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04

第4章 和其光,同其尘

“引语”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若存③。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④。

“注解”

①冲:许慎《说文解字》“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傅本作“盅”。

②盈:溢、破囊外溢。

③湛:《说文解字》:“湛,没也。”清澈到几乎不存在的程度。

④象帝之先:想象应在人类之前。象,想象;帝,人类祖先。

“译文”

道是虚幻的,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

它深邃似海、渊远无限,就好像是万物的源泉。

挫掉锋芒,消除纠纷,含敛光耀,混目尘世。

它又那样的空彻透明,似无还有地存在着。

我不知道是谁开创了这个空间,想象是应在人类之前。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作以具体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想象力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我们无限的启迪。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并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等观点。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他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某些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智慧的蕴含。

人生在世,难免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引起纷争。产生纷争的根源,主要是人的私欲。当一个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给自己的报酬等感到不满,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和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又超出了他愿意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与人发生争吵,产生纷争。

那如何才能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纷争呢?

这就要求我们顺从大道、效法大道,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个人能做到如此——挫掉锋芒,消除纠纷,含敛光辉,混同尘世,自然没了私欲,就不会与人发生纷争。万一发生了,别人大吵大闹,骂不绝口,你也能处之泰然,不与之争斗。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骂不还口,别人骂得也没意思,闹得也没劲儿,也就不骂了,这样纷争就自然解决了。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乎仁也合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时,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当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如故,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个妄诞的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会有矛盾,有了分歧该怎么办?很多人都喜欢争吵,非论个是非曲直不可。其实这种做法不明智,吵架又伤和气又伤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人和也万事兴。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太认死理,有时装装糊涂于人于己都有利。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经历轻易地从记忆中抹去。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有执念很深的一些事情,甚至会终生不忘。但是,要知道,记忆中的怨恨会越积越深,随时随地都可能反作用于自己。因此,为了避免招致别人的怨愤,尽量少得罪人。一个人行事需小心在意,处事时心胸要豁达,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态应付一切。

“案例”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