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因祸得福:窦太后
48486100000017

第17章 袁盎被刺

袁盎是楚地人,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他的父亲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整个袁家搬迁,定居在安陵。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的侄子吕禄的家臣。汉文帝登基后,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将。袁盎崇尚礼义,思想倾向于积极入仕的儒家,他体恤君王,敢于直谏,做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颇受汉文帝赏识,汉文帝在很多事情上都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和意见。

绛侯周勃因为诛杀吕雉迎驾代王为汉文帝时立下功劳,被任命为丞相。汉文帝一直对周勃十分礼让恭敬,朝堂之上也不忌讳君臣之礼,每次看见周勃入朝,总是亲迎亲送。袁盎看见汉文帝这样总觉得不妥,他认为这样做体现不出君臣地位上的差别,违背了君臣之礼,并且会助长周勃的嚣张气焰,恐怕还为日后埋下祸根,便觐见皇上。行礼之后,袁盎对皇上说:“陛下,您觉得周勃周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汉文帝回答说:“周勃是国家的重臣。”

袁盎反对说:“但在微臣看来,周丞相是名副其实的功臣,却还称不上是国家的重臣。当初吕氏霸占朝政,残害高祖的子孙,这刘氏的天下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时时刻刻都会有断绝的危险。而当时周勃身为太尉,手握重兵,却没有起兵诛杀吕氏,力挽狂澜,尽早拯救刘氏的天下,直到出现祸乱才诛杀吕氏,吕氏死后,他又掌握了兵权,这明明就是他赶上了好时候,上天赐给他成功的机会,因此,他充其量算得上是一个功臣,却完全算不得是国家的重臣。如果周勃在皇上面前居功自傲,您却一直容忍谦让,这样违反君臣之礼,恐怕没什么好处。”

汉文帝觉得袁盎所言极是,便开始在朝堂中显现自己的威严,大臣们看到皇上这样,不禁觉得汉文帝有足够的能力统率江山,而丞相周勃看见皇位上的皇上威仪四方,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逐渐对汉文帝产生了莫大的敬畏,再也不敢在朝堂之上傲慢无礼了。

但是,没过多久,周勃便得知是袁盎给了皇上这样的建议,皇上才开始在他面前树立威严的,便十分生气。他在袁盎面前怒斥道:“当年,我与你兄长袁哙同朝为官,有很深的交情,现在又与你共同效忠朝廷,你竟然在皇上面前诋毁我,陷我于不义,你到底居心何在?”袁盎也有些气愤,毕竟他是为朝廷着想,毫无半点私心杂念,便回应道:“君是君,臣是臣,君臣之间的尊卑礼节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您身为朝中宰相,不能因为显贵加身,就忘了这一点啊!”

后来,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的职务重新回到了封地绛县。周勃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做事十分谨慎小心。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去绛县巡查政务和军务的时候,绛侯害怕有什么危险,就总是披挂铠甲,小心设防。长久以来被朝廷中一些好事者知道了,便向朝廷告发周勃,说他有谋逆的嫌疑。很快,绛侯就被召入京,还被囚禁起来。

朝臣们都不敢替周勃说话,害怕引火上身,只有袁盎挺身而出,为周勃主持了公道。他向汉文帝上表:“绛侯周勃曾经身携皇上的玉玺,统领庞大的北军,重兵在握,那时他又正值壮年,当时谋反简直轻而易举,都没有产生谋逆之心,现如今,他沐皇恩在远离京城是非的绛县颐养天年,又怎么会去谋反呢?”

汉文帝一听,觉得袁盎说得很有道理,又下令彻查此事,发现周勃果然是被冤枉的,就立即下令赦免了绛侯,重新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经过了这件事,绛侯周勃彻底了解了袁盎这个人,知道他做事公正,为人正直,便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吕氏被诛之后,代王刘恒被拥立为汉文帝。淮南王刘长自恃自己是皇上的兄弟,又是高祖的儿子,便十分骄横。入朝之后,他一直目无尊长,嚣张跋扈,对汉文帝丝毫不行君臣之礼,还放肆地大呼汉文帝为“大哥”,一副江湖做派,跟随汉文帝去上林苑打猎时,还要和皇上同乘一辆车。

不仅如此,他为了报私仇,还杀死了辟阳侯。汉文帝想到大家毕竟兄弟一场,其他手足已经被吕氏残害,自己也只剩下这么一个亲弟弟,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毕竟是高祖的儿子,便一再赦免和宽恕他的过失。

