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共关系基础
484742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和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在现代社会,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机构、社团、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没有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公众意识的个人,也不可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容易被周围同事接受。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员素质的历史重任。

第公共关系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客观地说“公共关系”这一概念是舶来品,是英文public relations的汉语译称(缩写为PR)。public是公共的、公众的意思;而relations译为关系;故public relations译为公众关系或公共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都采用的是公共关系这一译名。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在国内外,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可谓种类繁多、众口不一,现择其部分介绍如下。

(一)美国莱克斯·哈罗博士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作出反映;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测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

(二)公共关系协会世界第一次大会的定义

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组织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并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为以服务于本组织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

(三)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公立的和私立的组织、机构试图赢得同他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对舆论的评估),以尽可能地协调它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

(四)本书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媒介,沟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取得相关公众的了解、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求得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组织活动、管理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沟通对象是公众;工作手段是大众传播媒介;直接目标是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共关系的最终目标是求得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它的公共利益或利益的公共性。

二、公共关系研究的对象

(一)公共关系状态

公共关系状态是社会组织的现实形象状态,即社会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综合。比如: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是否高,美誉度、和谐度怎么样,相互间的关系是否亲密,是相互合作还是彼此对抗,等等。公共关系状态虽是无形的,却是客观的,不以社会组织的主观设想为转移。

1.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和不良的公共关系状态: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指社会组织拥有良好的组织形象,处于被公众支持和信赖的状态。这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是无形的财富。相反,不良的公共关系状态指社会组织形象欠佳,不被社会公众支持和信赖。这种公共关系状态不但使社会组织无法取得“人和”之便利,而且还使组织处于潜在危机之中,一旦产生某种契机,便会对社会组织造成危害。

2.自觉的公共关系状态和自然的公共关系状态:自觉的公共关系状态指社会组织通过开展有意识的公共关系活动之后所拥有的组织形象。自然的公共关系状态则是社会组织在无为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获得的组织形象。

(二)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活动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身的良好组织形象而从事的各种实务,其中主要包括协调、沟通和传播等活动。

1.自觉的公共关系活动和自发的公共关系活动:自觉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有直接明确目的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理论指导下,经过周密计划和科学组织所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自发的公共关系活动则是目的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公共关系理论指导,没有科学组织和系统计划的公共关系行为。

2.兼及的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兼及的公共关系活动并非有公共关系部门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所从事,只是在组织日常事务中,兼顾了公共关系活动。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是由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所策划和从事的公共关系活动。

3.单一的公共关系活动和系列的公共关系活动:单一的公共关系活动指目标单一、运作方式独立、规模较小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部门完成。系列的公共关系活动指一组系统的公共关系活动,它们互相配合,往往有几个部门甚至几家公共关系公司介入组织、实施。

(三)公共关系学科

1.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学笼统地说是研究公共关系理论与运作过程的学科。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般理论研究:公共关系学研究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功能、机构、人员、公众、手段等。这些是公共关系学科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石。

相关理论研究:公共关系学在学科群中的地位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问题。

发展历史研究:公共关系理论与运作的发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实际运作研究:公共关系的具体运作。

分类研究:不同社会组织或同一社会组织面对不同公众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定方式与方法。

2.公共关系学的任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是为了弄清理论、指导实践、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3.公共关系学的研究方法:公共关系学的研究,从方法论角度讲,主要有经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测验的方法三种。通过这些方法来总结概括理论,探讨公共关系活动内在规律。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一、关系是公共关系要素分析的起点

(一)关系的性质

从关系的性质而言,关系是对人而言的,离开了人的存在和介入,它就没有任何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它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动物虽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但动物只是凭借其本能去适应环境,它与自然只是一种联系,而不产生一种“关系”。人则不同,他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并不是被动地去适应环境,服从自然的“权利”。人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规律,依赖于外在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人也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现存环境,使其更能适应人的生存需要。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人与动物在与自然发生联系时的区别所在。离开人的存在和介入,笼统的谈关系是空泛的。

