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48464200000014

第14章 怀善念行善举,必得福报(2)

于是小沙弥在河边就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心念着菩萨圣号,手中敲着木鱼,三天三夜也看不到半个人影。正在心疲力尽时,有一富贵人家离河边一里路,家中的老夫人卧病在床已有数年光阴了,虽然儿子在朝为官,也聘请各地名医前来医治,服尽名贵中药,仍然毫无起色,但是连续三天来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木鱼声,使她忘记了痛苦,更感到清凉愉快。于是老夫人唤来仆人,并对仆人说:“你们赶快去找那位敲木鱼的人,我想我的病体只有那位敲木鱼的人才能治好。”

仆人听老夫人的指示,循着细微的木鱼声寻去,终于在河边看到小沙弥,并对小沙弥说:“老夫人有请,请您跟我走一趟。”小沙弥三天三夜没吃东西,连一点气也没有,仆人于是扶着小沙弥走路。

“回禀老夫人,这位就是敲木鱼的人,他已三年没理发,三年没换衣,三年没鞋穿,三天没吃饭了。”仆人向老夫人禀告说。

“真可怜啊!快吩咐下去,立即准备斋饭、僧衣、罗汉鞋,并请来剃头师,快先替小师父安顿吃穿的问题再说吧!”老夫人指示仆人赶快去办。

一会儿时间,小沙弥又恢复了原来清净庄严的模样。老夫人看小师父容焕发的样子,心里也舒服了一些,于是对小师父说:“你怎会落到这般凄惨呢?”

小沙弥就把发愿兴建道场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老夫人听。老夫人听完之后,感慨地说:“真是观世音菩萨感应呀!想不到我花那么多钱,请来各地名医,服尽名贵中药都不能治好的病,但自从听了您敲的木鱼声之后,身体的疾病然不治而愈了,这真是不可思议呀!这样子好了,您明天起不用再化缘了,兴建道场的事,由我来为你处理了。”老夫人讲完,即刻吩咐仆人去请回在朝为官的儿子,叫他赶快去普陀山的最高峰兴建道场。

在朝为官的儿子,知道菩萨的感应事迹也很高兴,立即命令人上山兴建道场。现在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的慧济禅寺,就这样兴建完成了。

哲理与智慧

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恶愿,天必毁之。”一个人若能长期发善愿,利益众生,则福报无可限量。因为上天以慈悲为怀,对众生的仁爱是无微不至的。所以,只要坚定为善,不但能够得到天助,也能得到人助,最后善愿一定会如愿。

佛林百科

何谓“慈悲”

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生命的动物,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地对一切众生流露出无限的慈爱:愿意无限度地给予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愿意无条件地去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佛经中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一个人的爱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佛陀格言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足利将军邀请著名的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所有珍稀古董,一件件地给一休禅师鉴赏,并不停地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一休禅师不在意地看了看,然后说:“你这些古董虽好,但是都比不上我的三件无价之宝。”

将军一听,急忙问道:“禅师原来也是行家啊,你的宝贝是哪三件呢?”

一休禅师答道:“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拥有的是盘古氏开天辟时所用的石块、历朝忠臣所用的饭碗,还有就是前代高僧用的万年拐杖。”

将军听了,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禅师你一个出家人也用不着它们,不如卖给我好了。”

一休禅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补充道:“可是,每件没有一千两银子的话,我是不会卖的。”

将军急忙答道:“就这么说定了!禅师可不许反悔!”

为了防止夜长多梦,将军叫侍从立即带着银子跟随禅师回去取古董。一休禅师回到寺院,当着侍从的面,拿起寺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的破手杖递给他,让他带回去给将军。

侍从依言把三件东西呈给将军,又如实说明了它们的来处。

将军听后非常生气,便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道:“你身为禅师,我一心想待你友善,为什么要这样欺骗、戏弄我呢?难道你就不怕我治你的罪吗?”

一休禅师不温不火,微笑着说道:“我没有欺骗将军啊。现在各地正在闹饥荒,很多都饿死了。将军的三千两银子,我都拿去赈济灾民了,你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难道不是得了无价之宝吗?”

哲理与智慧

爱心体现的是人间的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价值连城的古董、钻石之类的东西是有价的,而爱心是无价的。当我们付出了我们的爱心时,我们就得到了无价之宝。

接受会越来越穷困,施舍才会越来越富有

佛陀格言

只懂得接受而不懂得施舍的人,是世上最贫穷的人。

从前,有两个人是亲兄弟,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但是性情却迥然不同。哥哥天生得一身懒骨头,好吃懒做,什么活都不做;而弟弟却勤快随分,喜欢与人结缘。有一天,兄弟俩一齐乘车出门办事,不巧遇到雨天路滑,哥哥掌着缰绳狂飙,一时失去控制,两兄弟立刻坠落山崖,丢掉了意气风发的年少生命。

只见兄弟俩一缕幽魂,恍恍惚惚地来到了幽冥殿外,早有青面獠牙的狱卒等候在门口,一把提起两兄弟,抓到阎罗王的面前。

阎罗王寒着一张铁黑色的方脸,瞪着铜铃般的大眼,抚尺拍得震天响,大声喝道:“你们兄弟二人上辈子做人,没有做过什么大好大恶的事情,下辈子还能够保有人身,出生做人。判官!查查看,有哪户人家需要胎儿去投胎转世的。”

“报告阎君!有赵、谢两户人家分别拥有子嗣的因缘,只是出生赵家的人,长大之后要不断地布施他人;投胎谢家的人,则一生都在接受别人的施舍。”文判官仔仔细细地翻阅着生死名簿,簿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众生的三世因缘果报。

“既然如此,你们兄弟就各自去投胎赵、谢两家吧!”

