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植曾说:“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为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拥有一颗宽厚之心以及过人的气度。如此才能在宽松的空间里体会、理解信任的魅力,消弭无谓的纷争,治愈心灵的创伤。所谓“宽人者宽己”,如果你能宽厚待人,你也会因此而生活得更加精彩,你的天空也会愈加晴朗。
大度量,彰显非凡人格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齐襄公被杀害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五位而战。当时鲍叔帮助的是公子小白,管仲帮助的是公子纠。双方在交战的时候,管仲曾有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导致公子小白险些丧命。后来公子小白做了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之后,任命鲍叔为其相国,鲍叔不但才智过人,而且心胸宽广,他坚持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鲍叔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之人,他听后,不记射钩私仇,同意了鲍叔的建议,并重用管仲,任他为相国。管仲自从担任相国之后,就全力协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经过数年的发展之后,齐国逐渐由弱转强,成为了当时春秋前期中原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强国。
正是因为齐桓公的宽容,才没有失去管仲这样的人才,也因而他才能够使齐国强大,并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见,成大事之人是必须有大度量,并且能容人的,否则便会失去人心。作为一国之君,更应该有容人之量和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够让人乐意臣服于他。
一个人的大度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拥有的,它是集智慧、人格、品德、情操于一体的产物。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非凡度量的人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明白“宽一分是福,让一步为高”的道理。宽厚是一种智慧,它不仅让对方释怀,同时也善待了自己。当你拥有了这样的胸襟之后,你就能享受到凌驾于狭隘、自私之上的那份从容与超然。
古希腊的一位哲人曾说:“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为广阔;忘却计较,人生才能永远快乐。”由此可见,唯有为人宽厚、度量大的人,才能拥有稳定、积极的情绪,才能造就出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
宽厚之人,收获尊重
人们都喜爱和宽厚的人交往,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那么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诚心待人,并且要以宽大的胸怀对待别人。如果你能够以这样的胸怀对待任何人,那么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人的爱戴和尊重。
清朝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宰相叫张廷玉,他为官清正,为人宽厚,关于他的很多故事都被民间广为传诵。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就是六尺巷的故事。张廷玉的老家在安徽桐城,与一位姓叶的侍郎是邻居。住的近,就难免起争执。一年,两家都要起房造屋,都想多占一些地皮,于是就起了争执,各不相让,张老夫人便想起了在朝廷当大官的儿子,于是就让人修书一封,寄给张廷玉,让他出面以自己的权力使叶家知难而退。但是张廷玉看了信之后,并没有按他乡亲说的那样做。而是又给母亲修书一封,信中张廷玉劝导张老夫人说:“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近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到张廷玉的信,觉得儿子所言有理,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于是立即让人主动把墙退后三尺。叶家听说后,也主动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家和叶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小巷。张廷玉的美名也和这条六尺巷一样被人们广为传诵。
在为人处世中,可以说宽容是相互的。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只要你能够诚心对人,那么人一定也会诚心对你。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想自己的多,而为他人想得少,于是不满的多,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但是你想过自己是怎样对别人的吗?如果你想要别人如何对你,那么你首先就要如何对行款人。只有从自身做起,只有你自己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为人处世中能宽厚待人,那么你自然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易经·坤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也反复推崇水的品质,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此可见,古人早已将宽厚视为一个人的品德之最。而宽厚包含了理解与谅解,显示了气度与胸襟,更体现出一个人非凡的力量。由此可见,一个具备此品质的人,必是一个善于自省、淡化矛盾、化解仇怨的高手。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轻易赢得众人的肯定、敬仰及尊重。
感悟宽容,幸福语录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想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就要学会宽容。”其实,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个矛盾组成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畅通无阻且时时尽如人意的。面对这些,人们就要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气量与宽厚。对每个人来说,宽厚与大度都是一种对他人的包容与接纳。一种崇高的品德与境界,一种心灵的成长与善待。一个能够宽厚待人、大度对人的大气量者,必然也会时时畅游在仁爱的海洋里而光环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