热阻滞。

治则:活血行气,通便,兼化清化疾散结。

处方:当归15g,川芎15g,生白芍30g,土鳖虫15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连翘40g,石见穿20g,皂角刺15g,枳壳15g,厚朴15g,15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腹痛便难,能食者病属下焦,又兼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焦虑烦躁,舌红苔黄,是湿热阻滞,经气不利所致,故以当归芍药散加土虫等通其便,连翘、石见穿、皂角刺清热利尿,化痰散结。

【病例6】

李某,女,38岁。现大便数日一行,便质正常,经前重,时腹痛,带下多,少寐,畏寒乏力。舌淡红苔白根厚,脉细。辨证:胞宫伏邪,血伤肠燥。治则:清利胞宫,和调气血。

处方:当归20g,川芎15g,生白芍3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莪术25g,延胡索15g,蒲公英50g,土茯苓50g,败酱草30g,7剂,水煎服。

【按语】

上两个病例的病机很相似,都是气血不和兼有伏邪,病例5的患者便秘是属于气血不和型,兼有邪气伏留于少阴肾经,邪气久留不去,伤及络脉,故在当归芍药散的基础上活血通络,当归、川芎、生白芍养血和阴,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病例6的患者气血不和,气机阻滞,故经前重,邪伏胞宫,带下日久,精血大伤,故见虚寒症状。前者散结利小便,调腹气;后者清热利湿,治带下通便。

【病例7】

何某,女,45岁。便秘3年,腹部不适感,“直肠黏膜内脱”,手术复发,时有腹急,或少腹急而便。舌淡红苔白,脉沉细。(长期依赖开塞露)辨证:气血不和,寒实积滞。治则:调和气血,温下寒积。

处方:虫10g,桃仁10g,大黄5g,附子15g,当归20g,生白芍30g,川芎15g,泽泻15g,何首乌30g,肉苁蓉15g,升麻5g,枳壳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稍可,手心热,畏寒。处方:上方加桂枝5g,黄芪30g,7剂,水煎服。三诊:能自主排便,舌淡苔白。处方:上方加吴茱萸10g,生白术10g,木香5g,7剂,水煎服。

四诊:停药月余,心下痞,便又难,舌淡苔白,口干腹满。处方:原方加生白术30g,半夏15g,枳实15g,草蔻15g,7剂,水煎服。

五诊:服药3d后腹满便难,不欲食,舌淡苔黄,脉弦。处方:枳壳15g,厚朴15g,当归20g,川芎15g,生白芍3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桃仁15g,防己15g,7剂,水煎服。后病人以此方调理月余而排便正常。

【按语】

此证属于大肠虚损,气血不和型,兼有寒实积滞。因此治疗时调和气血兼温下寒积,系由当归芍药散化裁。当归芍药散调和气血;附子温阳散寒,助大黄泻下通便;虫逐络化瘀,而且破血不伤血,不耗气,故适合久病之人;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何首乌、肉苁蓉补益精血,润肠通便;升麻辛、甘、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升提下陷中气回中焦;枳壳破结行气通腑,交通上、中、下焦之气机;脾阳升,胃气降,腑气通,则症状自除。二诊:服上方稍可,手心热,畏寒。上方加桂枝、黄芪补气温经,通阳化气。三诊:能自主排便,舌淡苔白。通过舌象看可知,里寒不去,故上方加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下气;生白术运脾行气利湿;木香行气止痛,化浊行脾。四诊:服上方,心下痞,便又难,舌淡苔白,口干腹满。在原方加生白术30g,半夏15g,枳实15g,草豆蔻15g,生白术健脾生津,运化水湿,半夏、枳实降逆化痰,行气散结。五诊:服药3日后腹满便难,不欲食,舌淡苔黄,脉弦。处方:当归芍药散加防己、桃仁,作以调理大肠。本例大肠虚损,由虚而滞,不可通下,亦不可补益过度,只宜调理缓复。

【病例8】吴某,女,55岁。现胃脘胀呃逆多,不排气,排便难,口干。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中阳不运,胃肠气滞。

治则:温运中焦,理大肠。

处方:干姜15g,生白术40g,生白芍30g,泽泻15g,当归20g,川芎15g,厚朴15g,黄芪50g,降香10g,枳实10g,茯苓15g,7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可,仍满逆,食后肠鸣有水声,舌晦暗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半夏15g,桂枝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病为脾阳不运,胃气不降,大肠积滞而发,故应以温运脾阳,降胃气,理大肠为法。以理中汤为主,干姜温中,生白术运脾,一温一运是谓调中;加枳实降胃气;厚朴、降香畅腹气;当归、芍药和血行滞,余药为佐。二诊腹气已通,胃仍不和,为阳气未复,经气不行所致,故加桂枝、半夏通阳平逆。

【病例9】

廖某,女,50岁。便秘半年余,半年前食玉米而出现腹泻。腹泻1周后,出现排便难,腹中时鸣,夜间重,易饥,食多不适。舌淡红苔白舌前少苔,脉弦滑。

辨证:胃肠精亏。

治则:养精、理血、理大肠。

处方:砂仁15g,旋覆花15g,佛手15g,干姜7.5g,当归15g,川芎15g,生白芍30g,生白术20g,茯苓15g,泽泻15g,黄精30g,熟地黄30g,黄芪30g,7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好转,便已行,夜间渴满,舌根稍厚。处方:上方加玫瑰花1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病为饮食不节,运化不行,故腹泻,继发排便难。是泻伤大肠致大肠津气两亏,不得传导,便难日久又伤其精,故而舌苔不足而夜间渴满,故当先养其精血以濡润。以熟地黄、黄精配黄芪补气归精;再和其络,以白芍、当归、川芎、生白术以运其气;砂仁、干姜以复其阳;佛手、旋覆花行胃气以助和降。大肠之滞,多有湿郁,故常佐以泽泻、茯苓之属,使水去而血行,血行而精充。二诊仍渴满,加柔和之玫瑰花助行气血。

【病例10】

邹某,男,21岁。大便4~5日一行,腹胀满多年,口干,梦多,食佳。舌红苔白,脉细。

辨证:大肠气滞化燥。

治则:行气活血通便。

处方:当归20g,川芎15g,生白芍35g,生白术20g,茯苓15g,泽泻15g,枳壳15g,厚朴15g,桃仁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肠鸣,便同前,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紫苏子40g,降香15g,7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