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48455800000056

第56章 尿血(2)

【病例5】

许某,女,39岁。尿频,尿隐血(+)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蕴结。治则:滋阴益肾,清热解毒。

处方:熟地黄4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地锦草20g,猫须草20g,桂枝5g,败酱草30g,小蓟50g,白茅根30g,7剂,水煎服。二诊:口干苦,舌红苔黄,上方减桂枝,加栀子15g,7剂,水煎服。

三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尿常规白细胞3~4个/HP,余正常。上方减栀子、小蓟,加血余炭10g,升麻5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淡红苔薄微黄,脉沉细。上方加败酱草30g,土茯苓30g,7剂,水煎服。另方加血余炭10g,4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按语】

本例为肾阴不足,湿热蕴结于下焦之证,肾阴不足,则湿热之邪更易郁结,湿热内蕴则破血妄行,或损伤肾及膀胱之血络,导致尿血。故治疗应以滋阴益肾为主,清热解毒凉血。同时清热解毒之品又不可过于伤阳,因为湿热之邪也易伤阳气。故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清热,地锦草、猫须草、败酱草清热解毒且较平和,小蓟、白茅根清热利尿凉血。桂枝少予之以振奋阳气。全方共奏滋阴益肾、清热解毒凉血之功。二诊时苔黄、口干苦,于上方减桂枝,加栀子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三诊时无隐血,减小蓟、栀子,加血余炭活络化瘀生新,升麻升清阳之气。四诊时下焦热结,于上方加败酱草。土茯苓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病例6】

叶某,女,40岁。肾小球肾炎史,近2个月肿,乏力,时腰痛,尿隐血(++),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蕴结。治则:滋阴益肾,清热解毒。

处方:熟地黄40g,山药20g,山茱萸20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猫须草30g,小蓟50g,三七15g,续断30g,车前子15g,冬瓜皮25g,7剂,水煎服。

二诊:肿消,舌暗苔薄白,脉细滑。处方:上方加陈皮15g,7剂,水煎服。

三诊:时肿,舌淡苔薄,少寐,午后微烦。处方:上方加竹叶15g,7剂,水煎服。四诊:微肿,尿隐血(—),尿蛋白微量。舌暗苔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黄芪20g,7剂,水煎服。

五诊:劳累后手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菟丝子20g,10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与上例同为肾阴不足,湿热内蕴之证。但本例兼见水肿、腰痛,故治疗以滋阴益肾,清热解毒凉血,同时利水消肿。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益肾,猫须草清热解毒,小蓟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三七活血化瘀,车前子、冬瓜皮清热利尿,续断补肝肾、强腰膝。二诊时加陈皮理气健脾燥湿。三诊时午后微烦,且肿,于上方加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四诊时又肿,于上方加黄芪补气升清、固摄精微。五诊时劳累即手肿,此为精伤不足之象,故加菟丝子滋肾固精。

【病例7】

高某,女,43岁。慢性肾小球肾炎数年,现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时目肿,背痛,腰痛,少腹冷。舌暗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肾阳不足,邪伏下焦。治则:补肾散寒清热。

处方:熟地黄50g,甘草25g,桔梗10g,金银花20g,乌药1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金樱子30g,狗脊20g,杜仲30g,7剂,水煎服。

二诊:咽干,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舌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减乌药,加白茅根30g,天花粉30g,7剂,水煎服。

三诊:尿常规:尿隐血(±),少腹冷痛,晨起目肿,药后咽干。舌暗红苔薄。处方:上方减白茅根、桔梗,加防己15g,小蓟40g,7剂,水煎服。

四诊:晨起目微肿,少腹痛,腰痛,梦多,尿常规正常。舌红苔白厚,脉细滑。处方:杏仁15g,通草15g,竹叶15g,豆蔻5g,桔梗15g,生薏苡仁20g,厚朴15g,土茯苓50g,延胡索20g,甘草25g,熟地黄50g,小蓟50g,7剂,水煎服。

五诊:服方可,少腹冷痛,尿常规正常。舌淡苔白厚,脉细。处方:延胡索20g,熟地黄50g,杜仲25g,土茯苓50g,续断30g,桑寄生30g,山药30g,牡丹皮15g,生牡蛎50g,知母20g,7剂,水煎服。

六诊:停药后下肢、睑略肿,带下多,尿常规:尿隐血(+)。舌淡红苔白微黄,脉细。处方:上方加小蓟30g,酒大黄5g,桂枝5g,蒲公英5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阴阳两伤,以肾阳不足为主,肾虚不足则固摄之力减弱,不能分别清浊,精微物质外泄而见隐血、尿蛋白。故治疗应以温肾助阳为主。方药以乌药温经散寒;熟地黄、山茱萸、狗脊、杜仲滋阴益肾,山茱萸敛熟地之阴;甘草健脾气以涩精微;金樱子涩精止泄,收敛精微物质;桔梗升提气机;双花清热祛伏邪。全方共奏温肾益阴,收涩精微之功。二诊防助热,减乌药,加茅根清热利尿,天花粉养阴生津。三诊时加防己利水消肿散结,小蓟凉血清热。四诊时苔白厚,湿郁明显,予三仁汤化裁,加滋阴益肾、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

【病例8】

刘某,女,46岁。IgA肾病,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近期乏力,足冷,大便不调,口干多饮。舌淡苔薄,脉沉细微弦。

辨证:脾肾两虚。

治则:补益脾肾,益气固摄。

处方:黄芪100g,熟地黄20g,桂枝10g,白芍25g,山药30g,山茱萸15g,知母15g,冬瓜皮15g,桑寄生30g,牡丹皮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可,腹中胀,舌暗苔薄。处方:上方加血余炭15g,7剂,水煎服。三诊: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白细胞(+),足冷,足软,便调,口干多饮。舌淡苔白。处方:上方加酒大黄5g,7剂,水煎服。

四诊:近日少寐,头痛。处方:上方减大黄,加葛根15g,7剂,水煎服。

五诊:腹泻,尿常规:尿隐血(+),舌淡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减白芍、知母,加葛根15g,茯苓15g,7剂,水煎服。另方4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脾肾亏虚,脾气虚弱则统摄无权,肾气不足,则不能固摄精微,故见尿蛋白、尿隐血。治疗应以补益脾肾、益气固摄为主。方药以黄芪益气健脾,桂枝振奋脾肾之阳,白芍养血和血,与桂枝相配调和阴阳,知母滋阴生津助生化之源,熟地黄、山茱萸、桑寄生滋阴益肾,山药补脾肾之气阴,牡丹皮养阴清热,冬瓜皮利水消肿。全方共奏补脾益肾、益气固摄之功。二诊时加血余炭祛瘀生新。三诊时上方加酒大黄入血分,活血化瘀清热。四诊加葛根升清阳之气,清利头目。五诊时因泻,上方减白芍、知母,加葛根升清止泻,茯苓健脾渗湿。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