刘长不仅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他回到封国以后,更加不把皇帝和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出入宫中不仅要大造声势,还要警戒清道,惊扰百姓。他还将自己发布的命令称为“制”,另搞了一套典制文法,以天子的声威自居。

袁盎得知了这一切后,十分忧虑,他觉得长此以往下去,迟早会出事,便针对淮南王刘长的嚣张行径进言汉文帝:“诸侯过于骄纵嚣张,会引起朝廷的祸患的,就连皇上至亲的手足也不例外。皇上应该适当地进行管制或采取措施限制他们的势力,削减他们的封地,以免他们日后生事。”

汉文帝虽然觉得袁盎的话有些道理,但还是念及兄弟手足之情,没有采取袁盎的建议。后来,棘蒲柴武太子欲起兵造反的事情被汉文帝得知,在给他们治罪的时候,淮南王被牵连了进去。

汉武帝再一次顾及手足之情,没有杀掉淮南王,而是将他贬到蜀地,用囚车护送。这时袁盎已经是中郎将了,他再一次向汉文帝劝谏:“淮南王生性刚烈,不服管束,正是因为原来犯小错的时候,皇上没有严加管教,才落得今天的地步。而今蜀地路途遥远,一路艰苦,万一路上出现什么闪失,微臣担心皇上会担上杀亲弟弟的骂名啊!”汉文帝不以为然,只是回应说:“不会的,朕只是让他吃些苦头罢了。”没想到,在运送淮南王到蜀地的过程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淮南王在囚车中羞愤不已,竟绝食自尽。

汉文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难过,后悔当初没有听取袁盎的建议。袁盎也十分自责当初没能力谏皇上收回成命,才造成了现在这样不可收拾的恶果,只得安慰皇上:“事情既然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皇上先要保重龙体,不要过度自责,皇上的英明是普天之下人尽皆知的事情。微臣听说,世人对皇上所做的三件事称赞不已。其一是皇上在代国做王时,薄太后患病三年,皇上您一直服侍左右,三年来不曾宽衣解带地睡过一个安稳觉,所有汤药必先亲尝而后奉于太后。皇上能做到如此大孝,连以孝闻名的曾参也自愧不如。其二,昔日吕后专权,大汉的天下被吕氏霸占,皇上您不顾自己的安慰,仅仅带着几个随从,坐着六马之车疾驰来到这凶多吉少的长安城,这样的勇猛恐怕连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自叹不如。其三,皇上从代国来到长安,曾五次辞让皇位,这样的谦虚礼让,会让仅仅辞让天下一次的许由自愧不如。可见,皇上的圣明尚且令古之圣贤自愧不如,这次,皇上也是为了锤炼淮南王,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皇上的错,天下人是不会怪您的。”汉文帝听了袁盎的一番话,顿时释然了许多,便继续问袁盎:“那么这件事该怎么善后呢?”

袁盎回答说:“您只需要惩治渎职的官吏,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就好。另外,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需要您亲自妥善安排。”于是,汉文帝将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

然而,小人作祟是常有的事情。袁盎在汉文帝面前的慷慨陈词让文帝十分高兴,却引来了宦官赵同的嫉恨,这个赵同素来很受汉文帝宠信,他认为袁盎抢了他的风头,因此,一有机会就在汉文帝面前中伤袁盎。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见状,连忙提醒汉文帝,说:“历朝历代与皇上共乘高大车辇的人都是当世英雄,现如今,就算是大汉朝缺乏这样的人才,皇上也不至于要赵同这样一个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来陪乘吧!”汉文帝一听,笑着让赵同下了车……

一次,汉文帝从霸陵上山,年轻气盛的他打算从西面的陡坡上奔驰而下,袁盎见了,慌忙紧靠着汉文帝的车骑,用手紧紧握着汉文帝所骑的马的缰绳,一副十分紧张的样子。

汉文帝开玩笑说:“怎么样?将军害怕了吧?”

