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卑感
能够妨碍你事业成功的,不是你的遗传,而是对失败的畏惧,是自我的气馁和自卑情绪。
敏感型性格的人具有自身的一面,怎样克服自卑呢?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至其结束为止,肉体与心灵的合作便一直持续不断。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缺陷的人,在心灵的发展上要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阻碍,他们的心灵也较难影响、指使和命令他们的肉体趋向优越的地位。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心力,才能获得与他人相同的目标。由于他们心灵负荷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结果,这些人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就较其他人差。缺陷尽管造成了许多阻碍,但绝非无法摆脱自我命运。如果心灵主动运用其能力克服困难,一定会和其他人一样获得成功。事实也证明,很多有缺陷的人,虽然遭遇许多困扰,却常常要比身体正常的人有更伟大的成就。身体阻碍往往是促使一些人迈向前进的助推器。当然,只有那些决心要对群体有所贡献,而兴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人才能成功地学会补偿。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改进自己所处的地位。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一定要采取某种措施,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可能改变所处的环境,却又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那么他依旧会设法摆脱他们,只是所用的方法不能使他有所进步。他的目标虽然还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他却不再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麻木自己”。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依然存在,自卑感会越积越多,行动会逐渐将他自己导入自欺之中,这便是“自卑情结”。这个术语的定义是:当个体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当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此时显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如果别人告诉他正在蒙受自卑情结之害,而不是让他知道如何克服它们。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应该是找出他在生活风格中表现出的气馁之处,在他缺少勇气处鼓励他。
必须指出的是,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不正常的,它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自卑感始于人的懦弱和无能,由于每一个人都曾是人类中最弱小的,加之缺少合作,只有完全听凭其环境的宰割,所以,假使未曾学会合作,他必然会走向悲观,导致自卑情绪。对最会合作的人而言,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谁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接受其环境完全控制的最终目标,谁也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应该说,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优越感,它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取决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习惯之中。优越感如同生活的意义一样是在摸索中不断形成的。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个体化以后,个体就会节减或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争取优越感的最佳理想。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来说,当他的努力受阻于某一特定方向时,他会另外寻找新的门路。因此,对优越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有关学者指出,特别强烈的对优越的追求使人变得惟我独尊,这些人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的优越追求,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世界注意的中心。
事实上,对优越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而这些人的错误在于他们的努力目标是生活中不大可能获得成功的那一面。若要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的人,首先是让他们知道,人对于行为、理想和性格等各种要求,都应以合作为基础,要面对真正的生活,重新肯定审视的力量。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在学校中曾是屈居人后的孩子,后来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能够妨碍你事业成功的,不是你的遗传,而是对失败的畏惧,是自我的气馁和自卑情绪。
孤独型性格
孤独的人喜欢独处,不善交际,如果能把全部精力运用于事业,对事业任劳任怨,往往能有很大成就。
“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觉正与年俱增。”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写道。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以他的相对论开辟了当代物理学的新纪元。他也是原子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有史以来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爱因斯坦的一生,在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贡献上是无与匹敌的,已被确认为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伟大的爱因斯坦是孤独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孤独的旅客”。孤独性格往往是一种深刻的境界,是一种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层次,他的孤独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力量,是他惟一可感知可把握的。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城,父母均为犹太人。爱因斯坦在瑞士读完高中,1905年在伯尔尼大学获博士学位。爱因斯坦先后在德国和美国居住、生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更由于他是犹太人,即使他已经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也难逃遭希特勒纳粹迫害的厄运。这一切为他辉煌的一生注入了许多坎坷与不幸。
然而在常人看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中的钥匙,甚至在结婚当天,喜宴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时不得不喊房东太太开门。在生活上,爱因斯坦不修边幅,在他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仍是这样,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
移居美国后,生活状况有了大的改观,但从装束上,他依然很随便。他经常穿着一件灰色的毛线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不穿袜子,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没有穿袜子。
