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告别腰腿痛
48471400000019

第19章 理疗拔罐子,防治腰腿痛(1)

腰部疼痛的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①散剂:可将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后,混合均匀而成。剂量可随意加减,稳定性高,储存方便,疗效迅速。一般取药末用水调和成团,贴于治疗穴位,定期更换。如治疗腰痛的“腰痛散”,贴敷在“肾俞”上,胶布固定。

②糊剂:可将粉剂用黏合剂如酒、醋、鸡蛋清等,调匀后涂于穴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这种糊剂可缓缓释放药效。如治疗虚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女性月经不调用“调经糊”是将药末用酒调后,贴敷穴位。因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③膏剂: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取药末适量,加入葱、姜或蜂蜜调和,贴在穴位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有镇咳、缓下、解毒而和百药的功效。不仅润滑黏合,并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哮喘膏”用生姜制成,“头痛膏”用葱白捣烂、摊贴穴位。姜、葱可以温中散寒通阳,易于激发穴位功能,发挥疗效。

④饼剂: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和黏合剂调匀,做成小饼状。如治疗虚寒性腹泻。

腰腿疼痛的麸皮热敷法

热敷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使肌肉、肌腱、韧带松弛。可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胃肠痉挛、腰肌劳损等)。增加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炎症的消散,有消炎退肿的作用,还可解除因肠胀气引起的疼痛以及尿潴留等。

用麸皮1.5千克,在铁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0.25千克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盖好保暖热敷。此法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还能祛风湿、活血通络,对治疗腰肌劳损患者效果良好。

腰部疼痛的粗盐热敷方法

将炒热的粗盐包在布袋里,趁热敷在患处,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此法对风寒风湿病人有很好的疗效。其实这盐袋不神秘,里面装的就是平时我们腌咸菜用的粗盐,俗称大粒盐。盐是结晶体,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和微量元素,且有很强的渗透力,加热后敷在关节处就可以祛除体内的寒气和湿气。做盐袋选用的布料薄点厚点都没关系,不过最好是选用纯棉的布料,一定要致密,透气性好。盐袋可大可小,一般做成长20厘米,宽12厘米大小的最好,用起来灵巧方便。先把布料缝成一个小口袋,如果手工缝制最好采取倒针,不然针脚过大小颗粒的盐就会漏出。最后在一边留个小口,然后把布袋翻过来,装进粗盐,把口缝上盐袋就算做好了。

这里要注意盐的量,要让盐袋的厚度达到3厘米并有滚动感是最合适的。而且盐粒最好不要有特别坚硬的菱角。下一步就是把盐袋加热了。在微波下加热2分钟就可以。其实把盐炒热外敷治病是很古老的中医疗法,用微波炉加热简单方便,当然您在加热时一定要保证微波炉里面干净卫生。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盐粒会崩裂。刚拿出的盐袋很热,可以用盐袋在疼痛处滚动,待盐袋不烫了就可以贴着皮肤放在病患处。例如大椎,腰椎等处,经常热敷能使寒气下移,一段时间后,就能感到腿脚发热,血脉畅通。盐袋热敷法对痛风,腰腿痛和肌肉拉伤都有一定的治疗和缓解作用。

腰腿疼痛的水袋热敷法

此法又称为干热敷法,常用于解痉、镇痛、保暖。将冷、热水共同倒入搪瓷罐内,要求水温为50℃,然后灌入热水袋内,灌入量为热水袋容量的1/2~2/3,逐出袋内空气,拧紧塞子,擦干后倒提热水袋看看是否漏水,最后装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放于病人需要部位。无热水袋时也可用葡萄糖输液用的空瓶或塑料壶(瓶)代替,只要遇热水不变形、不漏水就可以用。

