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15

第15章 金融市场(2)

上述四个要素仅仅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运行还必须有健全的内在机制和必要的外部管理。健全的内在机制是指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调节的利率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利率是作为借贷资金商品的“价格”,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资金供求关系,反过来它又起着调节资金供求和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例如,当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会因借入成本加大而减少资金需求,又因贷出资金收益增加而扩大资金供给,资金供求可以在新的利率水平上达到均衡。在资金短缺、高利率的情况下,资金必然流向最需要的部门或企业。因此,正如价格是调节商品市场的主杠杆一样,利率是金融市场上调节资金供求、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的主杠杆。这一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利率能够灵敏如实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基础之上,一个多种层次、梯形差别、灵活调节、富于弹性的利率体系,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必要的外部管理是指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而实行的管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颁布各种金融法规,为金融交易活动制定行为规范提供法律保障;二是运用经济手段作为政策性工具,调节金融市场的活动,必要时,也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健全的金融法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调节手段是保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五、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前者是指以1年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后者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二)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前者是指即期买卖、立即交割的市场;后者是指先行成交,在以后某一约定时间再行交割的市场。

(三)按所交易证券的新旧为标准,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初级市场)和证券转让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是指新发行的股票、债券的初次买卖市场;后者是指已发行的旧证券在转让流通时的买卖市场。

(四)按交易对象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白银市场等。

(五)按地理范围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金融市场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不同的市场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现实中某一金融市场往往同时兼有几类市场的特征,例如,资本市场中既有现货市场又有期货市场,既有初级市场又有二级市场,既有全国性资本市场也有国际性资本市场,等等,分类的目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在上述分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是第一种,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本章主要讨论这两个市场。

货币市场

如前所述,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它为该市场的参与者提供流动性头寸,以补充临时性、周转性、自偿性资金的需求。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短期资金融通,缓解经济中短期资金的供求矛盾,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为短期的闲置资金提供了灵活方便的运用渠道;另一方面,它又为资金缺乏的部门提供了融通资金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货币市场是国家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领域,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此外,货币市场还为财政筹措短期资金和借新偿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货币市场由银行的短期存贷款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等组成。因为该市场的金融工具,如票据、存单、国库券等,期限短,变现力强,近似于货币,故称为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

相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货币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融资期限短

在货币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通常在3~6个月之间,最短的为几小时。

2.流动性高

由于其金融工具期限短,易于在短时间内变现,所以有较高的流动性。

3.资金周转量比较大

由于进入该市场的金融资产偿还期较短,流动性高,安全性大,易于转让,所以很受投资者欢迎。

4.交易额较稳定

由于该市场的交易都是即期交易,因而没有期货交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投机、价格的暴涨暴跌等。

5.主要参与者大多是机构投资者

由于该市场交易额极大,周转速度较快,一般投资者难以涉足,所以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大多为机构投资者。他们深谙投资技巧,业务精通,因而能在巨额交易和瞬变的行情中获得利润。

6.利率多变

由于该市场易受各种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易频繁,资金供求经常发生变化,因而造成利率的多变。

7.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场所

在货币市场上,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影响银行的短期存款和贷款、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国库券的流通等融资活动,直接使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调节社会货币供给量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货币市场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

因为货币市场的管制历来比资本市场宽松,所以任何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和方法,一般只要可行就可以被采用。

9.货币市场的经济功能在于为经济部门调节资金的流动性提供便利,而不是自有资本和长期性资金的融通和筹集。

二、货币市场的业务

(一)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中央银行除外)之间相互借贷短期资金的货币市场业务方式。它主要表现为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准备金余额,用以调剂准备金头寸的余缺。同业拆借不仅有利于资金的横向流动,而且有助于金融机构及时获得资金头寸,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不仅能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而且形成的拆借利率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性。同业拆借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也可由拆借双方直接联系成交,拆进的资金无须交纳存款准备金,这等于增加了银行的可用资金数额。同业拆借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存款准备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和解决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

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一般无固定场所,主要依靠电信手段成交。同业拆借的交易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头寸拆借

头寸拆借指金融同业之间为了扎平头寸、补足存款准备金或减少超额准备金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活动。期限较短,一般为日拆,也称为“隔夜放贷”,最长不超过7天。

2.同业借贷

同业借贷指金融机构之间为临时性或季节性的资金余缺而互相调剂、融通资金的活动。同业借贷的期限比头寸拆借的期限长,而且拆借借贷资金较大,属于金融机构之间的批发业务。同业拆借具有以下特点:

(1)期限短同业拆借的期限较短,其中头寸拆借一般为1天,甚至有不到24小时的,同业借贷稍长一些,但也不超过1年。

(2)同业性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活动属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行为,参与拆借市场交易的成员都是经批准经营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3)数额较大同业拆借主要是适应商业银行之间的融资需要,一般交易数额较大。

