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48464200000039

第39章 一切随缘,即是好人生(2)

对于城里寺院举行浴佛节的大日子,飞天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下手好机会,所以便尾随着善男信女,假装到寺内参拜。当他随着民众,顺着法师的指引前去用斋饭时,眼尖的看到厨房里居然有个金光闪闪的大宝物,眼睛忍不住的也闪闪发亮。“天哪!居然会有金子打造的大锅子,若能偷到手,我这一辈子可是不愁吃不愁穿了。”飞天鼠此时高兴得感觉可以背起金锅,一口气就跳出寺外。但是他转念一想,这口大到可以双臂合抱的金锅子,可不像他平常偷的女人家首饰般轻盈,得要好好想个办法,才能不动声色地悄悄运出寺外。

不久,寺内多了位新剃度的法师,这位正是过去的飞天鼠,现任寺院典座法师。当他一如寺院新披剃者,先分配到厨房工作时,内心的快乐自然不可言喻,因为正可以名正言顺地每天留在金锅旁边熬汤做菜。但是让平日昼伏夜出的小偷最难受的是,过去清晨三四点,正是他宝物到手,可以回家睡大觉的时候,现在却必须起床煮饭。刚开始的几个晚上,他望着窗外独自发光的月亮,想到过去月亮一出来,就是他晚间活动的时候,心中有股说不出的孤寂。尤其他一进厨房就闯祸,因为他的注意力都在那口金锅上,所以该加盐的放成糖,该放糖的加成盐。那位煮了四十年饭的老典座说:“你不要小看了做饭,历代的佛门大师可多是从煮饭做起的,如果用心,也能够与佛心相印。”老典座说的佛心,飞天鼠自然不懂,但他可知道大殿里的佛和他眼前的锅子,都是用他最喜欢的金子做的。或许是这样,每当礼佛时,他总是特别欢喜,希望佛菩萨快点把那口金锅布施给他,而他发愿要在他煮饭的这段日子,用心做出最好的菜来供众。一天老典座拿起汤勺,试了口飞天鼠熬的汤后,居然笑弯了两道白眉对他说:“嗯,煮得不错,味道出来啦!”从没有被赞美过的飞天鼠,当时的反应竟像是冷不防被捏起的小老鼠,害羞到全身发起抖来,而不住摸着自己的光头傻笑着。

那天晚上,他看到天空里的月亮,就像是圆口金锅里黄澄澄的高汤,清澈得可以看到自己倒映着的脸,他禁不住笑了起来。而在随僧团念佛时,原本口中的佛号,就像滚沸的汤泡乱了板眼,日子一久,他浮乱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这时的飞天鼠,已经不再想要背着金锅跳出寺外了,但是他仍旧难改小偷儿的本性。过去凡是他想要偷到手的东西,从没有失手的记录,但是他怎么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每天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究竟是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看不见的“阿弥陀佛”偷回家。就这样,他走路也念佛,做饭也念佛,做梦时也还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又快到浴佛节的时候,老典座告诉他住持法师将为信众开讲《阿弥陀经》,要好好准备一千人份的斋食。由于忙着准备大量的饮食,所以飞天鼠虽然很想聆听住持法师的精彩开示,告诉他阿弥陀佛究竟在哪里,但为成就大众听经,只好忍痛放弃。当众人都坐在大殿里听住持法师讲经时,飞天鼠正在闷热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虽然出了一身热汗,他却觉得像淋着雨般清凉,仍旧一边以汤勺搅动金锅里的热汤,一边念佛。因为要煮的菜量太多,飞天鼠忙碌到最后,心中清澈到连一丝菜渣都没有。就在熬好汤后熄火不久,飞天鼠从雾气渐散的金黄色汤面,看见了自己的脸,当下他欢喜地围着金锅绕了三圈。因为,他终于知道阿弥陀佛就在这里,不必再到别的地方去偷了。

哲理与智慧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度不了无缘之人。好比我们溺水,有人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结果我们必不会得救。佛心是信任,也是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就是与佛有缘,自然离成佛也不远了。

心似明镜亦有痕,莫因瑕疵拒佛缘

佛陀格言

任何人都可以结佛缘,佛缘不排除任何人。

很久以前,有一座寺院叫圆心寺,庙里有个得道高僧,叫了空。他十六岁时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距今已经有近百年了。

了空大师自出家以来,每日里,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香熏经洗,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一时间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也络绎不绝。了空大师知道,以自己的修行,死后是可以成佛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静,找一方净土。就跪在了空大师面前,说:“师父,请收下我做您的徒弟吧。”了空大师看了看他,说:“你真的能了却尘缘吗?”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了空大师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了空大师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镜如尔心,若能擦净,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了起来,就这样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鉴照人。青年拿着铜镜又来见了空大师。了空大师看了看,摇摇头。青年不解,问了空大师:“难道铜镜还没有擦净?”了空大师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青年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的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因为他的心早已断绝红尘皈依了佛门。他仿佛看见,在开满莲花的佛桌前了空大师正在为自己剃度,自己将来就是佛前的一支莲,哪怕是佛前的一炷香,燃尽自己也是幸福的啊。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的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直到那个铜镜被磨的薄如蝉翼,那个痕印还是没有被磨去。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了空大师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暗示自己。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了空大师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觉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没有盛开就凋落了;一朵看是清净的莲上,却沾上了一点污泥。了空大师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了空大师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空大师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了空大师心里长叹:“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更何况那个青年啊!”