施热时间一般超过20~30分钟。此法方便常用,但其穿透力不如湿热敷法。

腰腿疼痛的腰部湿热敷法

常用于消炎、镇痛。将橡胶单(或塑料布)和毛巾垫在湿热敷部位下面,在需要热敷的皮肤局部涂以凡士林(或涂食用油,其范围要大于热敷面积),然后盖上一层纱布。将浸在热水里的小毛巾拧干(以不滴水为度),用手腕部试温,以不烫手为宜,折叠后敷于病人患处,上面加盖干毛巾保温。在患部不忌压的情况下,还可用热水袋放置在小毛巾上,再盖上大毛巾保湿则效果更佳。湿热敷的温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不觉烫为原则,3~5分钟更换一次,一般连续热敷15~20分钟。热敷完毕,揭去纱布,擦去凡士林,穿好衣服。湿热敷穿透强,因而消炎作用也好。施热过程中应加强观察,以防烫伤;对有伤口的部位做热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敷后伤口换药;热敷面部者,敷后半小时内不宜外出,以防感冒。

腰痛的拔罐绝妙疗法

拔罐是中医数千年来治疗腰痛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腰部拔罐具有安全、方便,治病快捷的特点,对因风寒湿邪引起的顽固性腰腿痛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且治愈率高,无痛苦,无不良反应。由于腰部的肌肉较厚,走罐与多罐疗法对腰部疼痛有好的治疗效果。在拔罐时,病人一般采取俯卧的体位,以利于在腰背部拔罐治疗。

①多罐:用于腰部疾病。酌量吸拔数个乃至10数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②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腰腿痛患者艾炷直接灸的方法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灸。为防止倾斜,施灸前可先在穴位局部皮肤上涂以少量大蒜汁、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黏附性或刺激作用。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小体,每燃烧尽1个艾炷称为“1壮”。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来掌握刺激程度,一般灸7~9壮为宜,直接灸临床又分瘢痕灸、无瘢痕灸和发疱灸3种。

①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用火点燃小艾炷,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再更换新炷。灸时可产生剧痛,术者可拍打施灸穴位四周,以缓解疼痛。

待所需壮数灸完后,施灸局部皮肤往往被烧破,可予贴敷生肌玉红膏于创面,每天换贴1次,1周以后即可化脓,5~6周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

临床常用于瘰疠,皮肤溃疡日久不愈,疣、痣、鸡眼及局部难治之皮肤病。

②无瘢痕灸:施灸后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且灸后不留瘢痕。临床应用中、小艾炷,施灸时病人稍觉灼痛即去掉艾炷,另换1炷。以局部皮肤红晕、无烧伤、自觉舒适为度。临床适用于湿疹、痣、疣、疥癣及皮肤病溃疡不愈。

③发疱灸:用小艾炷。艾炷点燃后患者自觉局部发烫时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见1艾炷大小的红晕,1~2小时后局部发疱,一般无需挑破,外敷消毒纱布3~4天后可自然吸收。临床用于疮肿、瘰疬、白癜风、皮炎、疥癣等的治疗。

腰腿痛患者艾炷间接灸的方法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种灸法可产生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是临床广为应用的一种灸法。

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置穴位处或患处,上置艾炷施灸。老年病人感到局部灼热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放下再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多用于皮肤冷痛、虚寒性慢性病、面瘫、冻疮、皮肤慢性溃疡、疮癣等的治疗。

②隔蒜灸:将鲜蒜切成3~4毫米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具体灸法同隔姜灸。隔蒜灸后多有水疱,注意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多用于治疗瘰疬、疮毒、皮肤红肿、瘙痒、毒虫咬伤、肺结核等。

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平脐中,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适用于阳痿不起、滑泄、不孕、荨麻疹、瘙痒症,以及美容、保健、抗衰老等。

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加面、酒调和制成直径2~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具体灸法同隔姜灸。多用于身肿、面黑有尘的皮肤色素沉着病和疮疡久溃不敛等。

腰腿痛患者艾条灸的方法

是用薄绵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条,施灸时点燃一端,在穴位或患处施灸。艾条灸法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等。

①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1~2厘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施灸3~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多用于面瘫、眼袋、皱纹、白癜风、皮肤瘙痒症、雷诺征、斑秃、荨麻疹、血管炎、风疹及皮肤疱疹久不收口等多种疾病。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②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端后,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称为雀啄灸。而将艾条反复地旋转施灸则称为回旋灸。本法适应证基本同上,但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