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48455800000020

第20章 不寐(2)

本患者月经先期,却是气虚之象,此气虚是由精血亏虚不能化气所致。口干目涩是精血不足之象。背痛,属筋膜劳损,肝主筋,故为肝虚之象。心烦为虚火扰心而致。舌暗红苔少,脉弦细,是一派精损之象。本方重用何首乌,微甘、微温,可补肝血,安心神,且补而不腻,又可除血中秽浊之气。枸杞子味甘、微酸、性微温、质地柔润而色红,可温养肝血而明目,为补肝血之佳品。熟地黄借酒蒸熟,转甘苦为纯甘,由凉变温,阴中含阳;质地胶黏而质重,可直达下焦,色黑入肾,可填肾精;气味纯静属阴,血属阴而静,故熟地黄又可入肝补血益阴气;此药虽属草木,但力胜血肉有情之品,自古以来一直是填精、养血、益髓之佳品。当归微辛,使本方补而不腻。女贞子、菟丝子性平和可补肝肾精血。黄芪补气,合欢花解郁安神。阴血不足,阳气上跃,多化虚火,故用菊花一味,微甘、微辛、微苦而凉,可发散上焦虚火而味甘不伤阴。本方又加五加皮,畅肾阳,使肾之阴精汩汩上行入心中而养心神,但若心烦、口干、目涩较重,则不宜使用本品。二诊时,经前心烦,乃厥阴经气郁,郁则心经不畅,生热扰心导致心烦、心悸,故加柴胡疏利肝气,白芍柔肝,瓜蒌宽胸散结。

【病例10】王某,女,34岁。失眠多梦,盗汗,口苦,心烦。舌红苔少,脉滑细。辨证: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又伴心经实火。

治则:补肝血,益阴气,清经火。

处方:黄连5g,酸枣仁50g(先煎),远志20g,阿胶10g,川芎10g,知母15g,甘草20g,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好转,乏力。处方:上方加太子参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可,头略晕。处方:上方加茯苓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方是以酸枣仁汤为基础,又合黄连阿胶汤而成。炒酸枣仁,味甘香、性平,可补肝血,养心宁神。川芎血中气药,可达肝气,畅气机。与酸枣仁相配,一补肝血一畅肝气,正合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之妙。知母微甘、微苦、微寒,清上焦经中之火而除心烦;质地柔润,又有滋阴之妙。又因心经有实火,故用黄连泻火,蒲公英清经火。二诊时,加太子参,补益气阴。因心经有实火,火与元气不两立,故加之。

临床上,火与气(阳)的关系很重要。李杲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火为邪,邪正不两立,故火伤气伤阳。《黄帝内经》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此“少火”应解释为阳精所化之元阳,为生理物质,非病理产物。若为邪火,则不论壮火还是少火,必将损伤人体元气。消渴病常常体现邪火与元气的关系,而治疗上也常用泻火与补气同用,如黄连配人参。张景岳在评论《脾胃论》时说:“元气既损,多见生阳日缩,神气日消,何以反动心火?”这是分割邪气与正气,只谈一边之论。实际上,元气若虚,则由虚而滞,因滞生热,久久必化实火。且元气既损,邪必凑之,加重气机淤滞,从而导致邪火的生成。

酸枣仁炒用,安神作用好,但若病人心烦重,舌红甚至鲜红,脉数,此为虚火重,当重用生酸枣仁80~100g,补肝血、清虚火、安心神,烦除寐即和,只用此一味即效。

酸枣仁汤与引寐汤同治厥阴肝血不足导致的不寐。但前者血虚阴伤虚火重;后者血虚真阳损,故前者烦而恶热,后者常烦而啬啬恶寒。

【病例11】

孔某,女,45岁。近日不寐,时发心悸,月经提前5日。由生气而得。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肝郁化火,火扰心神。治则:疏肝泻火,清心安神。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5g,甘草15g,当归15g,生龙骨30g,生牡蛎50g,桂枝10g,丹参15g,远志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患者由病发于生气后,苔黄,脉弦,说明是由肝气郁滞,化火扰心而致不寐。月经前期是由于肝火波及血分,导致血热而致。故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解郁,黄芩清热泻肝胆火,龙骨、牡蛎镇心安神,丹参清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火与元气不两立,故加桂枝通阳气,合甘草辛甘发散补阳气。火必耗血伤肝,故加当归补肝血。方中当归不如用炒白芍,有补肝血而安心神之功。若肝郁化火较重,则病位渐向胆腑转化,当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病例12】

