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48464200000036

第36章 修行悟道,是修福分悟人生真谛(4)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哲理与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做事用身,可得线针;做事用脑,偶尔得宝;做事用心,处处黄金。”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心。要知道,聪明从知识的累积而得,智慧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对于做学问而言,不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做学问是如此,做事如此,学佛也是如此。

禅机妙语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里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禅师:“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云岩禅师:“你懂什么?”

道吾禅师:“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禅师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云岩禅师:“通身是眼!”

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精通与运用

佛陀格言

知识再多如果不懂得运用,那么知识就毫无价值。

佛祖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他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了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不要认为这首偈稀松平常,你只要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那首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

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般特愚笨,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待般特。

般特面带愧色,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地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众女尼听得心服口服,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般特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会了一偈,可他学得精通并懂得运用,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哲理与智慧

孙子曰:“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学习知识也是如此,正所谓“学不在多而在精”。有些人什么知识都想学,但什么都学不精。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学会了,在于能否学以致用。

千休万休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

佛陀格言

“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一切任它去”的境界。

一天,有一信徒问一休禅师道:“禅师什么法号都好起,为什么要叫‘一休’呢?”

一休禅师回答说:“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

信徒听了就说:“原来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禅师又说:“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怀疑地问道:“二休怎么好呢?”

一休禅师说:“其实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是烦恼的也要休,涅槃的也要休,二者一齐休。”

信徒听了以后,也能体会出这个道理,就跟着说道:“不错!不错!二休才好!”

一休禅师又说:“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

信徒更加惊奇了:“三休怎么好呢?”

一休禅师说:“你看你的老婆天天跟你吵架,最好是休吵;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为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吵休官休争,这三休才是快乐之道!”

信徒听了以后拍掌称快:“不错!不错!三休真好。”

一休禅师又再进一步说:“四休才最好——酒也休,色也休,财也休,气也休,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不是最好吗?”

信徒一听,觉得说得确有道理,认为四休最好。

一休禅师又接着说:“四休还不够,要五休才好。人生最苦的就是我们的肚子要吃菜要喝水,所以为了五脏庙(代指身体),我们每天都要受种种的辛苦。假如把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

千休万休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这就是一休的禅。

哲理与智慧

很多人不知该如何面对各种烦恼。其实,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一休万事休”的做法——抛弃眼前的一切烦恼和苦闷,把它们全“休”到九霄云外去。千休万休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好好地享受当下,简简单单地生活最好。

佛林百科

观世音菩萨圣诞

观世音菩萨诞辰日是农历二月十九。从隋唐以来,民间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并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宗教节日,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

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佛陀格言

心中有法,一切皆法;心中有禅,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游僧人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

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游僧人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游僧人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

侍者小沙弥就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

云游僧人伸出一根指头,侍者小沙弥就伸出五根指头。

云游僧人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小沙弥就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游僧人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

云游僧人心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小沙弥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吧。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游僧人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你懂了吗?”

小沙弥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哲理与智慧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一个人只要有禅心,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随心自在行事,生活中就处处有禅法

佛陀格言

在自在的状态中,最能发挥禅意。

在日本,任何游方僧人想要留宿寺院,必须要参加一场法战。所谓法战,也就是指双方之前的一个小辩论。而且只有在法战中获胜,取得寺主的首肯,才能留宿寺院。

某寺住有师兄弟二人,师兄博学多闻,师弟不仅根机愚昧,而且还有一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