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超副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此课题2006年立项,历时近三年。本书的出版标志该课题的研究暂告结束。
大学生成才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将大学生成才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所研究的范围仅仅涉及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很少有人从人才培养的系统原理和动力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来看,人才的成长不仅受制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受制于自我发展的各种机理和因素等,因此,要促进大学生成才,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肩负的使命、社会环境、前途理想、道德信念、学习方法、成才目标、成才设计、学校的教风和学风等动力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项目是将人才学的探索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结合的项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被保护的对象,好似温室里的“幼苗”,接受生存教育、挫折教育更少,缺乏主动进取的意识。从社会大环境来讲,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更多地表现为急功近利和短期效益,致使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标准认识模糊,要么表现为望子成龙心切,要么表现为漠不关心,从而缺乏一种有效的引导、教育子女成才的方法和途径;从学校角度来讲,由于长期受过去传统教育思想、人才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成才方面的做法仍旧停留在注重专业教育和狭隘的境地,而忽视和弱化了大学生成才的各种系统要素的培养研究,未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成才潜在因素,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成才动力机制,也未真正形成大学生成才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从大学生自身来讲,他们对成才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成才愿望不强,成才动力不足,即使个别学生具有一定的成才愿望,也仅仅是从被动适应就业的角度来设计个人的发展。
本书研究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下,试图构建一种独具特色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要求的以及社会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大学生成才动力集成机制,在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中做到将个人的理想前途与成才教育相结合,把崇尚科学与学好知识相结合,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拓宽相结合,把培养示范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为高等学校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运用并指导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本书在分析论述心理学有关动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目的观、学习动机等的特点、规律进行了剖析,进而阐述了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学校保障机制,包括道德观的培养机制、世界观的培养机制、人生观培养机制、价值观的养成机制、学习目的观的养成机制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等内容。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学生关于励志成才的读物,同时,也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作者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