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大度,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生活态度和作风的问题了,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问题,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有人曾说:“当别人忤逆我们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省思片刻,便可以达到顺境和心胸开阔的境界。”这一句话,深刻阐述了宽容大度之人忍辱修身的一面,也因为有了宽容大度,才使得他们拥有了后来惊人的成就。
大度,就要自我反省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宋真宗时期曾任宰相一职。
当时,一位狂妄的书生大胆地献上书状,其内容皆是批评李文靖公缺点之言。对此,李文靖公只是谦虚道谢道:“等我回家之后,再对其进行详细的阅览。”
闻言,书生当即大怒,当面指责李文靖公道:“你身居大位而未能兼济天下,却又不肯让位他人,妨害其他贤能之士的大好仕途,你不会为此而深感惭愧吗?”
听罢,李文靖公恭敬地说道:“我曾多次请求辞退,无奈皇上并不予以批准,所以我才不敢走啊。”
对于那位无礼、狂妄的书生,李文靖公始终都没有发脾气或是与之争论,其实,这是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一种品德。
有人说:“别人无理找我们麻烦,就好比行走在草莽之中,衣服被刺上荆棘,我们只好放慢脚步,缓缓解开荆棘而已。”其实,这样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修身的过程,越过去了,就能成功地提高一个层次;越不过去,便会深陷囹圄而不自知。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横逆。这个时候,唯有摒弃愤怒,秉承大度的原则,先明了为何自己会遇到横逆(自我反省),然后才能如愿找出处理横逆的方法。正如杜牧诗中所言:“忍过事堪喜。”唯有经过了忍受的过程,才能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自我反省,才能成功并合理地处理横逆。
薛文清曾说过:“辱这一个字最难忍受,自古以来,有许多豪杰之士多败在这里。”清朝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王昶也曾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儿子:“别人抨击我们,我们应当退而反省自身……对方批评得当,则对他没有伤害,对方妄语,对我们自身也没有伤害,我们又何必去报复呢?所以忍辱的要领就在于自我反省。”由此可见,一个能够谅解他人不善之言的人,是多么的品德高尚和宽容大度。而这一品德,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准则。所以,一个人想要真正地成为大度之人,首先就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反省中寻找出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从而达到修身的作用,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宽容大度,品味超然
一座寺院里,住着一位名号为白隐的禅师,他是一位生活纯净的修行者,所以这附近的乡民都称颂他,觉得他是一个可敬可佩的圣者。
寺院的附近,住着一对以打猎为生的夫妇,他们膝下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一天,夫妇两人竟然发现自己还未成亲的女儿有了身孕,对此,夫妇俩勃然大怒,愤怒地质问女儿孩子的父亲是谁。无奈之下,他们的女儿竟吞吞吐吐地道出“白隐”二字。之后,夫妇俩怒不可遏地来到了白隐所在的寺院,前去找他理论。然而,这位大师对此却不置可否,仅仅是若无其事地回了一句“就是这样吗?”
后来,孩子出生了,夫妇俩便将孩子送到白隐那里。此时的白隐,可以说早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耐心、细心地照顾着那个孩子。平时,白隐难免受到他人的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能够泰然处之,仿佛是受他人所托,为别人照顾孩子一般。
最后,孩子的母亲实在是觉得羞愧难当,终于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原来,那个孩子的生身父亲是山下一个以做小生意谋生的年轻人。于是,她的父母立即带着女儿,来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并希望他能够原谅多年来对他的误解。对此,白隐依然淡然如水,并没有因此而借机训斥他们,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就是这样吗?”白隐这种超乎“忍辱”的德行,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也因此赢得了更多人长久的称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更会因那份从容感而赢得超然这一品质。
宽容,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它能让人获得超凡的雅量、宽广的胸怀,更能让人达到博爱的境界。宽容,戒除了烦恼急躁、控制了悔恨怨愤、平息了争执纠纷、避免了猜疑嫉妒,它就如一缕春风般沐浴着每一个施与宽容并得到宽容的人。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人生必定秉承着超然的原则,向高雅以及富有内涵的人生奋进着。在这个过程中,这份超然也一定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所以,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生活在超然状态下,更能够让人保持一份难得的淡然心态。
总之,做到宽容大度,人们能够因为平和的态度而始终保持自静,如此一来,便能够修养自身的超然品质,从而达到“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人生境界。
感悟宽容,幸福语录
面对他人的无理抨击,陆文定公陆士毅教导世人要逆来顺受,然后待他自己觉悟;如果对方与自己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他又教导世人要宽容待之,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反省;若对方不如自己,那么,更要能够原谅他们的经验不足。总之,一个宽容大度之人,就要能够使自己站在忍辱的姿态上进行长时间的自我修养,以更好地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