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48462000000020

第20章 儿童腹部损伤的救治(1)

一、儿童腹部损伤发生原因

婴幼儿除车祸外很少发生,而儿童与未成年人腹部意外损伤多见,多因锐器(如刀子、匕首及其他利器)刺伤,也可因外力作用如碰撞、跌落、踢打、摔跤和爬树等,在外力作用于腹部形成直接或间接作用力而造成开放性或闭合性腹部损伤。

二、腹部损伤的临床类型

开放性腹部损伤的伤口,仅限于腹壁,未穿透腹膜者,称非穿透性腹部损伤。腹壁划开,与外界相通时,称开放性。当穿透后又从穿入的对侧穿出者,称为腹部贯通性穿透伤。

腹部损伤如仅伤及腹壁,一般无大碍,清创缝合即可。如伤及腹腔内实质器官,如肝、脾、胰、肾等,其主要病理损害是与出血和生理功能改变有关。内脏出血很难止住,血液常积聚于腹膜腔、腹膜后隙、下腹部的各个腔隙内,很快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在手术治疗时,以上器官出血可收集后,重新注入患儿体内称可回输血)。如为空腔脏器,如胃、肠、胆、膀胱、输尿管、子宫及其附件等损伤,常使其内容物溢出进入腹膜腔(此血不可回输),刺激腹膜污染腹腔造成感染,常常引起腹膜炎。

此外有少部分实质器官如胆、胰、肾等损伤后,它们的内容物,如胆汁、胰液、原尿等,溢出后进入腹膜腔,导致感染,如胆汁性腹膜炎、胰源性腹膜炎等。特别是胃肠等空腔脏器裂口内,尤其肠内容物溢出,感染的概率更大。

三、腹部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无论是闭合性或开放性腹部损伤,主要是尽早、尽快地发现有无内脏损伤。早期做出准确诊断比较困难,以下情况可能有助于内脏损伤的早期判断:

1.腹部损伤后很快出现休克等一系列严重表现时。

2.损伤后的短期内,出现急性腹膜炎征象者。

3.损伤后查体时,腹部出现移动性浊音则表示有积血;肝浊音界消失,则表示有空腔脏器(胃、肠)穿孔、并在X线上见游离气体上浮。

4.腹腔穿刺,如抽出不凝血、胆汁、胃液、肠液、尿液等,可根据穿刺抽取物的性质,做出初步判断和鉴别诊断。

5.严重贯通伤,不仅可看到入口,还可看到出口,此预示着伤情的严重和损伤范围之大。

6.实验室和特检科检查,如X线胸腹联透,肝、脾、肾、胰、子宫及附件彩色B超检查或CT、MRI扫描,有利于做出诊断。

四、腹部损伤的治疗方法

腹壁损伤(包括腹壁挫伤),没有合并内脏损伤者,可按一般创伤处理。如疑有内脏损伤,应做剖腹探查术。

1.就当前医学科学普及情况看,腹腔内脏损伤的早期诊断不是十分困难,但即或是利用先进的诊断仪器,具体到某一器官的某一部位损伤程度,仍很难确定,原则上符合急性腹部急症时,还应早期剖腹探查,做更直观的手术治疗,并在治疗中求出准确诊断。

2.已有休克表现者,应立即做抗休克处理,并为手术创造条件(原则上因失血造成的休克,输全血或血桨制品)。

3.虽然原则上纠正休克后才能实施手术,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特别是因内脏出血,经输全血后,休克仍得不到纠正而内出血仍在继续时,仍应紧急手术,不能拖延。剖腹探查的切口,除常规部位以外,也应视伤情而定。对腹腔内无污染的血液收集和回输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加以利用(如发现或疑有污染者忌用)。

4.按常规操作处理好内脏创伤,如止血、修补、切除、吻合、缝合或移植等,术后彻底清洗腹腔,放置引流或留置胃肠减压管、鼻饲、导尿管等,为防止多发性隐蔽创伤遗漏,于关腹前再仔细检查、核对器材(如手术器械、纱布等物),然后关闭腹腔,摆正各内置管(如鼻、尿道、切口引流管等),测试是否通畅等。

5.术后处理按腹部急症手术后常规处理,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及各对症治疗,严密观察术后病情变化。

6.如在受损伤后腹部感染已局限化或血已止,病情又很稳定者,可先做非手术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再择期手术。

7.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8.具体各器官损伤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方法将在下面详述。

第一节儿童外伤性脾破裂

一、儿童脾损伤发生原因与类型

儿童在腹部意外伤害中,脾脏损伤最常见。多因碰、撞、踢、打等外力作用致脾在腹腔内闭合性损伤,也可因车祸、刀刺等致开放性损伤。特别是既往因各种慢性病,脾大儿童更容易受损伤。

闭合性损伤可以是脾实质与脾被膜同时呈线性破裂,也可以是粉碎性脾破裂,造成腹腔内大出血。也见于脾门处的血管撕裂,以致于引起更为严重的腹腔内大出血。此外也常见到脾实质破裂而脾脏外被膜完整无损,形成脾被膜下血肿。当被膜下积血越来越多时,被膜内压力增高到一定极限时,穿破被膜而出现腹腔内大出血。冲破被膜后的时间可早可晚,短者1~2D(此积血收集后可再回输),长者3~5D不等,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1个月之后(这种积血不可再用),应高度警惕(此种情况可用B超动态观察)。

