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48455800000044

第44章 胆胀(2)

【按语】

若仅是胆络郁结,则表现为右胁下痛(或胀满),部位局限。若波及肝气,则病及两胁,部位较广。本患者易怒,时两胁胀,脉弦,是肝气郁之症。故本方是右胁下痛方合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原治伤寒中风证。即风邪中于少阳经。方用柴胡,用至半斤,疏散风邪之用。风中于少阳经,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故用黄芩走少阳清经热,因此风为类寒之风,化热不重,舌苔多白而不黄,故黄芩15g,相对较少。柴胡、黄芩之比为8∶3。内伤病中也可见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柴胡汤证。但此时柴胡是疏肝利胆之用,不是驱邪之用,故用量不可过大,可用20~30g。内伤多病久郁重,常常是郁热化火,故黄芩不宜过少,可用至15~20g。

【病例11】

李某,男,55岁。右胁下热胀,易怒,半年余,食稍差,大便多难,舌红苔白,脉弦。

辨证:肝络郁火。

治则:和血理气清热。

处方:柴胡30g,黄芩20g,半夏15g,甘草15g,党参15g,郁金20g,生白芍3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口干渴,舌红苔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沙参30g,龙胆草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亦是肝郁较重。用小柴胡汤加郁金行气血止痛。内伤柴胡证多郁热生火耗阴,故常加用益阴药,最常用的是生白芍,走厥阴而和阴气。本方重用生白芍,一则取其和阴气,一则取其动腑气而通大便。二诊时,经火加重,阴津更伤,再加龙胆草,苦寒泻经火;沙参滋阴生津。

如上所述,内伤小柴胡证多有郁热生火,火与元阳不两立,继而往往伤阳气,而导致肝郁化火并伴伤阳的结果,此时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例12】

朱某,女,36岁。半年前在哈医大四院B超检查示“胆结石0.8cm×0.8cm”,右胁下微胀,近2月余隐痛,食后脘胀,大便调,平素手足寒,右颈肩背色素斑,舌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脾虚,寒湿积滞。

治则:振奋脾阳,化湿消积。

处方:金钱草30g,鸡内金20g,威灵仙30g,桂枝5g,砂仁10g,生白术20g,郁金20g,神曲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腹满,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减砂仁、金钱草,加厚朴20g,枳椇子20g,7剂,水煎服。

三诊:脘腹胀,少腹胀,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处方:上方加青皮15g,枳实15g,7剂,水煎服。

四诊:胀痛轻,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蒲公英50g,7剂,水煎服。五诊:不胀,隐痛,舌暗红苔少,脉细。处方:上方加黄精30g,7剂,水煎服。

六诊: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旋覆花(包)30g,郁金20g,牡丹皮15g,香橼15g,青皮15g,佛手15g,莪术25g,神曲20g,连翘30g,枳实1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经现代医学诊断为“胆结石”,虽有胆的定位,然此病名于中医理论并无确切内涵,其症右胁下微胀隐痛,食后加重,素有阴虚之象,乃太阴阳明之病。属脾虚湿滞于阳明之经,积而生热,实乃仲景及叶天士之阳明病,此病积重易发黄疸,即金匮之谷疸,故治以振奋脾阳,化湿,消阳明经之僻积,方以叶氏之胁下痛方加减,郁热未重,故以金钱草之甘寒,数诊之后热解气行。复以旋覆花,活络化瘀。临床此等病情每宜常见,多之医观西医之肝胆,即随而肝胆,一孤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尽失中医之脏腑经络理论,确宜高。

