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告别腰腿痛
48471400000006

第6章 了解经穴,做自己的腰腿痛医生(1)

何谓经络?经络真的存在吗

经络是什么?千百年来不少人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般认为,其形成与疾病的症候、针感的传导、按摩和导引的应用以及古代解剖知识的结合等有关。这一理论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穴位指压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络系统密切联系周身的组织和脏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的重要性,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三方面的功能:在生理方面,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在病理方面,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在防治疾病方面,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功能。

经络真的不存在吗?其实,经络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现经络的踪迹。科学家发现,对经络敏感的人占(全人类)1%,另外99%的人虽不敏感,但有所谓隐性经络感传现象。实践表明,人人均有14条隐性经络感传线,而且几乎人人的位置都相同,并且常年不变。令人惊奇的是,这14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与古人标示的经络完全重合。但经络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将经络清楚地呈现在每个人眼前的水平,即远未达到能揭示经络谜底的水平。还须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手法,对经络、穴位和气的物理特性做深入地研究,积累材料,才有可能揭示其实质。

经络在人体上具体的解剖结构迄今还没有找到。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仍是个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络是肯定存在的,用之指导于临床治病是有效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小贴士

经络敏感人群是指对指压特别敏感的人。这种人接受指压时,可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感传现象或皮肤反应。一般指十二经脉中有6条经以上出现全经传导,其余经脉的感传也通过肘膝关节以上者,即称经络敏感人。通过大量普查,各地已陆续发现这类敏感人。国外亦有报道。

人体经络系统是怎样组成的

经络系统是中医数千年前就发现的人体网络系统,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所组成。

①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即十二经脉,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直接和五脏六腑相连,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这就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十二经脉和调节经脉气血盈亏的作用。十二正经都有阴阳经表里相合的关系。奇经无阴阳经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并弥补十二经脉和其未能达到的器官之间的联系。经脉中的十二正经和奇经中的督、任二脉,合称十四经,是穴位指压、经络按摩疗法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②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分为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五别络是较大的主要络脉,可加强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的分支,它遍布全身。孙络不仅使营卫气血通行敷布于体表,而且也是邪气出入的通路。

③经筋是十二经脉与筋肉之间的联络通路,有连缀四肢百骸,管理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④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或说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势力范围,也叫十二皮部。某经的皮部,就是该经在体表的作用区域。

人体十二经脉是如何分布的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的头面、四肢和躯干,纵贯全身。

①四肢部:阴经隶属于五脏,行于四肢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阳经隶属于六腑,行于四肢的外侧,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②躯干部:足六经中,足三阳经分布于躯干的外侧,足三阴经分布于胸腹部。手六经中,手三阳经分布于肩部上颈部,除手厥阴在侧胸部有较短的分布外,手太阴、手少阴由胸内直接出于腋下。

③头面部:阳经都上行头面部而联系五官,但分布复杂,规律不明显;阴经多行于头颈的深部而联系喉咙、舌、目等器官。

人体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和阳经有表里络属的关系。即: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等六组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人体十二经脉的交接流注

十二经脉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系统,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人体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有奇异、特殊的意思,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关系,其作用一是在循行中将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于十二经脉的气血有蓄溢调节作用。奇经八脉循行无规律,督、冲、任脉同起于胞中。

①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②任脉行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均交会于任脉,故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③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冲脉与任、督、足阳明、足少阳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④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使经气通畅。

⑤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⑥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等会合。阴、阳维脉分别维系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⑦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的运动。

⑧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有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奇经八脉中,督脉、脉任各有其穴位,故常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其余各脉的穴位都寄附于十四经之中。

小贴士

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在临床按摩时,可以依据经络的循行(尤其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进行辨证,多用按诊法及电测定法。按诊法,即用拇指指腹沿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路线轻轻滑动,或用拇指、示指轻轻捏拿,或用拇指指腹稍重按压揉动,以探索经络上的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松弛、温度变化等)。尤其是对腰椎部位探索时用力要均匀,并注意左右对比。

经络在腰腿痛防治上的应用

经络可反映出腰痛的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上腰痛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腰腿痛最为显著的经络表现是在肝的背俞穴部位有压痛、结节,以至条索状的阳性反应物。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及组织器官,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的经脉和病位所在。临床上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比如腰痛患者多在足肝经的循行路线表现为不同的症状。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某些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采用循经取穴进行治疗。比如足少阴肾经循行经过于肝脏,所以临床上常按摩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涌泉来降脂调养,不但疗效明显,而且实用简单。

足太阳膀胱经从腰椎处经过

足太阳膀胱经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廓上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1寸5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3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屈侧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鶤、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由于足太阳膀胱经通过人体的腰腿部,所以中医临床常选用按摩足太阳膀胱经和指压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来治疗腰腿疼痛。最常用的就是背部循经按摩、捏脊疗法、指压腰部夹脊穴、指压委中穴等方法。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腰腿部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为: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

足少阳胆经共有44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有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由于足少阳胆经通过人体的腰腿部,所以中医临床常选用循经拍打、按摩足少阳胆经和按揉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来治疗腰腿痛,如按压阳陵泉穴、环跳穴等治疗腰腿痛。

督脉从人体腰椎处循行经过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督脉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后正中线和头正中线上,从人体腰椎处而过。督脉腧穴分布于督脉循行所过的骶腰背后正中线上,头部,面部。中医理论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由此可见督脉对人体的重要。

督脉总共有28个穴位。督脉28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阳关入命门,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牙肉缝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