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区域经济
48485100000012

第12章 积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1)

第一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强大的资源作支撑,其中,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性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自身拥有资源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但是,它们必定是决定县域资源禀赋的根本性因素。同样,如果开发措施制定得合适就可以放松约束,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反,减少这些必要的要素支持、紧缩约束,就会限制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全面考察,论证分析该县域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开发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宜林宜牧的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及积石山县80%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通过改造、治理,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为发展绿色的“两高一优”农业奠定基础。耕地储备资源丰实,可整治开发耕地3~4万亩。

积石山县有林地及宜林地35万亩,天然牧场(草地)45万亩,发展林果业及草食畜牧业、草产业有广阔的前景。这里的草地、牧场无公害、无污染,各族群众擅长养殖牛羊,开发绿色牛羊肉食品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县上将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紧紧围绕畜牧兴县、强县战略,积极引进和兴建了滨河养殖厂、金鹏养殖厂、振兴牛羊养殖厂、兴禹万吨饲料加工厂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二、宝贵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积石山县处于东经102°41’~103°06’及北纬35°34’~35°52’之间,平均海拔高度在2200米左右,不受海洋潮湿气流的影响。按太阳能区划分为第三大区中的一类亚区,辐射能量高。县域内风能较丰富,有效风能小时数全年在2000~3000小时以上,特别是大河家地区的风能资源更显优势。沼气资源也很可观。据测算,全县每年约有近2亿公斤的作物秸秆、草、枝叶等可以利用,人均可利用的沼气资源量在400~450公斤之间。这些可再生资源为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能源基础,对改善能源结构,解决燃料短缺产生重要作用。

积石山县已探明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有一定优势,花岗岩成矿地带300平方里,储量达12亿立方米;硅铁矿品位高,储量约300万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县花岗岩厂开发生产的绿色环保产品“麻石除尘器”于1991年6月在白银冶炼厂安装试制成功,1992年1月在兰州通过了省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产品占地小、寿命长、造价低、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可加大开发生产规模,再创辉煌。

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土特产资源

蛋皮核桃、冬果、软儿梨、大红袍花椒、蚕豆、低芥酸油菜、蕨菜、药材等都可成为名优新特产品,系列开发、精深加工有一定的潜力。

(1)药材:自治县境内药材种类繁多,野生和种植药材达40余种。当地的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被誉为甘肃的“五大宝”,驰名全国,远销海外。进军药业和银海药材有限公司生产的虫草王、精品虫草、雪莲花、黄芪片、甘草片、鹿茸片等高级医药保健礼品,是虫草瑰宝、雪山珍奇。

(2)花椒:北部干旱山区栽植的花椒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几年来,县上把花椒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来抓,平均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发展。目前,已建成沿吹桥公路两边的“百里花椒长廊”,全县种植15万亩。其中四堡子、银川、安集、柳沟盛产的大红袍花椒,色泽鲜艳,气味浓香,远销青海、四川、西藏等地。2004年底积石山县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3)蕨菜:蕨菜资源丰富,质地脆嫩,色味俱佳,是县内出口的主要山珍,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年出口60吨以上。

(4)蛋皮核桃:大河家、四堡子一带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历史上就盛产核桃,品质优良、品种繁多,尤以鸡蛋皮核桃最为著名,蛋皮核桃壳光滑而薄,脱仁容易,出仁率高。单株产量90公斤,最高株达到120公斤,营养丰富,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积石山县有农村劳动力139509人,除部分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半富余劳动力可转移,这是自治县拥有的一笔最为可观的优势资源。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规模进行劳务输出,在这方面必须要考虑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问题,千方百计使每一个劳动力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或一样技术专长,成为有技术的劳动力。在市场大潮中,人流、物流分散流动迅速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技术谋得一份职业,获得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劳务业从重体力、低收入领域向技术型、高收入领域,从西部向中、东部和沿海城市转变,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改善劳动力从业条件,稳定增加劳务收入。

第二节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与政策环境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广泛的国际联系。