【病例13】

于某,男,45岁。3年前做胆囊切除术后,即右胁下胀,便略稀,乏力,舌红苔白,脉细。

辨证:经伤络瘀,中精失运。治则:理脾涩肠,活络化瘀。

处方:旋覆花(包)25g,生牡蛎100g,佛手15g,皂角刺15g,厚朴15g,降香5g,郁金20g,鸡内金20g,7剂,水煎服。

二诊:劳累后心悸,舌红苔薄。处方:上方加黄芪50g,7剂,水煎服。

三诊:好转,便成形,地图舌,脉弦细。处方:上方加白芍30g,桂枝10g,7剂,水煎服。

四诊:排气多,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处方:上方加香附20g,金钱草30g,7剂,水煎服。

五诊:偶不适,仅寐稍差,其余明显好转,舌暗红苔少,略剥,脉弦细。处方:上方减金钱草、香附,7剂,水煎服。

六诊:半年后又感右胁下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生牡蛎100g,青皮20g,厚朴20g,香附20g,郁金20g,甘草15g,大腹皮15g,炮姜15g,旋覆花(包)20g,7剂,水煎服。

七诊:能排气,仍胀。处方:上方加木香10g,7剂,水煎服。

八诊:病情好转,排气多,舌红苔少,脉细。处方:上方加石斛20g,7剂,水煎服。

【按语】

内经云:胆者,中精之腑。内蕴精汁,当为脾亡精气。通于阳明以化水谷,难经言中精为肝之余气。后人即不知肝脾之分,亦不知中精之用。本患手术,中精不藏运化不时,故见脾虚之象,右胁下胀,阳明络瘀之症,故方以旋覆花活络化瘀,生牡蛎理脾涩肠,余加助运化行气和血之品,近两月调理而安。

【病例14】郝某,女,45岁。口苦,两胁胀,背痛,畏寒,腹中热,舌红苔白,脉弦细。辨证:气机郁滞,阴阳不和。

治则:理气解郁清热。

处方:柴胡40g,黄芩20g,郁金20g,枳壳15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半夏15g,生白芍15g,7剂,水煎服。

二诊:畏寒,余症状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处方:上方加桂枝5g,7剂,水煎服。

三诊:时烘热汗出而悸,少寐,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威灵仙25g,生牡蛎100g,14剂,水煎服。

四诊:汗出,恶寒,项不利,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桂枝15g,生白芍15g,生龙骨30g,生牡蛎50g,半夏15g,黄芩15g,甘草20g,莪术25g,浮小麦10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证系少阳经郁滞,冲任不和,冲郁于下焦,故治以理气解郁,清热,方以小柴胡合四逆散。二诊郁解畏寒,少加桂枝,以振奋阳气。三诊冲气上逆,烘热汗出,加灵仙利经脉。重用生牡蛎益阴敛阳。四诊冲气以和,治当以二仙汤调理,因其汗多,故先治其标以桂枝加龙牡汤加味诊之。

【病例15】

王某,男,37岁。腰背及腹痛,食后恶心,食油腻加重,大便正常,“胰腺炎”史,反复3次,舌暗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脾虚积滞。治则:理脾消滞。

处方:生牡蛎100g,金沸草30g,积雪草20g,乌梅10g,神曲20g,海金沙(包)30g,鸡内金30g,牡丹皮15g,细辛5g,吴茱萸10g,降香10g,白芍30g,7剂,水煎服。

二诊:胁背已不痛,近日便稀,舌暗红苔厚,脉沉细。处方:上方减海金沙,加土鳖虫15g,14剂,水煎服。

三诊:大便每日3~4次,腰略痛,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去白芍加续断30g,7剂,水煎服。

四诊:大便每日2~3次,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通草15g,7剂,水煎服。

【病例16】

孙某,男,29岁。“胆结石”术后24日,仍发热,咳白沫痰,继发“胰腺炎”,腰痛,盗汗,乏力,排便微难,舌暗苔白,脉沉细。

辨证:太阴阳明合病,热结在经。治则:清下热结。

处方:金钱草40g,海金沙(包)30g,乌梅10g,金沸草20g,防己15g,半夏15g,桃仁15g,鸡内金20g,柴胡30g,大黄5g,枳实15g,黄芩20g,生牡蛎100g,7剂,水煎服。