张某,女,53岁。胸闷,夜寐憋醒,少寐4年,乏力,心烦。有冠心病史。舌淡红苔厚,脉细稍数。

辨证:胃气不和,痰热扰心。治则:化痰清热,和胃安神。

处方:竹茹20g,陈皮15g,半夏15g,甘草20g,瓜蒌10g,黄连5g,桔梗15g,三七15g,何首乌30g,太子参30g,枳实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即黄连温胆汤加味。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臣以竹茹,中可清痰热和胃,上可清心安神。枳实、陈皮理气化痰,气畅则痰消。茯苓利湿健脾安心神。黄连上泻心火,中可燥湿清热。因素有冠心病而胸闷,夜间憋醒,故加三七化瘀不伤气,太子参补心气而不助热,何首乌补血安神,桔梗引药入胸中。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原从《备急千金要方》化来,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将其病位定在胆胃。胆虚寒证本为大病伤及中腑,湿气停留。胆气生于中焦,故致胆寒气滞。少阳经不得生发,成腑寒经火,气机不和。胆经之支,循胃注心中,故有心胃不和之表现。温胆必先温中化湿,散其寒不致热,清其热不致寒。故以生姜、半夏、竹茹之属。今该证已寒少热多,故后人渐减生姜,或加黄连,而有清胆之论,实不知温胆之法之义也。

温胆汤是临床治疗失眠常用方剂,适用于平时中阳不足,湿气较盛者。若有情志不遂或饮食失宣或过劳耗中气,都可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湿郁化热生痰,痰热循经上扰及心,则心悸、胆怯、失眠。治疗上,当行气除痰清热。痰热除则胃阳复。也就是说,此方的最终目的是恢复中焦阳气。由此观之,温胆汤实为温胃汤。

【病例13】

王某,男,45岁。焦虑,多梦,失眠易醒,腰酸,消瘦,时脘胀痞而畏冷食,口苦。

舌红苔黄,脉细。

辨证:寒热互结于中焦。

治则: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安神。

处方:半夏15g,黄连5g,竹茹20g,黄芩20g,甘草15g,干姜7g,党参20g,白术20g,通草15g,杏仁15g,15剂,水煎服。

二诊:腰酸,阴湿,阳痿,晨起汗多,其余症状均减轻。舌红苔黄,脉细。处方:上方加桑寄生30g,苍术15g,黄柏20g,牛膝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是典型的半夏泻心汤适应证。临床上半夏泻心汤适应证多为平素中阳虚,感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或伴情志不遂致郁而化热(部分化火)生痰,痰热结于中焦,又因阳气虚滞,因而成痞,邪热(火)愈重,则阳愈伤。方用黄芩走气分清热泻火,以清热为主。黄连味重于黄芩而以泻火为主。半夏除痞散结气,甘草、人参、干姜温中阳。辛可开可散,苦可清可降,甘可补可润;诸药合用,则中阳长,热火清,痰气化,升降复,痞满除,呕利愈。

本例所用之方是半夏泻心汤加用竹茹。二诊时,湿热流于胆经下注于阴,则筋脉软短而致阳痿,故予加用二妙散。

温胆汤与半夏泻心汤都可治不寐,但前者偏于清郁热化痰,阳伤不重;后者则清热泻火化痰,热重且部分化火,因而阳伤亦较前者为重。总之,热清则用竹茹与陈皮配伍;热重化火则用黄芩与干姜配伍;若以火为主,则当弃黄芩而用黄连与干姜、桂枝配伍,此即成黄连汤。

【病例14】

林某,女,74岁。外伤后失眠4个月,易醒,乏力,目花,自汗,盗汗。有糖尿病病史。舌暗红苔薄黄,脉细。

辨证:瘀血内阻,血脉不利,血不养心,又伴阴精亏虚。治则:通经,活血,化瘀,填阴精。

处方:菊花20g,桃仁15g,地龙15g,熟地黄40g,知母20g,黄柏20g,山茱萸15g,山药20g,远志20g,红花5g,赤芍20g,麦冬2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好转。汗减,大便干。舌暗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生白术4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方以知柏地黄丸为基础,补阴填精降火,以麦冬补阴益气,桃仁、赤芍入络脉化瘀,红花少量入络,地龙通经,菊花散浮火,远志宁心神。二诊时,大便干,加生白术,运脾气,动肠气,而通大便。