人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也与社会、他人发生关系。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多种关系时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进行交换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在这里一方面指出了人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还要同社会、同人发生关系;另外,他还从人类的生产关系论述到人类社会关系的产生,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这两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当社会生产关系由简单变为复杂时,其他社会关系也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人们的相互依赖性也变得更为明显。随着现代社会大工业的出现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人与外界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即便如此,关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并没有削弱,相反,关系的性质表现得更为充分,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了。

(二)公共关系是特定的社会关系

尽管学术界对于公共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角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所有公共关系研究者都承认公共关系是关系中的一种,并由此认为: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公共关系的性质,对公共关系本质的把握,取决于对关系性质的把握,研究公共关系首先要从关系分析入手,这样关系分析便成了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起点。

(三)关系的评价及其标准

既然关系分析是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起点,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对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对关系的确认应当承认关系的三个特性:

1.关系的客观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然,关系的客观性同自然的客观性有所区别。关系的存在,必须以人类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因此,关系的客观属性表现为这样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以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有了人,有了社会才会产生关系;另一方面,关系一旦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便有超越了人的意志,成为人的外在对象物,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要想摆脱它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各种关系面前无能为力。恰恰相反,了解关系的客观实行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认识关系,正确地应用关系,更自觉地改善关系。

2.关系的效能性:任何关系都会有其效能性。不承认这一点,是难以阐述关系存在价值的。

3.关系的时代性:关系的时代性质不同,有不同的关系特征和形式。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互动上处于简单原始状态,关系自然比较简单。而现代社会的关系已复杂到必须建立许多学科来做深入分析的程度。

二、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的组成主要有三大要素:社会组织、媒介、公众。

(一)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社会组织是构成宏观大社会的个人的特定集合。这种集合的特定性包括其有计划、有领导,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运行制度等。

(二)媒介

公共关系媒介是指使社会组织与公众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

(三)公众

公众是指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有共同利益需求的个人、群体、组织集合而成为的整体。

三、公共关系的特征

(一)以事实为依据

1.真实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绝对前提:无论是形象塑造还是关系协调,公共关系工作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真实地传递信息。这是一切公共关系活动的前提,也是每一个公共关系人员和公共关系组织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2.公共关系活动从掌握事实开始:在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中,对客观事实全面、完整、公正地了解是第一步工作。无论是内部关系调解、外部公众协调、形象修正完善、危机关系处理,都从调查研究掌握事实开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充分掌握事实之前进行所谓的策划、出主意,只能是无的放矢或混淆是非。

3.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世界上有影响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行为准则都对从业人员有着关于真诚方面的品德约束,这是为人的重要品格,更是公共关系人员必不可少的信条。

(二)以沟通为手段

1.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公共关系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相互关系。如果说,人际关系以个人为支点,是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公共关系则以组织为支点,是组织与其公众结成的关系。公共关系发展如何、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必须坚持着眼于自己的公众,才能生存和发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必须始终将公众作为自己的“上帝”。因此,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与公众对象的沟通。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必须对公众对象的特性作具体细分,用心去体察公众对象的各不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动机,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在公众之中树立组织的美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如果说搞好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搞好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有良好的声誉,以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塑造形象是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组织形象的美化,是公共关系活动追求的效果。美誉,即美好的组织形象,是社会组织所向往的。因此,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沟通并不是一般的情感交流,而是为组织形象而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沟通与其他职能部门所进行的沟通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运作目标上的差异。

3.立足于长远的沟通: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美好的声誉、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公众获益,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如果说,广告和推销大量地考虑到眼前效果的话,那么,公共关系则主要着眼于长远效果。所以,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沟通要防止过分急功近利,要注意情感的价值与力量。事实上,目的性过于明确的利益化的沟通也往往带来不好的效果,难以履行公共关系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