二诊:仍咳,发热,舌暗苔白。处方:上方减大黄、海金沙,加黄芪100g,金银花30g,蒲公英60g,通草15g,10剂,水煎服。

【按语】

此系阳明热解在里,虽手术而热结不除,属重症。故以大柴胡汤合二金汤加防己桃仁以助逐瘀利饮散结气。二诊以咳发热为主症。故减大黄、海金沙,加金银花、公英以清肺热,重用黄芪以托补中气,通草利水通经以引热下行。

【病例17】

张某,女,50岁。时右胁下痛,腹满,排便难,胸痛,乳房胀痛(小叶增生),头晕,乏力,“慢性胆囊炎”史,舌暗红苔薄,脉弦滑。

辨证:阙阴阳明络瘀,腑气不行。治则:理血活络。

处方:旋覆花(包)20g,瓜蒌15g,郁金20g,黄精30g,牡丹皮15g,橘叶30g,桂枝5g,赤芍15g,生白芍30g,仙鹤草50g,降香10g,7剂,水煎服。二诊:舌暗红苔薄,脉滑。处方:上方加杏仁20g,7剂,水煎服。

三诊:仍痛,舌暗红苔薄,脉滑。处方:上方加积雪草20g,茜草20g,莪术20g,7剂,水煎服。

四诊:停药又痛重,排气多,微热,舌暗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减瓜蒌、降香、杏仁,加海金沙(包)30g,7剂,水煎服。

五诊:少腹痛,带下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处方:莪术25g,败酱草50g,土茯苓50g,连翘30g,佛手15g,延胡索25g,蒲黄(包)20g,橘叶30g,乌药15g,皂角刺20g,生牡蛎100g,7剂,水煎服。

六诊:咽痛,乏力,舌暗红苔薄,脉细。处方:上方加马勃20g,黄芪30g,黄精20g,7剂,水煎服。

七诊:少腹痛及腰,发热,舌暗苔白,脉沉细。处方:黄芩25g,金银花30g,莪术25g,延胡索25g,牡丹皮15g,赤芍20g,石见穿20g,狗脊30g,穿山龙30g,茯苓30g,7剂,水煎服。

八诊:舌暗红苔薄,脉细。处方:穿山龙100g,拳参100g,白术50g,生白芍100g,当归50g,川芎50g,茯苓50g,泽泻50g,蒲公英100g,连翘100g,石见穿100g,皂角刺100g,1剂,为丸,每丸12g。

九诊:少腹痛10余日,带下多,由劳累而发,舌暗苔薄,脉细。处方:七诊时处方加生牡蛎50g,柴胡20g,14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素有阳明病,法当食后症重,今与饮食无关,且苔已转薄,邪入血分。叶天士谓阳明络积已成,又兼厥阴经脉不利,故以活络化瘀理气散结为法,凡四诊而安,又病带下,腹痛。仲景谓之血积寒伤,故又易以活血消积,清热利湿之方。

这里论述了治疗胆胀的右胁下痛方及其代表方,亦论及了小柴胡汤。总体而论,胆胀治法有如下四点:①以胆络结为主症者,用右胁下痛方。②以肝胆气郁为主症者,用小柴胡汤。③胆胀日久波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导致胆胀者,主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④依据局部病理变化,辨证加药。胆络结用旋覆花、威灵仙(金沸草、积雪草),湿热可用金钱草、海金沙、黄芩等,水邪可用防己、泽泻、生意苡仁等。络瘀用桃仁、赤芍、土鳖虫等,经滞用郁金、延胡索、川芎等;化热生毒用连翘、蒲公英等,阴伤可用生白芍、沙参,阳损可用桂枝、干姜;血伤当用当归、炒白芍等。今人谓之胆胀当有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四经之病,并以寒、热、气分、血分以别之。

(张春晓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