【病例15】

王某,男,72岁。失眠日久,近期加重,依赖地西泮(安定)片(每日睡前服3片)。舌暗红苔白,脉弦。余无诸症。

辨证:精血亏虚,经络瘀滞,五脏不合。治则:填精血,通经脉,安心神。

处方:地龙15g,土鳖虫10g,焦山楂30g,银杏叶20g,半夏15g,熟地黄50g,何首乌30g,远志20g,柏子仁30g,山茱萸15g,桑寄生25g,续断20g,7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好转,停地西泮每晚睡眠超过2h,心烦,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减山楂加莲子心10g,半夏5g,茯苓2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属于典型的老年性不寐。方用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填精血,桑寄生、续断补肝肾,柏子仁、远志养心宁神,地龙、土鳖虫通经络,焦山楂、银杏叶走血分除浊气,半夏走气分除痰湿。二诊时,痰湿仍在,故去山楂之涩,加莲子心清心安神,茯苓养心安神。

《黄帝内经》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指出了老年人不寐的原因。所以,老年性不寐的治疗应当:填肾精,补气血,和五脏,通经络,除浊气,安心神。填肾精可用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等。补气血可用炒白芍、当归、何首乌、人参。和五脏可用百合、灵芝、五味子等。通经络可用天麻、地龙、丹参、香附、三七、桃仁等。除浊气可用半夏、茯苓、泽泻、石菖蒲走气分;炒山楂、银杏叶、何首乌走血分。安心神可用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生龙骨等。

上两例一治瘀血内阻型失眠,一治老年性失眠,都加入了通经络化瘀之品。临床上,若有明显外伤史或长期失眠久治不愈或老年性失眠,治疗时都应注重加入通经活络之药品。经脉通畅,气血才能调和,继而心神得养,脑髓得充,则不寐可愈。

【病例16】

张某,女,53岁。失眠多年,每日睡2~3h,时汗出,乏力,膝软,心烦,背痛,全身肌肉痛,大便调。舌红苔厚,脉细。

辨证:湿郁气分,心气不和。

治则:宣利气机,化湿通经和心。

处方:生白术40g,苍术30g,炙麻黄5g,杏仁15g,生薏苡仁20g,甘草20g,百合100g,远志20g,桃仁10g,红花5g,鸡血藤30g,当归30g,威灵仙30g,合欢花30g,首乌藤30g,7剂,水煎服。

二诊:身痛稍轻而冷,舌暗苔白。处方:上方加吴茱萸1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是不寐与风湿并病。此患者久伤取冷、全身疼痛、苔厚、脉细,全是湿郁阳滞的表现。当先治气分,上方若再加五加皮、半夏,效果会更好。

【病例17】

王某,女,69岁。口舌干燥,乏力,动则心悸,或痛,少寐,二便调。有过敏史。

舌暗苔黄,脉弦。

辨证:心精气两虚。治则:养精补心。

处方:百合50g,柏子仁30g,酸枣仁15g,黄芪30g,人参5g,远志15g,黄精30g,沙参20g,知母15g,7剂,水煎服。

二诊:眠稍轻,心悸口干,舌红苔白微黄。处方:上方加百合30g,莲子心10g,半夏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下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弦数。处方:原方加茯苓15g,3剂,水煎服。

四诊:时心悸,失眠,食不下。舌红苔白,脉弦数。处方:原方加刺五加40g,何首乌40g,茯苓20g,半夏15g,3剂,水煎服。

五诊:头略胀,舌暗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珍珠母30g,3剂,水煎服。

六诊:仍少寐,心悸,气短,胸中烦热,口干。舌暗红苔微黄,脉弦。处方:黄连5g,百合50g,知母20g,酸枣仁20g,阿胶15g,人参10g,甘草20g,远志20g,竹茹20g,半夏15g,茯苓15g,3剂,水煎服。

七诊:眠稍可,但仍依赖地西泮。舌红苔厚微黄,脉滑。处方:天竺黄15g,半夏15g,竹茹20g,沙参20g,知母20g,酸枣仁30g,柏子仁20g,远志20g,五加皮50g,3剂,水煎服。

八诊:脉弦滑数。处方:上方加珍珠母30g,3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一诊时口舌干燥,苔黄,脉弦,症当属阳。应是素有不寐,近期加重,当先去其火,治则当为:补气、益阴、清火、安神。方中不应用黄芪补气;黄精、沙参不如用麦冬;知母不如用黄连;患者高龄,又伴心痛,必有瘀血,当用三七走络,天麻走经。总之,本患者当用生脉散加柏子仁、酸枣仁、三七、天麻,稍加黄连,味极苦,入心清火。待火去之后,但从老年性不寐的治疗。年老之人,清火宜慎,阳气易伤,如是久病,当缓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