哲理与智慧

明镜有痕,人心如镜。人无完人,即使一个再优秀的人,身上也会留有一些不好的习气,这就是一些“坏”的痕迹,但我们不应以这些“坏”的痕迹来评价一个人。试想:谁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呢?心似明镜亦有痕,莫因瑕疵拒佛缘。一个人只要一心向佛,就是与佛有缘。

佛林百科

活佛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指“转世者”或叫“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

身出家不是出家,心出家才是出家

佛陀格言

不能看破红尘,即使身出家了,又和不出家有何分别呢?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展开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地叫着:“我苦啊!我苦啊!”

青年终于跑到了佛陀面前,佛陀就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他也用怀疑的心情看着佛陀。终于佛陀的庄严之相摄住了他发狂的精神,他跪在佛陀面前说道:“您是不是名叫大慈大悲的佛陀?请您慈悲救救我吧!我是迦尸城的耶舍,我实在被生活困惑得不安。旭日高升的白天,声色财利困扰得我没有休息的时候;华灯初上的黄昏,舞姬们又集合起来举行豪华的宴会。当初,我也曾为此陶醉迷恋过一时,但日子久了,我真寻找不出这其中的乐趣。昨夜,当宴会结束的时候,我拖着疲乏的身体,颓靡的回室就寝。正在昏沉朦胧之中,我做了一个噩梦,再也不能入眠。我就从床上起来,走出寝室,忽然看到我私爱的舞女同一个音乐家正在戏弄,我当时再也无法忍耐,怒火在我的胸中燃烧起来。我的神经也就错乱了,因此,发狂似的,半夜就从家里跑出来了。我一路盲目地狂奔,像被一股什么力量驱使着似的,让我在黎明的时候,跑到了缚罗迦河的这边来。我看您大概就是被人称为大觉者的佛陀吧!请求您救我!我心中实在很烦闷!”

佛陀慈祥地用手抚摸着耶舍说道:“年轻的善男子!我正是你所说的佛陀。你不要烦恼不安,你见到我自会安稳自在。你现在可以把心静下来想想:世间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吗?人生哪里能永远亲密的住在一起?你不要悲伤,这本是一个虚伪的世界。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尚且不能依赖,哪里能要求别人都属于我们自己?你与我佛有缘,你得度的机缘已到,你就把这一切放下罢!”

耶舍听到佛陀的法音,像甘露似的滋润着他被怒火烧着的心灵。他再看看佛陀慈祥的面容,激动得流下泪来。他跪在地上痛切陈情,要求佛陀准许他出家。

佛陀又再用悲悯的眼光看着耶舍,说道:“耶舍!你现在立刻回家去吧,你的双亲这时候都在焦急的挂念着你。出家,并非离开家庭才叫出家。身上虽然穿起出家的衣服,而心却染着世间的俗情;人虽居住在深山丛林中,却时时不忘怀一般的名利,这怎么能叫出家呢?如果身上虽然装饰着华美的璎珞,而心却光明清净,能降服烦恼的怨敌,对人没有怨亲的分别,还能以真理教化世人,这才可说是真正的出家。你要出什么样的家呢?”

“佛陀!您开示出家的意义,我全部了解,也能接受。我请求佛陀允许我出家,做一个真理的传播者,做您的一名弟子。”

佛陀当即答应了耶舍的请求,接纳耶舍成了一名佛家弟子。

哲理与智慧

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的世俗的烦恼让我们不开心。既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如抛开一些些世俗杂念,抛开一些虚无的东西,少一些欲望,少一些胡思乱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释然,自然就能生活得轻松自在了。

顺其自然而变化,顺应无常而为之

佛陀格言

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人才能掌控自己。

从前,在一个国家里,有四个很要好的修行道士。尽管那个国家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医生,但是没有一个人的能力,能胜过这四个修行道士。

有一次,四个修行道士又聚集到他们往常集合的地方来开会。他们中最年轻的那个修行道士说:“在这世间上,我们不知道可以活到什么时候呢?”

另外一个就接着说:“对了,让我们用法力来推算一下,到底我们可以活到什么时候?”

其他两人也很赞同这个提议。于是,他们便就地坐成圆圈。每人口中都开始念动奇怪的咒语,他们都在为自己推算到底能活多久。

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铁青着脸很恐慌的跳起来:“呀!太可怕了,我再过七天,就要失去我的生命,我就要死去了!”

其他三人也接着很害怕地嚷起来:“呀!我们也只剩下七天的寿命!”

突然,其中有一个人说:“死,我是讨厌的。”

其他三个人也跟着说:“我们都是不愿意死的,死实在太可怕了。早知道这样,我们就不该推算了!”

最后他们一致通过了这样的决定:“既然讨厌它而又知道它将来临,所以,我们应该共同想一个从死神里逃脱的方法。”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说:“我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要游到海的最中央,藏在海水里。海的广阔是无边际的,任是死神怎样,他也不容易在那无边际的海洋中发现我,那么我的生命是绝对有保障的了。”

第二个修行道士说:“我也想到了,我要尽我的能力,腾到天的最高层,钻进那密集的乌云里,我的生命便能得到安全的保障。”

第三个修行道士说:“我要到国王所居住的城里,那是比王舍城要大几倍的热闹地方,死神想发现我是不容易的,即使被发现了,我赶紧再往人群里一钻,死神一定会把别人以为是我而给带走。”

最后一个修行道士,则是认为山中是最安全的地方的。

就这样,四个人各想了一个逃避死神的方法。于是在第六天的清晨,他们相偕去到国王居住的城里,把他们的事情告诉了国王并向国王作暂时的告假。

国王听了后,非常的怜惜,办了一桌丰富的酒席招待他们,并很和蔼地说:“好好的躲起来吧!不要让死神发现你们。如果你们能平安的归来,我一定办一席比现在更丰富的酒席为你们庆生。”

四个修行道士很礼貌的向国王告假出来后,一个就到山中,一个前往海里,一个腾上天空,一个钻进如涌的人潮,他们急忙地找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藏起来,以免被死神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