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48464100000081

第81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李士谦是隋朝时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他品性优良,天生就很孝顺。然而在少年时却失去了父亲,后来就很孝顺地伺候母亲,在他母亲去世三年丧服期满后,他就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私宅当作寺院,并且立志从此不再做官。

李士谦一生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终生没有饮过一滴酒,吃过一块肉,行为是如此的端正,口业也十分清净,从来不说有关杀害的言论,他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却生活得比较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终日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邻里中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之间分财不均而争吵的,他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也都成为善人。

有一次,他看见贼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他不但不喊捉贼,反而不声不响地避开。人家觉得很奇怪,他解释说:“俗语有言:树树要皮,人人要脸。谁不要脸皮?谁自愿做贼呢?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迫得没有办法,应该宽恕他呀!”后来贼知道李士谦这样的仁慈,也被感动得洗心革面,从此不再做贼,成为了善人。

有一年是荒年,很多乡人无法生活,李士谦拿出家中的存谷数千石,统统借给即将断炊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欠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到李士谦的家中表示歉意,但李士谦并不向他们要求偿还欠谷,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人们借谷的债券完全烧为灰烬。李士谦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是预备救济人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出了大量的家产,办理大规模的施粥,帮助一万多人渡过了难关。第二年的春天,李士谦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乏的农民。

有人对他说:“你救活了很多人,阴德实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阴德的意义,好比耳鸣一样,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是听不到的。现在我做的事,已经给你知道,哪里还谈得上阴德呢!”

后来李士谦的子孙很发达,人们都认为是积德的果报。

感悟

对于我们来说,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人,不但解了别人的难处,自己也会觉得很欣慰。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说,行善得善报,虽无求善报之心,但善报自来。

著名寺院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3公里,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坐北朝南,总面积7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殿、堂、客房约700余间,尚存清朝重建殿宇十四座。寺院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计有四殿(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迎塔楼、藏经楼),六堂(妙法堂、安养堂、齐堂、静观堂、大役堂、客堂)。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廊、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我国古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实为我国古代建筑之瑰宝。

佛禅故事我自调心

有这么一位禅师,在悟道之前有很多罪过,他一直想弥补这些罪过。于是,他悟得真谛后,不居住在寺院反而回到俗世的生活中,过着俗世的生活。只是,他每过不久就会回到他的寺院——匡救寺讲法弘道。就这样,他在俗世和寺院的生活之间来回的替换着。他在寺院的讲法非常精彩,吸引了很多人,甚至同城另一个寺庙的弟子都跑来听,引来了那个寺庙住持的记恨。那住持怒气冲冲地去找当地的县官,诬蔑禅师道:“匡救寺的禅师在蛊动邪说,以非法来谈佛法,听说要造反了。这真是佛门不幸!希望官府维持佛门清净。”有人知道了,赶紧通报他。但是,他怡然自得地说:“没事的!他怎么说由他,我自己心中最是清明。即使死了也没什么,可悲的是哪些不明事理的众生呀。”

在俗世生活时,他会出入酒场,交一些江湖人物,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这自然也招来一片议论之声。有一天,有人过来问他:“大师,你这样子还是佛门弟子吗?你何苦这样的糟踏自己呢?”他听了,哈哈大笑,然后,神色自若地答道:“我自调心,关你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