有许多人不知道,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母亲波林是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的女性,爱好音乐,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爱因斯坦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七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学习小提琴时,他通过莫扎特的奏鸣曲来学习的,他爱上了莫扎特,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学生涯中的终生伴侣和欢乐女神,它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因素,而音乐对于想像力是直接有帮助的。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带着心爱的小提琴。他曾经和著名科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成为科学界的美谈。在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爱因斯坦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拉上一段曲子,让自己的身心沉浸在美妙和谐的旋律中,以科学家的深邃目光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把物理学和音乐同样视为美的化身,这是一般人所无法进入的崇高境界。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丝毫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两次世界大战使他的祖国千疮百孔。一瞬间,有人把它变成了疯狂的野兽,并把这种疯狂变成每个人心目中的枷锁。于是放火、杀戮,仿佛成为惟一正义的事业。整个祖国背叛了爱因斯坦。他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与孤独之中。
他把他周围的知识分子当成自己的祖国,但他们并没有为自己保持一点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被称为《文明世界的宣言》上,在众多科学家中,只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4人为反暴行签了名。
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边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其实,他只是一个做实验的物理学家。但他却被作为一个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的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孤独者。
但比起那些死于汽油与火的犹太人,他毕竟还是幸运的,后来,他可以自由地在美国的土地上呼吸。
刚刚脱离了政治迫害,他便把全部的激情,献给了政治斗争。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各种公开和秘密的反战运动,他召唤更多的人为和平而战。
1921年,爱因斯坦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期间,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独自思考的性格。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爱因斯坦对科学和事业的追求通过孤独表现出来。在那里,他才能找到自我,和他探索的宇宙融为一体。
孤独带给爱因斯坦无限的欢乐和宁静。他在孤独中获得一切,是别人所无法体验的。成名后,各种应酬、社会活动却接踵而至,令爱因斯坦非常头疼。他生性孤独,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其他方面。在美国生活的几十年中,爱因斯坦一直过着寂寞宁静的生活。
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肉体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夫妇之间。
孤独有时候也有不好的一面,会让人心情变坏,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都能够战胜自己的孤独。
孤独,并不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却总是有孤独感产生与存在。
有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肉体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夫妇之间。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也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或者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处的环境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战胜孤独的要诀何在呢?
1.必须战胜自卑。因为自觉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你必须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织成的茧。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忧思重重,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只要你自信一点,咬破自织的“茧”,你就会发现跟别人交往并不是太困难。
2.经常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要与世隔绝。一个长年在山上工作的气象员说,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人家,可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他就用写信来满足自己的这一要求,他从未觉得自己孤独过。
当你感觉特别孤独的时候,翻一翻你的通讯录,也许你可以给某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写封信;或者给哪一个朋友打一个电话,约他去看一场电影;或者请几位朋友来吃一顿饭,你亲自下厨,炒上几个香喷喷的菜,这都别有一番情趣。
敏感孤独的性格与命运
一个性格很敏感的人,善于捕捉“商业战机”、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香港商人刘文汉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他善于捕捉“商业战机”、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的人。他的发家是靠他从听来的一句话中捕捉到了一条重要信息,而他事业达到顶峰又是他能“相时而动”的结果。
1958年,刘文汉在美国谈生意。一天他来到坐落在美国克利夫兰市中心的一家餐馆里吃饭。他边吃边想,在美国住的这几天,他有很多新鲜的感觉,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的无时无刻不在琢磨发财的机会,发财的欲望令人吃惊。正当他感慨万千的时候,两个美国人的谈话吸引了刘文汉的注意力。这两个来吃饭的美国人每人要了一杯烈性威士忌,边喝边聊,话题就是如何发财。有一个人说:如果开创一个新事业,比如说生产假发,那肯定能发大财。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假发是什么东西,生产假发的公司几乎还没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文汉凭着他敏锐的判断力,感到生产假发的确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
尽管当时刘文汉对假发一无所知,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在假发业上大干一场。不懂技术没关系,君子要“善假于物”,善于使用别人的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出力。回到香港后,刘文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找到了一位懂得假发技术的理发师。经过三顾茅庐般地相请,理发师终于没有对刘文汉的热情不屑一顾,他答应出任刘文汉的总设计师。刘文汉的假发公司成立了,由于这种产品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再加上产品品质的优良,并配有生动、新奇的广告,立即使他的假发一炮走红。刘文汉的假发制造业令他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他也被冠以“香港假发大王”的称号。
刘文汉的成功,使许多人纷纷投资生产假发,争夺这个巨大的财富市场,大有“诸侯并起”之势,这股热潮不亚于当年美国西部的“淘金热”。然而一棵大树上的果子数量终究是有限的,群雄并抢,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抢完。刘文汉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激流勇退,变卖家当从假发业中脱身出来,又把眼光投到其他行业上。
他又瞄准了一个能赚大钱的行业——葡萄酒制造业。由于他经营得法,葡萄酒销路很好,没有几年就使他的葡萄酒厂成为世界上华人所拥有的最大的葡萄酒厂。刘文汉的事业又理所当然地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