袁盎却严肃地说:“臣听说,家中有千金之财的人不会靠近屋檐边就座,家中有百金之财的人不会倚着楼台的栏杆站立,英明的君主自然不会心存侥幸地去做冒险的事情。皇上现在这样做,即使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万一有所闪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汉文帝知道自己这次的确有失周全,再也没有这样做。

袁盎不仅对皇上十分负责,对士兵们也十分仁爱,他在陇西做都尉的时候,士兵们都争相为他效命。后来他被提升为齐相,又因业绩突出,被调到吴国为相。在吴国期间,袁盎一直极力讨好吴王,让吴王打消对他的戒心,并常常劝诫吴王打消反叛之心。没过多久,袁盎又被调回了长安。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晁错斥责袁盎知情不报,收受吴王贿赂,没有及时将吴王反叛的事情告知汉景帝,便要杀掉他。袁盎听说以后,气愤不已,便请窦婴为自己引见皇上,并给皇上出了铲除晁错的主意。

汉景帝将袁盎任命为太常,命他出使吴国。袁盎到了吴国之后,发现自己被吴王“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蒙蔽了,吴王根本没打算收兵,袁盎悔恨不已。不仅如此,吴王还下令将袁盎扣留在军中,希望能胁迫袁盎做将军,为他效命,袁盎不肯,吴王便起了杀心,便派都尉带领五百人马将袁盎围困。

就在这紧要关头,校卫司马变卖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些财物,换来两担美酒,将围困袁盎的士兵灌醉,想要放走袁盎。原来,这位校卫曾是袁盎在吴国担任丞相时的从史,曾与府中的婢女私通,袁盎察觉后,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将婢女赐予他。司马感念袁盎的恩情,一心想要报答袁盎。这次袁盎被俘,校卫才得了报恩的机会。在得知校卫已经安排妥当自己的退路和家人后,袁盎才放心地逃了出来,一夜急行,在天亮的时候遇到了梁国的骑兵。袁盎得救以后,他在吴国的情况也很快被景帝得知,景帝十分感念这位宁死不辱使节的忠臣。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袁盎一直没有担任什么要职,便在家闲居,但是,汉景帝还是常常派人前来,向他询问一些治国的良策和计谋。

立储的问题在朝廷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窦太后一直十分疼爱小儿子梁王刘武,多次逼迫汉景帝将皇位传给梁王刘武。

无奈之下,汉景帝召集了窦婴、袁盎、张羽、傅伯忠、韩颓当、卫绾、郅都、郑当时等一群大臣共同商议对策。袁盎首先发言:“皇上,关于传位之法,这兄弟相传的法制在历史上的确有过,但那是在殷朝,我大汉自建国之日起,就是按照周秦的法制,实行父子相传,臣以为不可擅自更改。”汉景帝和诸位大臣都觉得袁盎所言极是,于是就派袁盎出面,与窦太后进行交涉。

袁盎便入宫去谒见窦太后,问窦太后道:“大汉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效法周朝,太后为何要改效殷商,让皇位兄弟相传?”

窦太后回答说:“自高祖建立大汉以来,一直信奉黄老之学,效法自然,而殷朝崇尚质朴,传位于弟,这与黄老无为之说恰是相合,何来‘改效’之说?”

袁盎一看窦太后态度强硬,便继续说道:“春秋时期,宋宣公死后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后来他的弟弟死后,又将王位还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但是其弟的儿子便开始争夺皇位,还杀死了宣公的儿子,宋国因此大乱,国力大大削弱,只延续了五代就灭亡了。有了宋宣公的前车之鉴,想必以您的英明,是不会让宋国的惨剧发生在我汉朝吧?”

窦太后一听,顿时打了个冷战,她最害怕看到骨肉相残,因此尽管她心里千般万般地疼爱梁王,也不敢再固执己见了,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当时的想法。

但是梁王却从此对袁盎心存不满,他认为,自己本来可以继承皇兄的江山,都怪这些大臣“从中作梗”,带头的袁盎更是罪不可恕,于是想找刺客将他杀害。

刺客来到长安以后,听说自己要杀的人是袁盎,便放弃了这单生意,远走他乡。原来这刺客与一个叫剧孟的大侠素来交好,剧孟在当时有很好的名声,他行侠仗义,广交天下英雄。

剧母去世的时候,慕名而来送葬的客人的车子都有一千多辆。正是这个剧孟在七国之乱平息之后,专门去拜访过袁盎。所以,刺客一听袁盎的名字,便知道这个人非同一般,能与剧孟结识的人,一定不是奸恶之徒。

刺客找到袁盎对他说:“大人,我本受梁王之托前来取您首级,但我知道您是个忠义之人,所以我不会对您下手。但是这一次我没有杀掉您,梁王一定还会派别的刺客对您下手,请您好自为之。”

果然,没过多久,袁盎便在长安城中被刺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