二、脾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脾损伤多见于闭合性,尤其是左胸、左上腹、左腰部等处受到外力作用,如机动车撞击、高处坠落、跌、打、踢及其他形式的力作用于上述部位时,都常使脾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锐器刺伤多造成开放性损伤。

1.伤后很快出现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晕、头昏、耳鸣、口渴、疼痛和烦躁不安,脉快而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严重失血表现。

2.可有剧烈的腹痛,疼痛多位于左上腹部,并可引起全腹部弥漫性疼痛,但仍常以左上腹为著,伴左肩胛后牵涉痛并在呼气时加重。

3.查体时可见腹肌紧张,有压痛和反跳痛,以左上腹部比较明显。叩诊时可发现腹部移动性浊音,若出血仍在脾被膜内,移动性浊音可为阴性。

4.B型超声与X线等检查,配合腹腔穿刺均可做出诊断。若冲破被膜做腹穿为“金标准”,如仍在被膜内B超、CT和磁共振(MRI)有诊断价值。也可借助影像学在被膜下抽出积血。

三、治疗方法

有明显外伤史,结合上述临床特征和必要的检查,诊断成立以后,应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治疗:①无论闭合性或开放性脾损伤,特别是脾门处血管撕裂(当休克难以纠正,出血仍在继续者,极有可能为血管撕裂)时,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手术;②手术前充分考虑收集腹内出血,争取回输血;③按脾切除腹腔急症手术常规处理。

第二节儿童外伤性肝破裂

肝脏发生损伤状况基本与脾损伤相同,只是外力对身体作用部位不同而已。肝脏位居右胸下部肋缘内,右上腹部的上方,即“右季肋内”。

一、肝损坏的原因

肝的血管丰富而常呈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受到外力打击后,容易破裂而引起大出血。

肝外被膜是由结缔组织形成的一层细纤维薄膜,常和肝破裂时同时破裂,出现腹腔内大出血和胆汁性腹膜炎等。也见于肝实质破裂而被膜完好者,形成被膜下肝破裂,出血常聚积于肝被膜下称肝被膜下血肿。如血肿不断增大,可穿破被膜引起腹腔内大出血。肝破裂是急性腹部急症,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防因大量失血或胆汁性腹膜炎而导致严重后果。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除非患儿故意隐瞒),伤后很快出现休克,剧烈的上腹部疼痛伴同侧肩胛部牵涉痛。

2.查体时可在右上腹有典型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和移动性浊音。

3.肝脏B超检查和腹腔穿刺,可明确诊断。B超对肝被膜下血肿尚未穿破者,能显示有助诊断。一旦破入腹腔,穿刺抽出积血更为明确。

4.临床表现不甚典型和小的被膜下血肿,用以上方法不能明确时,可做CT、MRI检查。

三、救治方法

对肝损伤原则上应紧急手术治疗。极少数轻微的闭合性肝损伤,无腹腔内出血和腹膜炎征象,或仅有局部压痛和自觉能耐受的腹痛,以及血压、心率各生命体征都无明显改变者,暂采取非手术治疗,用B超等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再行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道,早期抗休克治疗、补液、输血等,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2.常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

①肝破裂修补术。凡肝面线形裂伤者,可用粗钝缝合针,适度用肠线做间断缝合或先做褥式缝合,再加以间断缝合。如裂损呈星形或缺损较大者,可用带蒂的大网膜,肌瓣及止血海绵块等填充后再加缝合固定。

②碎肝部分切除术。对损伤严重,既无法也不能靠近拉拢缝合者,又不能填充修补的破碎部,可适当切除难以缝合的残肝,再缝合健肝边缘并完善止血。

③纱布等代用品填充术。对损伤严重,全身情况不佳,不允许做费时较长、操作复杂、病情危急的手术时,用整条纱布绷带盐水浸湿后填塞裂口,迅速进行止血处理,经切口或腹壁另做一小口,将纱布条引出口外加以固定。这一术式早已被淘汰,但是在山区、农村、偏远地方为挽救生命权且应用也未免不可。

④肝裂伤被膜下血肿形成者,在暴露血肿后,切开被膜做血肿清除术,然后修补伤口闭合被膜。

⑤术后腹腔引流10~15D,酌情拆除。

手术后继续行支持疗法,抗感染和防治并发症等。

第三节儿童外伤性小肠损伤

儿童的腹部损伤,以小肠受损伤概率最多。由于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上端起自胃下的幽门,下端与盲肠(是结肠或称大肠)的起始部相对接,儿童的小肠全长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3部分。占据腹腔绝大部分,并且位于腹腔中间部位。因此比较其他腹腔脏器更容易受损伤。

一、常见发生原因

受损伤的原因和损伤方式基本上和脾、肝损伤时的情形相类似,但是如果是利器(如刀子、匕首等)刺伤,由于肠曲蜿延曲折,一旦刺入,其伤口多为多发性和贯通性。小肠上段的肠液因接近胃内液体,有较强的消化能力,故对腹膜有较强的刺激性。下段的刺激性相对较轻,但细菌感染性较强。小肠损伤后肠液流入腹腔,极易造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