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宁夏党史口述文库
48512300000054

第54章 誓让沙海变绿洲

白春兰汉族,1951年出生,宁夏盐池县人。中共党员。中共十八大代表。宁夏白春兰沙产业开发公司董事长,自治区妇联执委会委员,自治区人大代表。先后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扶贫贡献奖”“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叫白春兰,1951年出生,是一个没有文化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1969年,我18岁,嫁到了盐池县柳杨堡乡冒寨子村。人们常说的“沙子满地跑,沙丘比房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就是说过去盐池县恶劣的生存环境的。风沙、干旱经常使庄稼颗粒无收,吃饭都要靠国家救济,玉米、红薯是主食,很多人家缺衣少食,日子过得很清苦。

1980年,盐池县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村里人到8公里外的一棵树治沙。“一棵树”是个什么地方呢?之所以叫一棵树,是因为这里以前的确长了一棵树,1976年被迷信的人砍掉了,实际上是除了沙坨子还是沙坨子,但这里水层浅,挖沙2米就能掘出水。我和丈夫冒贤合计说:“与其在家里挨饿,还不如出去闯一闯。咱到一棵树去,那里或许有奔头!”于是,我俩赶着毛驴车,和另外10户人家一起来到了一棵树。我们是为了生存才来到这里的。但是,到了一棵树,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一群人的心凉了半截。

一棵树又叫沙边子村,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而得名。气象资料表明,这里每年的沙尘暴天气多达36至40天,风速超过每秒5米的起沙、扬沙大风达300多次。夏天最高气温可达50℃。有些同去的人一看那个条件就退缩了,我这个人生性比较坚强,没因环境恶劣而退却。当时,我就认准了一个理:既然这里曾经长过一棵树,就能长出千万棵树!

于是,每当天蒙蒙亮时,我和丈夫就从8公里外的冒寨子村赶来平沙整地,植树种草。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捧凉水。有时忽然刮起狂风,人都站不住,只能趴在地上。刚刚栽下的小树苗不是被连根拔起就是被沙子掩埋。等风小了,我们灰头土脸地爬起来,抖掉身上厚厚的泥沙,将树苗再一棵棵从深深的沙层下刨出来,重新栽上或者补种。中午,烈日似火,沙漠活脱脱像一个大蒸笼,热风夹杂着碎砾石扑面而来,打得人脸生疼。沙漠里没有草,也没有树,我俩实在忍受不住了,就把两把铁锹插在沙里,上面搭两件衣服遮凉。有时风大,我们只能在沙地上挖一个深沟,趴在潮湿的沙土上降降温。风沙弥漫,多少次我们甚至找不到回去的路,就把自己栽的树当向导,一棵一棵,在漫漫黄沙中艰难地摸索着、行进着。晚上,我们头顶着星星往家里走,没有一缕灯光,没有半声人语。有时候安静得可怕。让我安慰的是,回到家里,我懂事的孩子们已经做好了饭菜,我是吃在嘴里,乐在心里。

1982年夏,一场灾难降临了,我们俩千辛万苦平整出来的3亩水地小麦,已经丰收在望,谁承想一场沙尘暴过后,颗粒无收。面对着严酷的事实,一起来的10户人家相继回了村。我站在沙坡上,真是欲哭无泪。最后,我咬咬牙:“别人走,我不走!我要在这儿干20年,非让这沙坨子长出白面馒头,长出树林不可!”就这样,我和丈夫又开始了艰苦的治沙历程。

1983年,我和丈夫在一棵树搭起了一间小茅屋,就住在这里专心种树。在植树种草的同时,一层层掀掉那些不长庄稼的明沙,翻出新土,硬是在沙丘上整出一块土地。冒险在新开的土地上进行播种,种起了小麦。有时刮一场风,小麦苗子全部都被压倒了。为了抢收,我经常跑到地里往出端沙子。秋后,沉寂多年的沙漠终于第一次绽露出笑脸,赏赐给我们6麻袋小麦。这在从未种过小麦的沙窝里是头一次破天荒的事。初次品尝成功的高兴,让我和丈夫高兴得跳了起来,干劲也更足了。我和丈夫把麦子驮回冒寨子村,逢人便说:“我们能吃到白面了!”那种喜悦真的就像捡到了金子一样。在继续栽植乔木的同时,我们还选择了适应沙地生长、防沙固沙的沙柳、沙蒿等灌木进行种植,同时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后来,盐池县人民武装部协调盐池县科委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我们扎草方格治沙法,并为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应沙地生长的花棒、柠条等耐旱沙生植物种苗。慢慢地,我们种植的灌木成活率越来越高了,荒芜多年的一棵树开始呈现点点绿色。春去冬来,一片片流沙被我们制服,一道道绿色在荒漠中延伸。

