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儿童误食有毒贝类中毒的救治
一、中毒原因
贝类为水生动物之一,其品种很多。以前仅海边(沿海)居民享用,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城市居民,在海鲜市场到处可以买到。尤其我国沿海地带,在夏秋季节(现在用网箱圈养,四季可得)常有各样贝类食用。但是有些贝类,如四角蛤蜊、文蛤,中国幼鲎和海珠(又名海兔)等,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中毒现象。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贯可以食用的贝类也会突然被毒化,食后可引起中毒。这种毒化的原因,可能与赤潮有关(赤潮即海水变色的红斑,伴有海洋动物的死亡,多为某些单细胞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生长繁殖,大量积结而成,或工业排污也可能某种化学物质水域被化学物质污染。贝类摄食有毒物质后,其本身虽不中毒,而有蓄积和聚积各类毒素的能力),也可能水域被其他原因造成环境污染,也见于杀贝虫类农药蓄积或养殖户被他人投毒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中毒或二次中毒(即食用中毒的贝类后,人类又致中毒)。其次是在海鲜市场购买,回到家中在剜除鱼内脏时不慎引起中毒的最为多见。
贝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贝的肝脏和胰腺等处,由于体积很小,不易看出,更不容易去除。从毒化的贝中可检测出10多种毒素,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的作用为主。因为有毒贝类的毒素不同,中毒症状各异。
二、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一)神经型
即神经麻痹性贝类中毒。常见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贻贝、扇贝、蛤仔、东风螺等,它们的毒性成分主要是蛤蚌毒素。潜伏期一般为30min~3H;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继之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步态蹒跚,直至完全麻痹,同时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口渴、恶心、呕吐、头昏、头痛、严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死亡常发生在病后2~12H,死前意识清楚,先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若能存活在24H以后,一般预后良好。
(二)肝脏型
含这类毒素的多见于巨牡蛎和蛤仔等。其潜伏期一般为24~48H。初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也有倦怠与发热等类似感冒样。逐步出现粟粒样出血点,多见于胸部、肩胛部、上下肢等,出血点融合为瘀斑。黄疸,肝功能异常,呕吐、便血,甚至发生急性黄色肝萎缩,昏睡状态或意识障碍。出现上述情况,预后不良,多有生命危险。
(三)日光性皮炎型
多见于进食了泥螺(俗称土贴,黄泥螺等)而引起。此贝类毒素潜伏期较长为1~14D,一般为3D。初时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发生红肿,并有灼热感。后疼痛、发痒、发胀、麻木等感觉。
晚期可出现瘀斑、水疱或血疱,破溃后能继发感染,可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等。
(四)诊断要点
进食史及典型的神经麻痹为主的中毒表现。
三、救治方法
食贝后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催吐、洗胃(3%~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为宜);静脉输液或利尿强化排泄解毒;肌内注射阿托品(按中毒情况和小儿体重计算用量),肌注维生素B1或静脉滴注维生素B6,可缓解肢体麻木和心动过缓等症状,并有一定疗效;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在剖洗毒贝时皮肤接触毒素者,可用清水冲洗等。
第十六节生吃福寿螺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
一、发病原因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的肺部血管中,偶可寄生于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人吃了(生吃、半生吃)中间宿主(螺,特别是福寿螺,其次还有蛙、蜗牛)和转续宿主,如虎皮蛙、金钱蛙、大蜗牛、鱼片、虾、蟹等,以及生吃含幼虫的蔬菜、水果,喝进被污染的生水而被感染。
二、发病机制
广州管圆线虫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移行,它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病变集中发生在脑组织,除大脑的脑膜外,还包括小脑、脑干和脊髓等处。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由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最典型的症状为突发性剧烈头痛及脑膜炎表现,如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颈部运动性疼痛并不断加重,恶心、呕吐(呈喷射状)。头常常呈现为胀裂痛以至不能忍受,用一般镇痛药很难奏效。其他如中枢神经损害性症状和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视觉障碍、眼外肌麻痹、缓慢进展性运动神经损害和面神经麻痹等。潜伏期最短1D,最长27D,平均10~25D(此是根据温州市同批47例,该病分析所得)。据报道2岁以下婴幼儿感染后症状、体征较成年人严重,常因易出现昏迷而易造成误诊。
诊断要点和依据:
①有流行病学资料如生吃、半生吃此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如福寿螺、蛙、鱼、虾、蟹等。或有以上宿主、幼虫接触史;
②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脑膜刺激征;
③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计数时,嗜酸性粒细胞,多超过10%以上;
④免疫学检查以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诊断本病的最常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从脑脊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中的雄、雌成虫虽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四、治疗
阿苯达唑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若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效果好、预后佳。但对症处理仍不可少,如退热、降颅内压、镇静、镇痛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
