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48456300000025

第25章 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4)

3.教师引导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观与成长动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达成的。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之一的教师对另一个主体——学生的成才负有至关重要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地、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动机,使之不知疲倦地在成才的路上快跑。

作为教师,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

(1)充分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到,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强,热情才高,动力才大,否则相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能力结构,将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传输给学生,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应克服传统教学严肃、教条、呆板之弊,让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品尝到乐趣,变被动的受体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这之中,要注意及时剔除、淘汰过时、陈旧的教材,教案要常备常新。

(2)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方法的需要。知识结论对学生固然重要,但首要者则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与门径。学生这种方法论的需要或许目前还被填鸭式的教学桎梏着,暂时还处于休眠、潜伏状态,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和不断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应经常对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进行点拨介绍,授学生以”渔“,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浓厚兴趣和能力。

4.榜样带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力量与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人具有模仿的天性,榜样不仅以其特有的行为模式为人们所仿效,更因其具有崇高性,而使人们产生由衷的叹服与崇敬,由此激发潜在的见贤思齐的动力,自觉地产生比学赶帮超的行为。学生中蕴含着大量的立志成才、奋发有为的典型,用大学生自己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最具有说服力、感召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以典型引路、群体跟进、全员成才之功,在榜样的选取、培养、宣传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榜样的选取上注意代表性、典型性。

(2)榜样宣传的导向性。强调学生以学为本,注重宣传学习、考研的典型,以求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3)宣传形式的多样性。文字、板报通报、院报宣传、表彰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

(4)榜样宣传的经常性。经常不断地有榜样推出,就能不断给学生以刺激信号,如对学生在图书馆外文资料室、理科阅览室借阅次数多的学生逐一翻阅统计,每学期通报表扬一次。

5.环境推动

环境在这里主要是指意识范畴的软环境。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良好的环境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愉悦人的身心,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养成。良好而充满动力的环境应该具有以下三性:

(1)竞争性。“并逐为竞,对辩为争。”竞争产生压力,也产生动力。有计划、有组织的经常性开展诸如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星级文明宿舍竞赛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始终生存于一种适合其成才的竞争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良好学习目的的养成。

(2)公正性。公正与公平能维护一个环境的平衡,使竞争处于良性状态,否则就会挫伤积极性。如在发展党员上,严格按程序运作,并张榜公示,广泛接受师生和党内外的监督,使同学们感到公平,他们就会主动创造条件,积极申请入党。

(3)关爱性。一个环境只有注入真情才能使人感到温馨、吸引人、激励人。一个方面是在学生中倡导同学间的互助互爱,如家庭出现意外变故或本人遭遇大的病痛等不幸时要及时组织和鼓励学生开展互救互助。但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这个群体要真心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把学生教好这是最根本的关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

二、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大学生三年或四年的学习时间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管大学生是出于何种目的,既然已经考上了,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另一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校可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认清今天的学习与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关系,使他们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向学生介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让他们看到我国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自觉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为发展我国的科技而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不能老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指责他们这不行、那也不行。要教育研究生不能仅以完成课本知识学习为目标,在出色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制定课外学习计划。

对于如何构建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观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学习目的观的构建是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密不可分的,是在培养大学生如何成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方面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让学生认识到,人的兴趣是可以调整和培养的。狭窄、不稳定的兴趣,很可能要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改造问题。因此,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完善自我。例如选课,国内外都有学生专选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再如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也会有一些学生对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施加小小的报复。所以,在给予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和规范。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在学习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矛盾,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近两年,我们在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指导下,做了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有益尝试。

1.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弄清“学生有什么需要”、“学生的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习得最好”等问题。学生有许多需要,其中包括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被信任去承担一定的责任的需要等。学生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社会需求的一种折射,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绝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有专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让学生学得更好的非智力条件,如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将会发挥出更高的潜能。

2.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把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在探讨弹性学习制度问题时,我们感到其核心在于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有人认为,在现有体制下,学生的选择权是有限的。例如课程,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仅有三成的选修课,一成的任意选修课,而四成的课程又是公共必修课程。的确,许多课程不能不修,但绝不是不能选择。选择的含义是丰富的,可以选择课程,也可以选择时间、选择老师、选择不同的教学风格等。所以,我们让学生在公共课程领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同名课程有不同层次和模块,逐步完善分层教学,在某些课程中还制定优秀免修的规定,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3.引导学生

我们在引导学生方面进行着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综合学习,讨论课、讲演课、激情课堂、实践课的比例不断增加,设计型考试、结构式学生评价体系也日益向传统的学生考评制度提出挑战,这样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学生可以评价老师,也可以评选老师。学校可以将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打分结果装订成册,在校内公开,全校师生可以在图书馆、宿舍、院系办公室等处查阅。这样,除了可以为学生选课提供一定的帮助外,重要的是告诉学生,他们对老师有评价权,对教学有参与权。在由校方组织的专家组评选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同时,可以推出学生会组织的学生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活动。

5.鼓励学生

鼓励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改。比较成熟的做法,在教务处设立教务处处长学生助理岗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让学生用学生的感知宣传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教改举措,反馈学生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及建议,学生助理就成了学生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6.学风建设

学风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精神力量,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求学生会、团支部、班委、社团积极支持和自觉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各团支部要加强以宿舍为单位推进团小组的团建工作。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要在学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各年级和各班学生干部对本系、本班学生宿舍作息情况进行记录,并把结果向本年级辅导员进行汇报。以此作为评选优良学风班和优秀团支部的主要条件。

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潜力也将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风建设的效果。在这方面,还应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