想起那些年的那些苦,真的太苦了,太多的都记不清了,有两件事却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我有四个孩子,治沙初期,两个儿子刚上小学,最小的女儿才开始学步,因为没人照管,只好每天跟我们一起上工地。一天,我和丈夫正在沙漠里栽树,突然,一场龙卷风袭来,天地一片昏暗,狂风发出骇人的吼声。经常在沙漠里玩耍的小女儿找不见了。我们两个人发疯似的哭喊着,到处刨着沙子,足足找了两个多小时,才在一处沙坡下发现嘴、鼻、耳灌满了沙子的女儿,她已经昏迷过去了。连掐带喊很长时间,女儿才“哇”地哭出声来,我们三个人抱在一起大哭了起来……还有一件事,可以说带给我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劳累过度,常年饥一顿饱一顿的,与我朝夕相处的丈夫患上了肝硬化。1992年9月,丈夫病情加重,要到银川做手术,麦子铺在场上要打碾,小儿子考上南京一所大学要起程无人送,我的心都要碎了。儿子抱着我哽咽着说:“你和爸多保重,别挂记我!”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我站在一棵树泪流满面。这以后,我每天既要侍奉卧床的丈夫,又要种田、植树、喂猪、养羊、饲鱼。1997年深秋,已是肝癌晚期的丈夫眼见着日渐消瘦的我,含着泪说:“守住摊子就行了,别太苦了。”我安慰丈夫:“你放心养病,咱家的果树已经挂果了,好日子就在眼前。”这年冬天,年仅47岁的丈夫永远地离我而去……刚离开丈夫的那段日子是很难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全都压在我一个人肩上,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我没有因此而垮下,更没有停止治沙的脚步。我一直认为我的爱人是为了治沙而累死的,老天爷不让我和他一起走就是为了让我继承他生前的遗志,把这里变成沙漠绿洲吧。我没有太多的文化,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信念,反正我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我曾和丈夫冒贤一起栽的树、一起种的苗已经长大成材,我经常会看着自家门前的那棵最高最大的钻天白杨发呆,因为这棵树见证了我们的爱情,见证了我们的辛酸,更见证了我们的决心。

昔日满目荒凉的毛乌素沙漠戈壁滩上已经涌现大片绿洲,并成为当地进行生态教育的基地。每到植树季节,都有人志愿到这里植树、治沙。现在,我家已累计植树6万多棵,封沙育草900亩,治理沙漠2200亩。依托植被、土地、草场和水源,我家相继发展了果园、养猪、养羊、养鱼等多种产业。2006年,全家人均收入达6万多元。

当初来种树时,只是想找条活路,但后来治理沙漠,慢慢地和荒山沙漠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了。这么多年来党和政府对我所做的一切给予了肯定,我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扶贫贡献奖”“全国道德模范奖”“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联合国粮农组织”“人类改造自然典范”等荣誉称号和奖励,并荣获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2001年8月,延安精神研究会还邀请我入会,成为一名会员。我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我知道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2000年5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来宁视察时专程来到沙边子村看望了我,他亲切地对我说:“你辛苦了。我们四年前在北京见过面,全国妇联的同志介绍过你,我也知道你的事迹。你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又是治理沙漠的英雄。希望你今后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走联合治沙的路子,使更多的沙漠变绿洲。”我激动得不知道咋说了,党中央领导的肯定让我更加坚定了治沙的信念。

2000年8月,白春兰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我联合村民在5年内对4万亩沙漠进行丛林水牧综合开发。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相继有88户农民搬迁到这里安家落户,造绿固沙,开发沙产业。截至目前,全村累计治理沙漠7万多亩,人均纯收入达3000余元。后来,政府还专门为我们修了一条油路。

2002年,我在沙业园里打了两眼深机井,架设6500米农电线路,建成9座出栏肉猪500头、育肥羊2500只的大型温室养殖场。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入了党。入党后,我对自己说共产党员要遵守党纪,要讲党性,要和普通人不一样,平时不管干啥都要有积极性。

2005年,又开挖鱼塘15亩,投放鱼苗数万尾,成为盐池县第一家沙漠养鱼户。同年,在盐池县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我又着手开发旅游产业,“白春兰绿色家园”乔木阡陌纵横,灌木成丛连片,各种灌木花草竞相怒放,争妍斗奇,成为花的海洋,成为全县的沙漠旅游景点。

2008年,白春兰女子民兵治沙排的民兵们组建成立了盐池县“绿色食品基地”。

说起治沙,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困难外,我的梦想也曾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明令禁止砍伐生态林。我着急了,也傻眼了,治沙在农行贷下的60万块钱眼见就要到期了,可现在沙治住了,树长起来了却不让卖,我怎么还银行的贷款啊?那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了。也是在2002年,国家同时正式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对新造林每年每亩补贴50元。按照这个标准,我每年就可以拿到10万元的补贴,用来解燃眉之急。但由于我的林子是在政策出台之前造的,没办法享受此项政策。我真的又一次被逼到了绝路上。但那个时候的我已经能冷静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了,我对党、对政府充满了信心,我坚信:只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天下,就不会让我再回到过去那种生活!虽然植树治沙很艰难,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要治理好那一片荒漠,还要带领村子里的乡亲一起走上致富之路。就这样,我把那些政策带来的不快抛在了脑后,不断说服和帮助当地群众一起投身治沙。

28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全家已经累计种树6万多棵,封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2200亩,种植乔木5万株,种植灌木1200亩,封山育林1000多亩,围栏草原100多亩,发展枣树套种药材60亩,建立起110亩的育苗基地,拉沙平整水浇地80亩。让人高兴的是,我还在荒漠开发水浇地40亩,利用三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在沙漠中创出了“吨粮田”的奇迹。

要说好,现在和刚开始比起来,已经很好了。但是治沙、种树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才能终成气候。我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可是我信念不改,只要我活着,我就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口述:白春兰

采访:饶彦久惠卫明刘志整理: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