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在本书上述几次的战争中,都发生在公元纪年以前,从本次战争开始,我们的时间就进入了公元纪年的时间,公元一世纪在西方是基督耶稣诞生的时刻,作为一位救世主,耶稣的使命是拯救天下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他要把爱与和平等带给世人。在中国,虽然没有出现像耶稣这样大家公认的救世主,但却出现了一位自封的“救世主”,他就是王莽。王莽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外戚掌权的时代,这些外戚通过与皇室的关系,逐渐获得了很大的权力,王莽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典型的儒生,也是儒家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积极倡导者,他崇拜儒家先贤们所向往的那种社会制度。他想通过自己的改革,达到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的快乐世界,然而他失败了。总结他的失败教训,其实也是天下书生一个共同的毛病——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在针对民变的问题上,他非常迷恋国家机器的作用,坚信通过残酷的镇压就能解决问题,可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种做法激起了全国更大规模的混乱。
对王莽政府构成最大威胁的起义军有两支:一个是北方樊崇的赤眉军,另一个是南方刘玄绿林军。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由太师王匡、大将哀章统率的精兵10余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严尤和陈茂统率这支军队与绿林军作战,当绿林军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他的新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因而决定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为了这场战争,王莽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还命人捕捉了虎、豹、犀牛、象等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他统治区域内的各州郡均需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这些军队集中后,即开始向颍川开进。在颍川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残余部队,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击。大军逶迤千里,浩浩荡荡,粮草辎重络绎不绝。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了。
人物评析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公元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随后,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长沙王刘发的直系后代,父亲曾任南顿令。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22),刘秀与其兄刘纟寅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chōng)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头功。建立东汉王朝后,他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汉朝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交战过程
新莽地皇三年(22)一月,绿林起义军歼灭甄(zhēn)阜、梁丘赐军后,接着在南阳城下又打败了莽军名将严尤、陈茂。严尤、陈茂即率军退往颍川。同年三月,汉将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进击昆阳、定陵、鄢城等地,进展顺利。王常指挥的部队在汝南等地区的活动也节节胜利。汉军见莽军大队人马向昆阳地区开来,于是王凤与王常率领近万人的部队占据了昆阳城。这时刘纟寅指挥的大军正在宛城围攻守城之新莽军队,胜负未见分晓,但宛城已是兵少食尽,内无斗志,外无救兵,形势对新莽军极为不利。
新莽地皇四年(23)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农民军领导层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他对大家分析说:“目前我军兵粮缺少,而城外又有强大之敌,如能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势必都不能保全。况且刘纟寅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无力挽救我们。昆阳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将被敌各个击破歼灭。现在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同立功业,反而贪生怕死,能守住自己的妻子财物吗?”诸将领等听到刘秀这些话,大怒说:“你怎敢教训起我们来!”刘秀听了便笑着站起来。恰在这时侦察兵回来,报告说:“王寻大军即将到达城北,军队连绵百里,还看不见后卫。”王凤等向来轻视刘秀,见当前情况急迫,才互相商量决定,请刘秀计划破敌之策。这时刘秀经过分析情况,便做了决策,以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率人坚守昆阳城,自己当夜和宗佻、李轶等13骑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调集部队,准备对新莽军内外夹攻破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不久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
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正确意见,反而傲气十足地说:“我以前围攻翟义时,就因为没有能生俘他而受过指责,现在统帅百万大军,碰到敌人城池,竟绕道而过,不能攻下,这怎么能显示我们的威风!应当先杀尽这个城中的军民,全军踏着他们的鲜血,前歌后舞而进,岂不是更痛快吗!”于是王邑仍然坚持以10万大军围攻昆阳。他们把昆阳包围10层以上,设置了100多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之声于数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莽军挖地道,使用冲车和棚车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机弩向城内狂射,箭矢像雨水倾泄。城中的军民不能外出行动,连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战斗最艰苦时,王凤等人又动摇了,想向莽军投降。但王邑、王寻认为昆阳小城已指日可下,不许他们投降,否则,便不算建功立业,因而,决心非要踏平昆阳不可。这时严尤看到昆阳难以在短期内攻下,便又建议王邑说:“兵法讲围城要留一面,我们应当让昆阳之敌逃跑一些,使他们传播失败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敌。”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粮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又一次拒绝了严尤的建议,继续加紧硬攻昆阳,使自己几十万大军,屯兵坚城之下。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上千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宛城莽军失败的消息,大大地影响了莽军的战斗意志。接着刘秀自率三千人的敢死队,自城西冲击敌人的中坚。王邑、王寻轻视刘秀,以为很容易就能打败刘秀。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命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秀敢死队的对手,莽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这时莽军其余的部队,因不敢轻举妄动,故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军作战。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并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莽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出城门,内外夹攻莽军,杀声震天动地,王邑的42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新莽军多是强迫征来的贫苦百姓,早已对王莽政权痛恨之极,经起义军内外夹攻,自然弃阵而逃。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莽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汉军缴获了莽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东西堆积如山,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王邑率领千余残兵一气奔逃到洛阳。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
战争影响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这次战役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闻名天下,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策略分析
昆阳一战,新莽军队以42万之众,何以败在绿林军1万多人的手下,且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发人深省的。莽军的失败,在于其对事关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行动,既无战略全局的作战设想,又无具体的作战策划,任战争情况的自然发展,凭人多势众,把想当然的马到功成的主观愿望当成胜利的事实。王邑大军完全按照汉军的意志被动盲目地行动,这就使全军将士难以明了为何而来,为达到何种目的而战,当然也就无从发挥积极主动的作战精神。这与汉军明确的战略目的和周密的作战策划,以及为达到目的主动顽强的战斗精神相比,有天壤之别。昆阳决战生动地证明,只有优势之军,而无具体的作战策划,单靠盲目行动,兵力再多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没有不被击败之理。
战争小档案
战役名称:昆阳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23年(更始元年)
交战双方:绿林军VS 新莽军
交战地点:昆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
实力对比:绿林军1万VS 新莽军43万
战争结果:新莽军大败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