民族地区的人文环境,包括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和强烈的发展愿望等。人文优势附着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之上,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十分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本民族的经济竞争力。

积石山县是临夏州的西大门,沟通甘青两省,毗邻四县,是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是唐暮古道和丝绸之路的通道,历史上大河家是远近闻名的“茶马互市”的重镇。各地商人将收集的皮毛、牛羊、山珍、野味和长途贩运而来的茶叶、糖果、布料、服装统统汇集到大河家集镇,形成各种农副产品和商品集散地,进行公平买卖交易,出现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景象,使这里逐渐成为甘青两省四县皮革、建材、食品、民族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及畜禽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人流、物流的中心。目前,这种区位优势仍很明显,大河家镇正以全国一百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契机,全面按规划实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许多企业和商家落户此地,凸现历史雄风。经过了学习努力,发展家族业基地,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充当东西部市场和物资交换的“二传手”、“桥头堡”,再现昔日“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的繁荣景象是完全有可能的。

积石山县还存在广泛的国际国内联系。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群众广泛信仰的伊斯兰教,因穆斯林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分布、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悠久历史交往等,成为我国西部许多少数民族与广大的伊斯兰国家进行经济交往的良好媒介。积石山县各少数民族,都是移入民族,具有跨境、跨区域、跨省份特点。这里的穆斯林与中亚穆斯林多为跨国界民族,全县华侨、侨胞、台胞多,各族人民海外联系广泛,发挥这些人文资源优势,特别是加强与中东、东亚、西亚以及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扩大与以上国家和地区间的对外交流、招商引资颇有潜力,有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优势。将积石山县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输送到上述国家和地区,增加劳务收入,前景十分广阔。

二、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党和国家在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倾斜和扶持,全国人大每届给自治县分配代表名额1个,让自治县各族人民的心声和意愿反映到中央。2005年2月,中央专门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对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倾斜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并对保安族、撒拉族拨出专款,进行重点扶持。省委、省政府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千方百计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州委、州政府更是为自治县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国家和省州帮扶单位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这些都是积石山县加快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最大的机遇优势。

三、“两基”攻坚为民族地区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

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西部是中国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缓慢的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历来欠账多、基础薄弱、条件差、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年,“两基”人口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现在西部各族人民“治穷先治愚”,“要奔小康,先上学堂”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求知识、求富裕、求文明、求进步、求发展的愿望空前强烈,“两基”攻坚的实施将为民族地区的腾飞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政策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在国家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下,各地区之间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并且还将长期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针对这一基本国情,为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的思想,从而使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加快缓解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社会稳定,国家决定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已制定出台许多鼓励、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优惠政策。而西部地区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开发。这为民族地区创造了许多政策优势,只要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就可以加快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五、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倾斜。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加速发展民族区域经济放到重要地位,为民族经济的提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如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和财政转移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第三十五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设立地方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组织”等。所以,用足用好法律赋予民族地区的发展优势条件,就有可能实现积石山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六、扶贫开发政策条件

我国制定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中国政府将按照集中连片原则,把贫困人口集中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2001—2010年扶贫开发的重点,并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实行统筹规划,分年实施,分类指导,综合治理”。“将通过如下措施和途径实现:继续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注重动员全社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等,为加快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七、保安族、撒拉族列入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发展优势

国家对22个总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将实施重点扶持的政策,积石山县的保安族和撒拉族已被列入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之中。近几年,国家将在这些地方集中人力财力解决上学、行路、吃水、就医、住房难的问题,加大倾斜扶持的力度,必将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八、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机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借助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民族地区加大调整和优化农村种植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施结构优化战略,培育区域经济新优势,为尽快构筑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提供广阔的前景。

九、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经久不衰、丰富多彩,越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中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为国文化交融汇合创造了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以保安族为代表的积石山民族风俗文化,为让世界了解积石山,让积石山走向世界,加快各国文化交融汇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平台,弘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机遇

积石山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进步是这里的优良传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形成各民族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