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共服务型体育体制研究
48474000000004

第4章 和谐社会中的传统体育体制(3)

1.2.3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一般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从政府干预体育的特点来看,体育类的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技术标准、体育知识传播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体育事物的大包大揽、无所不包将转向集中提供公共物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体育组织对社会所拥有的体育类公共产品,负有提供、保护和合理使用的责任,使其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最大价值和最好的效果。

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国家财政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投入不足。1997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虽然加大了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投入,体育彩票公益基金的60%被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上来,近三年每年的投入更是达到了2.4亿元,总计7亿多元,但是国家在全民健身运动上的投入远远不能支撑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迅速崛起,与竞技体育的巨额投入相比,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其次,是公共体育设施人均拥有量增长率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现在中国各类体育场馆的数量超过6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近1平方米。但是,中国的体育场馆,67%为教育部门所有,25%为体育等系统所有,都是不对一般老百姓开放的专业训练场。因此,到2002年,中国老百姓真正可以利用的体育运动场地,人均只有0.006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的增长率远远低于我国GDP的增长率;最后,体育技术标准不健全,且更新缓慢,难以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03年10月4日,国家出台了有关健身器材安全通用要求,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体育用品类的产品标准。近20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体育技术标准落后,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体育技术标准的落后和体系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3和谐社会对传统体育体制的变革要求

1.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对于传统体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改进公共体育服务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契机,政府体育部门不但必须面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大趋势,还必须正视自身同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巨大差距的客观现实,这些都要求我国政府改善对体育的治理方式,主动调整自身的职能定位,真正将“以人为本”、“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规范协调”等现代政府治理理念注入政府体育职能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发展质量提升和体育事业发展实现转型和超越,以达到不断凝聚人心,增强全社会各个阶层建设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和趋同感,从而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也只有这样,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实现运动项目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统筹发展、体育区域布局上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发展,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要求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是传统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灵魂。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对体育事业的认可程度与实际需求不完全一致,体育领域中各项事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竞技体育一枝独秀,乃至使学者发出后奥运时期有必要“从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指向,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的急切呼声。在这背后隐藏的主要矛盾就是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甚至忽略。这种情况必须在我国下一阶段的体育发展战略中得到改变。而“效率第一”的观点历来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倚重,保罗·A.萨缪尔森曾指出“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中国体育事业若论绝对数量,无论那一个领域的数字都是让人不可小觑的,可一旦涉及其发展的质量和均衡性,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原计划经济对体育事业的影响首当其冲,“全能政府”直接导致体育事业发展中各类产品提供效率的低下,普通民众长期视体育为福利事业或公共产品就是一种最好的说明。基于这种考虑,有必要在我国体育领域进行更为精准的细分,为其中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与混合产品的划定提供依据,同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地对区域体育发展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承受力,特别是弱势群体、贫困社区以及更多农村地区公众的需要,将经济效率目标与确保弱势群体获得基本服务的目标统一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通过构建起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共体育产品提供制度保障,以期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1.3.3基于民生的体育福利发展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开始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据2000年统计,我国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村为49.1%,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使体育成为继个人在医疗、住房、教育之后的新的消费热点。研究表明,恩格尔系数40%是国民体育需求的分水岭,低于40%国民体育需求将日益增强,高于40%国民体育需求将日益减弱。随着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育消费需求由弱转强的转折时期,城市是带动体育消费的火车头,要满足国民对体育的大规模多样化需求,体育事业还需要大发展,显然民生需要成为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体育被划分在服务贸易范围的第十类。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三次产业划分方法,体育被界定为第三产业。今天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时候,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体育走向大众生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体育事业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美好的事业,“体育讲规则,讲竞争,讲公正和公平;体育讲诚实和信用,反对弄虚作假,反对使用兴奋剂等一切欺诈行为;体育倡导和平和友谊,倡导人类的团结”。因此,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民生需求发展的视角,改革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