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我们必修的第一门人生课,尽管这是一门学校从没有开设过的课程,但是,做人的方式却直接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很多时候,它比其他课本知识显得更加重要。
1.走入社会,首先要学会不卑不亢地做人
不卑不亢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佳态度。
不卑,可以不惹人怜;不亢,可以不招人妒。不卑不亢是一种境界,一种心平气和的境界,一种高深莫测的境界,一种做人的最佳境界。
自卑是从小就有的,很难彻底克服。少年时代如果常常遭到大人的吆喝、斥责、谩骂,长大后难免唯唯诺诺,经常处于自卑当中。气质自卑的人,很难获得什么成功。
认识自卑是后天形成的。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是过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过分注重自我而造成的。其特点是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总想着不要让人看轻。
挫折自卑。这种心理往往经受了很大挫折,而且屡战屡败,最后形成了自卑心理。
有这种自卑心理的人,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受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不足,工作能力不强。挫折自卑者应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有意识进取和锻炼,渐渐恢复人生的平衡心态。
2.自卑者要广泛交际
人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给你带来多方面的收获和享受。
一个人不会跳舞,不会搓麻将,就很难同有此爱好的人建立起感情。如果请朋友到家里聚会,自己做一桌美味的饭菜,气氛会大不一样。因此,掌握生存的技能,会为你打开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的渠道,为你今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3.自卑者的心理调整
当你求某人办事儿时,你心里总有“我正在求你”的感觉就不太好。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自卑心理,使自己的感觉处在最佳状态中。
有时我们与一些在身份、才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比我们高出一筹的人交往,往往也会自卑,对对方产生一种畏惧感,甚至失去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人没有自信,那么他就很难得到成功。畏惧是自卑的根源,只要我们将心理上的胆怯收起来,给自己增添一些自信,结果将大不一样。
4.自卑者要不断完善自我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有一位大学生,多年来一直为自卑所困扰,上课怕发言,更怕老师点名,也怕别人注意。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后来他努力改变自己,主动锻炼自己,认识到了自卑的原因,改变了自卑心理,生活逐渐快乐起来。
自卑心理是拿别人的长处去比自己的短处而造成的。
克服自卑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分析自己的短处,弥补自己的缺点,把自己的短处变成长处,再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就会信心十足,这样便可以强化你的自信心。
人的价值只能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大限度成功,而不是追求到绝对的完美无缺。因此,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才能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游刃有余。
5.在家靠父母,走上
社会就得依靠朋友
随着现代人交往的日益增多,“朋友”这个词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像“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等这类关于朋友的俗语很多。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朋友的称谓,对此的解释是:“同师曰早朋,同志曰友”。同时派生出“朋比”(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和“朋党”(专指士大夫各树党羽,互相倾轧)这样的词语。由此看来,真正含义上的朋友的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今天我们常说的朋友概念恐怕就不完全是这层意思了。
我们可能同时拥有生活中的朋友、生意场上的朋友、工作上的朋友,如果在官场上还会有官场上的朋友等等。生意上的朋友更倾向于共同追求利益,官场上可能由于观点和主张的相同而互相结交。国际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随着利益的不同,维系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因素也就不复存在,自然也就成为不了朋友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把交朋友作为“手段”,为了达到获得某种利益的“目的”,那么成为“朋友”的条件就是有可能获得利益,维持朋友关系的时间应该是在“目的”尚未达到的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有利益的存在,就没有真正的朋友。
而真正的朋友的关系应该是决不掺杂利益的成分的,应是志趣相投的神交才对,“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交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也要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只有我们尊重别人的时候,我们才获得别人对我们的尊重。每个人都有不想让人了解的一面,即使朋友之间也是一样。纵然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如果心灵的禁地被对方侵犯了,相信任何人都难以忍受。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不想让人知的一面,所以不妨先试问自己的不欲之处。但愿我们都能经常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能不越线干扰朋友的世界。如此才能加深情谊。
