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48468500000024

第24章 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5)

(二)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环境建设

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环境建设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一是“硬环境”建设,二是“软环境”建设。所谓“硬环境”建设,指的是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配套建设、管理与引导系统建设、管理与引导实验室建设以及相关技术的储备等。所谓“软环境”建设,相对于“硬环境”建设而言,主要指以文化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非硬件环境建设的总和,包括制度环境建设、人际环境建设、信息环境建设、道德环境建设、精神环境建设等。从总体上来看,校园网络管理侧重“硬环境”建设,校园网网上引导侧重“软环境”建设,二者又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环境建设的有机整体。

1.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硬环境”建设

(1)“硬环境”建设应达到的基本技术要求:网络具有传递语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功能,具备性能优越的资源共享功能;校园网中各终端间具有快速交换功能;中心系统交换机采用虚拟网技术,对网络用户具有分类控制功能;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提供完善的权限控制;网络具有防止及便于捕杀病毒功能,以保证网络使用安全;校园网与Internet网相连后,应具有“防火墙”过滤功能,以防止网络黑客入侵网络系统;可对接入因特网的各网络用户进行权限控制。

对“硬环境”的技术要求应反应在设计方案之中。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除体现出网络的优越性能之外,还体现在应用的实用性、网络的安全性、易于管理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等方面。因此,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要适应未来网络的扩展和拓扑结构的变化。②要能为特定的师生用户或用户组提供访问路径。③要保证网络能不间断地运行。④当网络扩大和应用增加时,变化的网络结构要能应付相应的带宽要求。⑤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能够支持网上大多数的师生用户。

⑥能合理地分配用户对网内、网外的信息流量。⑦能支持较多的网络协议,扩大网络的应用范围。⑧支持IP的单点传送和多点广播数据流。

(2)“硬环境”的硬件设计。

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络的硬件设置为例: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UESTCnet)是一个大型的IP园区网,完全覆盖了学校主校区、二校区和宿舍区。UESTCnet采用光纤到楼、双绞线到户的技术,用光纤连接了60多幢大楼,最长的光纤链路超过10千米。UESTCnet在全网使用TCP/IP协议,通过近10台路由设备将全网划分为上百个IP子网,接入约6000台PC,用户数量10000人以上。UESTCnet的服务器是以Sun E450/E250服务器和多台PC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群。服务器均使用Unix操作系统,提供DNS、Web、电子邮件、FTP等多种应用服务。同时支撑着丰富多彩的网上应用,如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各院系所站点、多媒体服务、教师社区、共享软件的下载、网上信息发布和查询、资料检索等。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网络服务体系。

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网络“硬环境”的硬件设计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需求展开,没有统一的方案。

(3)校园网络网上引导实验室的建设。就校园网络网上引导而言,也需要“硬环境”的极大支持。比如上网设备的配备、办公地点的提供、资金的到位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上引导实验室的建设。网上引导实验室为网络引导队伍提供实验场所、研究场所、引导场所和成果“孵化”条件等。拿引导场所来说,网上引导实验室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体验式引导,让学生在网上引导实验室的虚拟实践系统中通过模拟仿真的方式体验各种情境、经历各种实践,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进而达到在网上自觉修正自身行为的目的。另外,依托网上引导实验室,引导人员还可以广泛开展科研活动,自主开放网上引导系统,建立网上引导模型,形成网上引导成果等等。

(4)“硬环境”的网络平台建设。我们知道,教育部为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发动全国110多所高校合作共建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成为吸引全国大学生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各地高校大力推进主旋律、服务、娱乐、交流四类网站建设,初步构建起校园学生网站体系,并涌现出一大批校园品牌网站。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还指出,各地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发展新闻聚合、BBS、博客、播客、即时通讯、E-CLASS、手机网络等校园网络文化新产品,切实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这其实是向校园网络管理与引导的“硬环境”建设提出了要求、提示了方向,即“硬环境”建设还必须落实到网络平台的建设上,为学生们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受欢迎的网络平台,是进行“硬环境”建设的应有的内容和应有的责任。网络平台建设要注意把握学生运用平台的特点,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并落实适时高效的管理与引导。

(5)“硬环境”的资源配置。“硬环境”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源支撑的复杂工程,需要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一定意义上也是一项极其消耗“人、才、物”的消耗性工程。因此,“硬环境”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资源支撑,而这种资源支撑因校而异。学校财力雄不雄厚?学校领导重不重视?是关系“硬环境”建设的根本要素和前提条件,其次才是“硬环境”建设的具体设计和实施问题。因此,在校园网络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各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校园网络建设是重要且迫切的。

2.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软环境”建设

(1)“软环境”——容易被忽视的角落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作为物质环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如湖畔的某大厦,山顶的发射塔)和人为的具体的物质空间之中(如大礼堂、会议室、演播厅)。它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体验之外,具有静态的和硬性的特征。作为精神环境,它反映了社会风气、媒介管理、群体风貌、生活状况、信息交流等情况。它是一个被人体验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

就条件准备来看,由于硬环境是存放、容留传播活动的由有形物质条件构成的空间和场所,其重要性、紧迫性容易立即呈现出来,因而引人注目、容易得到重视;而软环境是围绕、弥漫在传播活动四周的由无形的精神因素构成的境况和气氛,其重要性、影响力是缓慢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硬环境的需求比较具体、明确,一旦满足即可看到成效;而软环境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难以量化,即使付出代价也难立即看到效果。这也是人们忽视软环境建设的一个原因。具体在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环境建设中,“硬环境”的被重视程度和投入也远远高出“软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软环境”建设处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

(2)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软环境”建设

在全国掀起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宏大背景中,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软环境”建设也应融入这一背景中,并充分展现校园网络文化的魅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因此,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软环境”建设应当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全面开展“软环境”建设。

第一,突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中心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讲话中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的网络文化进行了定位,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校园样态,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明。因此,突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中心地位,首先要在意识层面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管理与引导部门、人员形成全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思想统一。其次,突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心地位,还应当体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落实上,其他工作围绕这一工作展开,并服务于和服从于中心工作。形成“一中心——多向度”的辐射性“软环境”建设格局。

第二,围绕中心的“软环境”建设的展开。其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制度化原则是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重要原则,制度设计是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的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软环境”建设的展开必须再次强调制度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二,信息环境建设。实现网络信息的健康、文明、绿色是“软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的基本要求,管理与引导队伍应当相互配合,扮演好信息“守门人”、“把关人”的角色。同时,在信息环境建设中,还应强调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正面宣传,让主流信息、先进文化充实信息环境。其三,道德环境建设。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匮乏问题,是学校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教育部要求学校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建设良好道德环境,应当得到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队伍的高度重视,尤其网上引导队伍要肩负起主要责任,积极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其四,人际环境建设。校园网络是以学生为主体,广大师生共同的网上家园,家园要和睦,首先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协调网上人际关系也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课题。因此,要加强校园网络人际环境建设,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尊重他人,并积极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其五,精神环境建设。精神环境建设是“软环境”建设中较高的层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因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就是精神环境建设的目标和归属,校园网络管理与网上引导应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何一辉.校园网络管理的设计与实现.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

2.彭涛.浅谈校园网络的安全设计与管理.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何一辉.校园网络管理的设计与实现.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

4.朱一,王建民.校园网网络管理系统设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吴静松,傅明.基于MAS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8)

6.陈桦,李晓瑜.基于多Agent的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现代电子技术,2008(4)

7.岳茹.浅谈校园网络的配置方案.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8.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