哥哥一听阎罗王的判决,心想:如果投胎到赵家,一生都要辛勤去赚钱行布施,实在太奔波劳碌,不如接受别人的施舍来得清闲舒服。主意打定,赶忙机灵地跪到案前,磕头如捣蒜地说道:“启禀阎罗王!一辈子要施舍别人的人生太辛苦了,求您大发慈悲,让我去投胎谢家,接受别人的施舍吧!”

“照你这样说,那施舍给人的赵家,又该谁去投胎呢?”阎罗王接着问道。

敦厚笃实,站在一旁始终不发一语的弟弟,恭恭敬敬地合掌道:“启禀阎罗王!让我哥哥去谢家转世,我愿意做赵家的子弟,一生把财富布施给他人,广结善缘。”

于是阎罗王放下了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兄弟两人也各自到赵、谢两家去转世投胎。

弟弟因为发愿施与人家,因此到门第高贵、财富雄厚的赵员外家投胎为独生子,长得聪明伶俐,深得家里上下人等的喜爱,最难得的是赵氏公子生就一副慈悲心肠,看到贫病孤寡的人,经常赈济救护他们,凡有求助者,赵公子全都要满足他们的心愿。而赵员外一家,看到孩子如此乐善好施,也乐得以庞大的钱财随喜布施,因此赵公子慈悲喜舍的美名不胫而走。

然而,一心企望接受别人施舍的哥哥却投胎到家徒四壁、行乞为生的谢家,一辈子向人乞讨残羹剩饭,接受人世的施舍和同情,也接受着世人的鄙夷与侮蔑。

哲理与智慧

俗语云:施舍比接受更富有。施舍是富有的人生,而接受却是贫乏的人生。施舍是因为富有才会施舍,这富有包括精神上的富有和物质上的富有。施舍不一定只限于金钱物质的赞助,随时给别人微笑,随心为他人欢喜,都是一种清净可贵的布施。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佛陀格言

念经十年也比不上助人一次的功德大。

老和尚带着年轻的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老和尚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老和尚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那位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

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师父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谁知老和尚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

几年之后,老和尚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毕,一定谨遵师父的教诲去广济百姓,行善积德。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

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时,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多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哲理与智慧

我们并不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帮助别人,要知道,别人需要的可能仅仅是我们的举手之劳。行善做好事,什么时候都不早,什么事都不小。

禅机妙语

一日,雪峰指着胸口说:“实不相瞒,我这里不稳定。自参禅以来,一直有心未安。”

岩头:“你说,我为你印证。”

雪峰讲述了自己习禅的经过。

岩头大喝:“你难道不明白吗?从门入者不是自家珍宝。”

雪峰忙问:“那我该怎办?”

岩头:“言,要从心中流出;行,要顶天立地而行。”

布施不图回报,才是真正的布施

佛陀格言

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回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听讲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信徒间有人提议,建一座比较宽敞的讲堂。

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信徒对禅师的态度很不满意,因为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都没有。于是就紧跟着诚拙禅师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50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

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你难道连个谢字都不会说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的佛像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对你说谢谢呢?你布施是在积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将功德当成买卖,我就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和佛祖银货两讫了吧!”

哲理与智慧

追求安宁并非真的安宁,一切顺其自然最好。我们给予了,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失去了,也该相信总有人会得到,无论动与静,得与失,都不要过于执著。布施不图回报,才是佛所说的真正的布施。

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

佛陀格言

做恶事会遭报应的。多做善事好处多多,而且永远不会错。

从前,印度国王有个好朋友叫昆多轮柯。有一次,昆多轮柯前往一个偏远的地方,回国后结果就生病了。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他的头上竟长出了许多脓疮。

国王听说后,马上派御医帮昆多轮柯治病。御医检查过之后认为,要让昆多轮柯恢复体力,增强体质,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喝牛奶,于是昆多轮柯就去了盛产牛奶的地方。

当时,有一个叫做分那婆陀那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个佛门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印度国王,印度国王便派密使前去探察。不久之后,密使带回了外道的经著,印度国王看了非常生气,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异教徒全部杀光,于是在一天之内就屠杀了数十万人。

当时有一个异教徒,他非常忠诚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画了一张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画像。印度国王听说这件事,立刻将他的亲属抓来处以极刑。盛怒的印度国王还下令:“如果有人能杀死这个异教徒,并提着他的头来见我,我就重重有赏。”

这时,昆多轮柯来到养牛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见起色。长期病魔的折磨使他浑身又脏又臭,衣服破烂不堪,头发和胡须都长得很长,一副很邋遢的样子。

听到印度国王要悬赏捉拿一个异教徒,养牛场的女主人看着昆多轮柯,心想:“看他狼狈的样子,这家伙是不是那个被追杀的异教徒呢?”她悄悄对丈夫说:“你应当杀了这个异教徒,割下他的头,交给国王,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赏钱了。”丈夫听了,立即拔刀去杀昆多轮柯。昆多轮柯因为病弱的身体根本无力搏斗挣扎,很容易就被杀死了。

当养牛场女主人和丈夫把昆多轮柯的头交给国王时,国王一看,非常震惊地说:“这不是昆多轮柯的头吗?”

明白了整件事情后,国王低着头不说一句话,内心难过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劝慰国王说:“那些被追杀的异教徒也正面临这种苦难。大王应当给人民生存的欢乐,不要用死亡恐吓人民。”国王认为大臣说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杀害异教徒的行为。

许多比丘想不明白:“昆多轮柯以前做过什么事,为什么遭到杀头的报应呢?”于是,便去请示优婆笈多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