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原因】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学生应该必备的能力,但实际上往往由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而出现误区。具体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不会分析归纳问题,如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不知道按照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或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来分析,导致要点不全面。第二,材料信息获取不完整,断章取义。对知识理解与运用,仅仅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思考问题时只朝一个思路发展,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第三,对知识的内涵、外延掌握不到位,理解偏颇。在处理问题时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最后导致思维游离于新情景与历史感性印象之间而出现失误。第四,答题时字迹潦草、书写混乱。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要点让人分辨不清,行文字迹潦草,书写欠规范,使答案显得杂乱无章,整个卷面拥挤,不够整洁。
【易错点】
1.不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组织答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如对于人类民主政治进程的学习,学生不能从一个社会的有机构成(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等角度)来分析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会从不同类型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归纳出其共同的规律。
2.不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造成答案的不完整。如对辛亥革命的学习,学生不能从背景(当时国内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及相关的世界重大事件)、过程、结果(阶级属性与其推行的政策措施)、失败原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等方面分析。
【应对技巧】
提高行文组织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对于主要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要准确掌握,分析历史问题要全面,做到史论结合,但不能堆砌史实。第二,答案文字要求精炼准确,只需针对问题明确作答即可,无需大篇幅展开,即面全、点齐、话简。第三,准确理解设问的内涵,把材料和设问结合起来分析,以组织答案。第四,答案不可集中在同一层次、同一角度,实际上试题答案往往是要求从不同层面作答的。第五,按分作答,有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第六,答题形式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第七,忌字迹潦草,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在讲究速度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字迹的工整性。
典例1
(江苏卷)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指出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易错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材料处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托材料以明代江南士大夫为突破口考查明代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明代江南士大夫是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明朝时期,他们改变原有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这成为当时出现的新现象。本题考查了这种现象对于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解答本题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信息,包括一开始的提示语。第(1)题由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与市为贾”和材料二“启中举,尽免其役”可以概括出和明代士大夫工商业活动和借助科举而不断发展。第(2)题士大夫的活动即从事工商业活动,因此本题实际上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旧有秩序的经济和文化基础的冲击作用,由材料三中的“导奢导淫”“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材料四中的“席费千钱而不为丰”“好讼”可以得出答案。第(3)题要分别回答出士大夫怎样促进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
【正解】(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1.(江苏淮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权。
材料二(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
(3)基于以上不同看法,唐太宗与明太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