(4)无担保性由于同业拆借的期限较短,又在同业之间发生,因此一般以信用作保证,无需担保,时间稍长的可用信誉较高的债券作抵押。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在生产条件、环境和方式诸方面受到严格限制,条块分割,垂直领导,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相互间的联系。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放权于企业,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许多打破条块分割、跨地区、跨行业的联营公司和企业集团也随之出现。伴随着横向经济联系的发展,资金的横向流通也开始频繁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各省开始建立融资中心并逐步形成资金交易市场。1984年,我国开始允许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拆借融通资金,同业拆借市场初见雏形。但这时期的同业拆借地方色彩浓厚,拆借利率、拆借额度均由国家控制。全国性的拆借市场尚未形成。1996年,连接l5家主要商业银行总行的计算机联网系统正式开启,这意味着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当年3月1日,规定35个城市的各商业银行分行在总行指定的范围内,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提供当地融资中心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这样,便形成了由15家商业银行总行和35家融资中心组成的一级网络和由35个城市的商业银行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二级网络。一级网络与二级网络相互连接,全国性的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从此建立。

(二)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在票据到期日前为获得现款向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所做的票据转让。

票据在贴现之前,体现的是出票人和持票人这两个企业法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而票据贴现之后,体现的则是持票人与贴现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对银行而言,买进贴现票据和买进其他有价证券是不同的。银行买进公债等有价证券以后,卖主对这些证券以后的价值变动或能否出售不负任何责任。但在票据贴现中,票据承兑人、出票人和请求贴现者都是银行的债务人,要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如果票据承兑人到期不能如约付款,银行可向出票人和请求贴现者行使追索权。

在货币市场上,从事贴现业务的是商业银行、承兑公司、贴现公司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商业票据是在流通过程中用来反映债权债务关系而设立的一种金融工具,票据有支票、本票和汇票之分。一般来说,能到商业银行办理贴现的只能是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商业汇票又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由于银行的信誉较企业更高,所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比商业承兑汇票好,银行一般也乐于办理这种汇票的贴现。

根据贴现当事人和贴现环节的不同,票据贴现可以分为贴现、再贴现和转贴现。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这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和地位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信用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的票据再向同业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它是银行之间的资金融通,体现的是商业银行之间平等的买卖关系。

票据贴现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1.申请贴现

由持票人在票据贴现背书栏内填写金额、日期等有关事项,一式五份连同票据交银行审批。

2.计算、发放贴现金额

银行收到贴现申请和票据后,经审核无误,计算和发放贴现金额。

3.收回贴现票款

票据到期后,银行凭票向承兑人收取款项。

票据贴现利息和实付贴现金额的计算步骤为:

(1)计算到期值

票据到期值=票面金额×(1+年利率×票据到期天数÷360)或:票面金额×(1+年利率×票据到期月数÷l2)对于无息票据来说,到期值就是其面值。

(2)计算贴现利息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其中,贴现天数=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实际天数。

(3)计算实付贴现金额

实付贴现金额=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一日的利息计算,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利息的计算应另加3天的划款日期。

例如,2001年5月2日,企业持出票日期为3月23日、期限为6个月、面值为110000元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一张到银行贴现,设该企业与承兑企业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银行贴现率为12%。

该票据到期日为9月23日,所以其贴现天数为144天(30+30+31+31+231)。票据到期值即其面值。

贴现利息=110000×12%×144÷360=5280(元)。

实付贴现金额=1100005280=104720(元)。

票据贴现从形式上看,是银行买入未到期的票据,但实质上是债权转移,是银行的资产业务。通过票据贴现,能使持票人债权提前转化为货币资金,从而有利于资金的周转加速和生产的发展。但银行的这一资产业务又与一般的银行贷款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

1.对象不同

一般的银行贷款以借款人为授信对象,体现的是放款银行与借款人的借贷契约关系。票据贴现的直接受款人则是持票人。

2.当事人不同

一般的银行贷款仅涉及银行、借款人和担保人,而票据贴现还要涉及背书人、承兑人等,涉及的当事人更多。

3.还款保证不同

一般的银行贷款,如信用贷款,是以借款人的信用作为还款保证;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作为保证。而票据贴现的还款保证是票据的承兑人,承兑人必须承担到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责任。因此,承兑人资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安全。

4.利息收取时间及利率不同

一般的银行贷款一般是先发放贷款,后收取贷款利息,而贴现贷款则是预先将贴现息从票据到期值中扣除。对于借款人而言,是提前支付利息。贴现率一般比其他贷款的利率略低。

5.流动性不同

一般的银行贷款必须在到期后才能收回,而已贴现的票据在到期前还可办理转贴现或再贴现,及时获得所需资金,流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