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富人都懂得这样一条道理:财富并不与学历成正比,学历只能作为参考时存在才有意义。这种观念无疑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财富”。
中国自古就流传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有志有识之士都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十年寒窗大军中,只等金榜题名,名利双收。当今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生存进取方式已经打破了这个游戏规划,财富和名望不再仅仅源自于学历,没有学历,财富一样可以降临。
据有关部门一次对中国 15 个省市富人调查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者为 310 人,占 3.1%;大学本科 2420 人,占 24.6%;大学专科 2503 人,占 25.4%;高中 2230 人,占 22.6%,初中 1201人,占 12.2%;中专 1026 人,占 10.4%;小学 172 人,占 1.7%。
从调查数据结果来看,中国的富人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本科上,平均值在大专水平,本科学历的富人中以年轻人居多。在早期创业时,外部环境变化大、机会较多,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更容易适应,因为他们没有精神负担、思维敏捷且更具冒险性,所以这些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更容易获取财富。
对于过早进入社会打拼的青年人来说,由于社会阅历丰富,人情世故老练,因此他们的管理水平其实已大大超过刚开始创业的本科生们,与高学历的年轻老板实际水平不相上下。
你若想变成真正富有的人,就要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性格塑造等进行多方面详细了解,取长补短,为自己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富有的人的言行方式是他们有别于常人、获得财富、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富有的人绝大多数看起来确实没有过人之处。相反,在他们刚刚开始他们的人生之路时,老师、父母等诸如此类的权威人物告诉过他们:“你不是天才。”甚至是“你不是人才。”所以,他们在对自己的看法方面,往往有某些自卑感。这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也才会表现得那么普通。
在著名富豪罗伯特·斯腾伯格所著的《成功智力》一书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
我在耶鲁大学谋得了一个终身教授的职位。我得过许多奖,发表过 600 多篇论文,出版过许多著作,并获得 1000 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我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并被列入《美国名人传》……也许我在生活中最大的运气就是失败。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智商测试中表现得一塌糊涂。那为什么说这是运气呢?因为我在小学时就知道,如果我会成功,那将不是由于我的智商……正如无数智力测试的低分并不能妨碍成功,高学历、高智商也不能保证就会成功。
斯腾伯格把他的书献给他四年级的老师。这位老师不在意智商测试的分数,他一直鼓励着小斯腾伯格,而斯腾伯格也不负所望。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然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斯腾伯格与大多数富人一样,他们在刚刚开始人生之路时,或在学生时代,都可能由于天份上的缺陷遭人冷眼,受人冷遇。但他们都以超人的努力以及最终获得的超人业绩对所谓的智力天才做出了回应。斯腾伯格还因此提出衡量各种智能的标准。
勿需多言,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几乎等同于财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者常常并不完全契合。我们知道,几乎每一个能把语言变成文字的人,都会把教育作为划分人群类别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过我们却看到太多的实例,有许多的富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只是上了一半,但他们却成为世界顶尖的知识英雄。这样的实例就证明了没有学历,一样可以赚取财富的可能性。
如此之多的富人都没有在一般的教育体系——即正常的教育渠道——中受到所谓正式的教育,但他们却同样掌握了符合自己天赋的一门甚至多门专业知识——自己将要有所成就的那个领域的特殊知识。
犹如布兰德所说:“有许多人孜孜以求地为了获取知识,最终成为了一个受过教育的傻瓜。”知识本身确实是一笔庞大无比的财富,之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将其转化真正的财富,只是因为掌握知识的人没有很好地运用它。
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思考起问题来教条刻板,不知如何把他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知识常常会用于对成功者的评头品足。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兴趣,但却从来没有找到一种方式运用知识,把知识变为获取成功的手段让自己和家庭从中受益。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让你做个文盲,或者说中途辍学,趁早在社会上闯荡。而是告诉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财富不等同于学历。它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所有的富人都懂得这样一条道理:财富并不与学历成正比,学历只能作为参考时存在才有意义。这种观念无疑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