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58

第58章 金融创新(4)

五、金融监管对积极金融创新的影响

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只有市场主体和交易工具的发育成熟,才能有助于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任其为所欲为,无约束的“自由”是产生金融风险以至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

简而言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而对积极金融创新则应“消极”监管。

六、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

我国的金融创新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总体上看:(1)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2)创新层次低,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3)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4)区域特征明显,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相对较松,市场比较活跃,创新比较集中;(5)金融创新靠外力推动,内部驱动不足。创新主要由体制转换和改革等外因推动;(6)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多,进入实体经济少。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也总体处于低级阶段。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能离开金融监管,必须保证金融的稳定。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

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

(三)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监管无外乎三种类型:一种是侧重于外部监管的美国模式,其特点是金融监管主体可以站在超然的地位监管金融活动,避免部门本位主义,协调部门的立场和目标。二是侧重于内部监管的英国模式。其特点是政府除按必要的国家立法行事以外,较少干预金融活动,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主要由金融行业协会等组织来进行。三是侧重于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德国模式。金融创新具有复杂性及危机隐蔽性强的特点。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弊端的反应往往较迟钝,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反应灵敏,因此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内部监管。内部监管是第一道“防火墙”,外部监管是第二道“安全网”。

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阅读资料

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

2008年12月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他表示,当前危机仍在蔓延,要深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传播的机理、总结危机的教训,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经验,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金融监管。他强调,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服务于实体经济实际需求,提高市场透明度,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础,加强诚信建设是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加强市场监管是金融创新的基本保障。

尚福林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是银行过渡放贷给那些不具备偿贷能力的购房者,这已经背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在这后面的金融创新,更是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服务于实体经济实际需求,是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不仅会破坏实体经济的安全,也会损失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属。

同时尚福林认为,次贷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金融市场证券化产品,场外大量的衍生品交易,缺乏及时的有效信息披露。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出事大量是场外产品出事。面对日益复杂的衍生产品,投资者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也难以识别和控制其潜在的风险。

尚福林表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体系是维系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和外部管治放松的情况下,一些金融企业的道德防线下滑,中介机构的中立性削弱,监管机构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而盲目投资,也是诱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将激励诚信、惩戒失信贯穿于自律和监管的全过程。监管缺位是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度宽松的监管环境下,市场的参与者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在金融创新的同时不断挖掘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当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使大量的场外衍生品游离于监管,风险难以掌控和防范,必须不断完善监管规则,审慎选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改进监管方式,加强监管协调,完善应急预案,使金融创新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管范围之内。

在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中,美国过于活跃的金融创新成为被诟病的因素之一,这也使得中国未来的金融创新之路充满了疑虑。在宁波交通银行“2008博士后金融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的金融创新仍是不足的,我国推动金融创新的道路不应该因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受到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在于,由金融创新衍生出来的各类金融产品超出了投资者的实际需要,而更多的为金融机构自己的利益而服务,其中存在着道德风险的问题。这提示我们在未来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道德约束,但不应该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道路。

“我们国家的金融创新是不足的。”他表示,我国在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等供求结构方面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数量方面也存在着供给不足,因此,我国从金融产品到金融市场再到制度层面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创新。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不够。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姚瑜琳博士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基础产品的创新上,在衍生产品创新和组合产品创新方面则刚刚起步,整体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她说,不能由于美国金融危机而“因噎废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恶化趋势将为商业银行提供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在信贷业务受影响的情况下,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将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创新空间。

思考题

1.金融创新的动因和趋势是什么

2.试搜集相关资料说明金融深化理论。

3.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是什么试联系美国次贷危机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曹龙骐.货币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周升业,曾康霖.货币银行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武康平.货币银行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松奇.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傅玉华.货币银行学.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7.钱晔.金融学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张志廉,方士华.金融学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9.贺瑛.金融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米会金(美).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周骏,王学青.货币银行学原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12.龙玮娟,郑道平.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3.周彦文.政治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14.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4

15.夏德,李念斋.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16.王维安.现代金融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7.李崇淮,黄宪,江春.西方货币银行学(增订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18.杨云红.金融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9.刘絮敖.国外货币金融学说.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20.邱学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2.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3.付殷才.当代世界十大经济学派丛书.北京:武汉出版社,1996

24.史纹青.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5.罗振宇.通货紧缩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6.徐诺金.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分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27.张国光.反通胀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8.曾康霖.金融学教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9.朱时蓉.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0.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管理(第二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