五、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发生必须从捉拿、转运、加工等各个环节入手,不吃生或半生的这些螺及水产品。在稻田、河沟等处劳作时,采用有效防护裤、袜、鞋、手套等,防止接触性或直接食入性感染。对婴幼儿的预防,根据儿童活动范围,特别加以防范,并教育孩子不吃生、半生海鲜和水产品等,这样做不仅可预防本病外,还可预防其他的如血吸虫、肝吸虫等传染性寄生虫病。
第十七节儿童生吃鱼胆中毒
一、中毒原因
鱼胆中毒主要是吃进了有毒鱼胆而引起。有毒鱼胆的鱼多数为淡水鱼,如鲢鱼、鲤鱼、青鱼、草鱼、鲩鱼和包头鱼等。毒鱼胆的毒性成分和中毒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认为可能与鱼胆内胆汁的主要成分胆酸和胆盐等物质,对细胞膜的作用及组胺类的致敏性有关。水溶性鲤醇硫酸钠很可能是主要毒性成分。由于根据中医药中讲到鱼胆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平喘止咳等功效,流传民间而盲目滥用,以致于引起食用者中毒的发生。以前仅限于成年人,近年来部分人处于对儿童的过分关爱,杀鱼时把鱼胆用于治疗小儿眼病(如近视)、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和百日咳等。更有甚者用鱼胆泡酒,或把鱼胆挤进杯中当作滋补营养品强迫小儿服用,导致小儿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鱼胆无任何营养价值,更不能治病,不能让小儿吃用。
二、中毒机制
毒鱼胆汁可使机体氧化应激增强,可造成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肝肾功能损害尤为严重;此外,心肌、胃肠道也可受损。有报道鱼胆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损害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肿胀和坏死,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
三、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①患儿有近期不同形式的进食鱼胆经过,一般在30min~2H发病。潜伏期愈短,预后愈差,脏器功能衰竭的机会越多。
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3~5D后则常出现肝区疼痛、肝触痛明显和黄疸等肝功异常。
③毒素经肾排泄时相继对肾脏造成损伤,初期尿检可有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升高,重症患儿会很快出现尿少、水肿或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他脏器损害表现为:
①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头晕、嗜睡、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
②心肌损害和心功能改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代偿不全;
③严重患儿可发生溶血反应及凝血机制障碍,出现球结膜下出血、皮下瘀点、鼻出血等,更严重时可呕血、便血甚至失血性休克等。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四、治疗方法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只有对症治疗。
1.催吐、洗胃、导泻和高位洗肠等清除胃肠道毒物的方法,特别在短期内洗胃越彻底越好抢救。此类毒物宜采用1∶10的药用炭混悬液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早期应用,可减轻毒素对肾小管及其他器官的进一步损害,如在输液中加入地塞米松钠,首次可适当加大剂量(视年龄的不同,用量不同,一般0.5~1mG/KG)。
同时加用维生素C或细胞色素C适量。
3.一般宜及早使用腹膜透析,必要时采用血液透析。目前血液净化已成为现代急性中毒救治的重要手段。
4.早期应用可强化排毒,但需要肾功能没有减退之前应用,同时可以碱化尿液。但是一旦出现肝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心功能不全时,则限制输液量。
第十八节儿童蟾蜍(癞蛤蟆)中毒的救治
蟾蜍俗称癞蛤蟆、癞头。它的耳下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汁)中含有毒素。中药的“蟾酥”就是用此类毒液加工制作而成。中成药的蟾酥锭、金蟾丸、六神丸,注射用强心的蟾蜍毒苷等,都是含有蟾酥,其量和提取方式不同而用法也各有不同。
一、中毒原因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地方民间传说中的偏方、单方或验方,多处用活蟾蜍泡酒服,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关节痛、蜂窝织炎还有人用它焙干后研粉治疗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更甚者生吃治胃癌和小儿白血病等,造成蟾蜍中毒者时有发生。有报道某市一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儿童因食用蟾蜍(捣成肉浆生吃)一次性中毒20多人,所幸都被救治痊愈。食用蟾蜍治病,本身大多都明知有毒,但很多人信奉“以毒攻毒”的方式造成中毒的发生。
食用蟾蜍及其制品,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轻信别人传言。致于用在小儿治病上,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千万不可采取。更不能生吃或捣汁服等,泡酒后毒性更大。
二、中毒表现和诊断要点
儿童蟾蜍中毒大多数为生吃蟾蜍皮和肉或者切碎捣浆冲服而发生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min~1H,少数2H左右。
1.消化道症状中毒者大多有频繁呕吐,先吐清水,继之是胃内容物,后呕出胆汁和血液。腹痛、肠鸣和腹泻,吐泻严重者可很快造成失水。
2.心血管系统症状常有胸闷、心悸、心搏缓慢或伴有心律不齐。少数患儿出现脉搏细弱、轻度发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其他类型传导阻滞,如:
①窦房传导阻滞,轻者表现为心动过缓或不齐;
②心室内传导阻滞,此外,尚可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房室脱漏,ST段压低或倒置。酷似洋地黄中毒所致的ST~T段改变。
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口唇及四肢发麻、嗜睡、多汗、膝反射迟钝或消失。少数患儿出现心律紊乱并可出现阿-斯综合征而发生惊厥。中毒症状一般经治疗后在1~2D消失。
危及生命者少见。
4.诊断要点依据蟾蜍进食的病史,一般不难诊断。做心电图检查,可见上述表现(心电图类洋地黄中毒改变)。出现消化道症状,应与其他食物中毒相鉴别。取呕吐物等检查,可检测出蟾酥毒、蟾酥素及其毒苷,对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三、救治方法
①催吐、洗胃、导泻和高位洗肠以清除毒素。
②控制心律失常。肌内或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必要时于1~2H重复注射(用法与用量视患儿年龄体重及中毒轻重不同而调整剂量)。以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和改善心肌的传导功能为主。
③呕吐、腹泻严重者,要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适当补钾,可静脉滴入维生素C及中枢兴奋药。适当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