2.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中国有句古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借自然界的现象(水如果太纯净,没有一点杂质的话,鱼就无法生存其中)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对别人要求太苛刻,也就找不到与之相处的人),是非常有哲理的。因为每一个人的学识、阅历等都不尽相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会相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别人,很容易把自己所领会不到的地方,通通当成缺点来看,本身也不客观。在要求别人完美时,应先要求自己完美。与其去寻找别人的缺点,不如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一味地注意别人的缺点,并且不断指责他人的人,只会逐渐地孤立自己。即使就算是对他人的劝言,也很容易被视为多管闲事。
3.交友宜择,交心宜慎
最好不要在工作的范围内交友,尤其是与上司或下属以及工作联系密切的同事,因地位的不同,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只要互相尊重,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就可以,否则只能自寻烦恼。
4.孤独不可怕,关键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正直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正直使执著变得美丽。你孤不孤独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做人必须有脊梁。人的脊梁是属于人的信誉的。
享受正直、诚实是对自己灵魂的一种净化,奉献正直,诚实则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升华。心怀正直、诚实,我们奉献美好;奉献美好,我们感动别人,感动别人,我们获得信誉。
尽管一个人优秀的品格的声誉增长很慢,但是,他的真实的品格是不能完全抹煞的。他们可能会被一些人曲解,被另一些人误解;在一段时间内,不幸和苦难可能会笼罩他们的生活,但是,通过耐心的等待和忍耐,他们最终会赢得他们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信任。
据说,对谢里登有这样一种评价,如果他有让人信赖的品格,或许他可以主宰世界。然而,正因为他缺少这种品格,他那让人钦羡的禀赋也就变得毫无用处。他在日常生活和政治方面影响甚微,这确实让他感到茫然和惊诧。甚至连特鲁利街的哑剧演员也感到自己的影响力要超过他。因此,有一天,当德尔比尼因为工资被拖欠向这位经理施压时,谢里登严厉地训斥了他,说德尔比尼忘记了他的身份。“不,谢里登先生,事实上,我并没有忘记,”德尔比尼反驳道,“我完全清楚你我之间的差别,论出身、门第和所受的教育,我不如你,但在实际生活中,在品格、行为方面,你却不如我。”
与谢里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同胞伯克,伯克是一个品格极为高尚的人。他跻身于议会议员时,年方35岁。但他却抓住时机,把自己的英名深深地刻在了英国政治史上。他天赋极高,而且有着非凡的品格力量。然而,他有一个缺点,而且是一个很严重的缺陷——他脾气暴躁。他的天才般的才华成了急躁性格的牺牲品。缺乏这种温和的脾气,使得最为难得的天赋的价值也相对减小。品格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在个人或多或少的调节和控制下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正义或邪恶的原则,日子是一天也无法过下去的。一个动作,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它也是训练出来的结果;这就如同一根头发,不管它多么细小,它都会留下投影。西摩本尼克女士的母亲所说的下面这句话,是极有见地的: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不要屈从于它;否则,尽管你可以藐视它,实际上你却处于它的统治之中。
每一次行动,每一种思想和每一种感情,都可以归因于你所受的教养,你的习惯和你的理解力,而且,它们必然会对你将来生活的所有行动产生影响。因此,个性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一方面,它可以改进变得更好;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堕落而变得更坏。对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正直是做人的第一要素。
5.责备别人是一个很坏的习惯,一定要改正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悲剧才未发生。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随意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情而轻易责备他人。
中国古人也懂得这个处世道理。申居郧说: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就是自己的一大过错。王永彬说: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做一定会把事情办砸。
检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责备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件工作任务没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去与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指责下属:“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却只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你今后就很可能在与他相处时,总感到疙疙瘩瘩……好指责就如同爱发誓,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却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选”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55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语)。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和张飞一样,林肯也遇到过一件让他恼火的事。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绝境,林肯下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象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中的烟。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诸葛亮的为人,值得我们学习。
在你又想责备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好习惯,学会宽容和尊重,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