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政策研究
48483800000001

第1章 序(1)

货币存在的时代,货币改变着人类。货币既具有必然性,又属于人类的发明;货币既是社会生产力的素质因子,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组织细胞。货币是必然性与历史性、功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类在货币激励中实现着发展与梦想,收获着超越的喜悦;人类也在货币异化中迷失着自我与向往,反省着社会的失落。货币考验与货币成就相伴而生,人类的本能、社会良知、精神诉求与美好愿望,一切都是在货币关系的洗礼中努力追求着健康的成长与升华。

历史而言,虽说货币非永恒,但是,货币实践,历史悠久。然而,现实而言,货币既是人类实践中的熟悉话题,又是人类认识中不断求解、不断求证的思考话题。因此,货币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熟悉而感性,因为陌生而迷惑。为此,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引用英国一位国会议员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懂得货币问题。

尽管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社会历史观出发,在系统剖析商品经济形态以及当时生产力、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历史地抽象出“货币的基本属性范畴”以及“货币的社会关系范畴”,从而一般地、逻辑地推演出“货币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形态层面上逻辑地完成了货币本质的社会抽象,然而,在人类还跨不出市场之轮驱动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下,货币命题依然始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货币中性与非中性”(或者说“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既始终是货币经济的本源性命题,也始终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性范畴。

现代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研究,就国内而言,更多的是在“货币政策存在”的属性前提下,从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各个不同角度,以及现代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基本要素进行研究的,而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这一货币经济的本源性命题的思想争论及其经济学方法论的货币理论演变角度,专门系统地探讨货币政策思想的理论研究则相对很少,本书则正是在这方面、这一角度上的一种努力,笔者侧重于货币理论的基础性范畴和货币思想的发展史,在探讨与阐述“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这一货币经济的本源性命题的过程中,努力梳理货币政策思想、货币政策基础理论的发展演变。当然,囿于时间、理论积累以及理论研究深度的制约,笔者的这种研究还谈不上系统与深入,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尝试而已,但是,就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范式而言,笔者的这种研究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货币政策方法论体系的理论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尝试意义,笔者认为,这也是本书在理论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此外,还要附带说明的是,考虑到本书研究的内容主旨,笔者在本书中尽管依然是从传统的、狭义的货币经济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的,因而未能就货币政治经济学或者说货币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货币政策思想观点,但是,渗透在自己的研究思维模式之中的方法论意义的积极引申,应该说还可能会潜在地体现于货币政策功能的经济福利方面的拓展,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货币政策意义方面,这也是人文主义社会科学不容忽视和更需始终努力的理论方向。

的确,经济理论研究既是经济实践的需要,更是经济学者的一种真诚的社会责任。正如笔者在本书《引论》部分关于自己理论立场的声明中所强调的,必须尊重人文主义理论精神和充分认识马克思货币经济理论的价值意义,唯有如此,理论才能为增进人民大众的福祉服务,理论才能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服务,理论才会真正具有人民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积极地正视和健康地消解“必然王国”中货币异化的社会代价,才能在货币关系的洗礼中努力追求和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成长。因此,从自己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深刻的思想感受,以及体现在本书中的思维模式的映射特点,笔者强调性地认为,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必须始终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货币理论的最高使命,也是货币理论研究者的价值宗旨,也是货币理论创新的生命力之源。

虽然人类思想理论的巨大进步,总是偶然抑或必然地离不开各个时期一些思想巨人天才般的理论建树的思想推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想必思想学术之理论大厦的建造、矗立和加固,更是离不开无数的、鼓足勇气的、默默无闻的理论探索者共同添砖加瓦的基础性和群众性工作,每每想及这些,面对自己的作品与汗水,自己总会感到一种无比的欣慰。

聊以为序!

魏长徵2008年10月

引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关于经济问题的宏观分析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可谓由来已久。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1575—1622),于1615年出版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可以说自此以后,经济思想理论的范围就跨出了单纯的“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的圈子,宏观经济思想的分析因子开始散见在每一位经济思想家的著作之中。然而,在1936年2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问世之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严格的作为专门学科理论的宏观经济学,《通论》第一次创立了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体系,现代宏观经济学从此开始成为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凯恩斯因此而被美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诞生之前,西方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微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价格理论,即以价格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是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即以收入或就业分析为中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经济运行状况与经济运行规律。反映和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财政收支、汇率、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情况、诸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具体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问题。

正如戴维·罗默在《高级宏观经济学》一书导言中指出的:为什么在贫富程度、经济增长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极端的国别差异?如何剖析经济增长?经济繁荣与衰退的波动根源是什么?为什么面临非自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困扰?如何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该如何作为以及如何评估政府经济政策的功能绩效……这些现象与问题,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范畴,成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必然范畴与研究内容。

二、货币政策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在理性人、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市场自动出清的假设前提下,古典经济学信奉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倡导“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他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失业和经济波动,只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总是可以顺利实现市场出清和充分就业的经济均衡状态的。因此,古典学派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政府的作用只是充当私人经济活动的“守夜人”或“保护神”。

在古典经济学的“古典二分法”理论体系中,实际部门与货币部门之间是分离的。相对价格或价值是在实际部门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体现为均衡价格论;绝对价格或一般价格水平则是在货币部门由货币数量决定的,集中体现为货币数量论。实际部门的一切经济活动仅仅依赖于相对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而一般价格水平与实际部门的供求无关,货币部门货币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实际部门中就业、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均衡值,因此,就其理论逻辑而言,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尚不存在现代意义上货币政策产生与形成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货币是中性的”,这便是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货币理论归论。

然而,在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各种矛盾激化,以及遭受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古典经济学(或者说传统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面临着理论困境,凯恩斯经济理论随之应运而生。在《通论》中,凯恩斯以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为理论基础,以“革命性”的理论勇气与智慧剖析了宏观层面上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普遍存在的原因,为当时危机中的资产阶级政府开出了非常及时的“解救良方”,提出与传统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政策主张,这就是政府通过实施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即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实现资本主义的充分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诞生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范畴随之产生,货币经济理论中的另一个基本基调即“货币非中性”开始确立,货币政策从此开始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宏观经济学诞生之后,凯恩斯及其后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实证地、规范地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不断地进行剖析、评判和修正。因此,凯恩斯经济理论产生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就形成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这样两条在相互争论、借鉴与创新中并行发展的现代理论主线,“货币中性与非中性”成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理论中一个基本的命题争论。

三、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

根据政策制定与决策的主体的类型,货币政策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效果等。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这包括有关建立货币制度的规定、有关金融体系的规范和旨在提高效率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以及政府借款、国债管理、财政收支等可能影响货币数量的行为。

通常意义上以及正式、严格的理论与政策文献中“货币政策”概念的运用,就是指狭义的货币政策。在狭义的货币政策概念下,货币政策是与金融政策等其他政策概念相区别的。本书中货币政策概念的运用,也是基于狭义的货币政策范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