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
48516800000041

第41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和启示(3)

同样是农产品,为什么有的产品一体化程度高,有的产品一体化程度低?原因在于农产品的生物特性。首先是生鲜产品,易腐易烂,保鲜期短,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次是活销产品,受生物成长规律的制约,有特定的适宜产出时间,而这一时间与市场需求时间并不总是一致。当市场供不应求时,适时产出,就会卖得快,卖个好价钱;而当市场供过于求时,产品就会出现卖难,价格下跌;如果为适应市场晚产出、超期饲养又会造成亏损运行。因此,对于鲜活产品,促进产加销紧密结合,避免多环节周转,缩短流通时间,加快信息反馈,及早应变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鲜活农产品的一体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农产品的原因所在。

同一种农产品系列,为什么有的品种一体化程度高,有的品种一体化程度低?原因在于这种农产品的内在特质不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是从工业生产引来的新概念。虽然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可能永远赶不上工业品,但为了适应农产品加工和消费的特定需求,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加快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进程。科技的突出贡献在于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特定内在品质的优良作物品种,即在特定的蛋白质和油料成分含量等方面不同于一般谷物,且生产过程也与众不同。比如含油料成分多的油菜子、加工用的低农药大豆、在加工阶段可以减少砂糖使用量的小麦、还有保存时间长的土豆等。由于这些产品有特定用途,生产成本一般比较高,在生产之前决定加工方式和发货对象,实施一体化经营比一般谷物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基础,而“非市场安排”则是必不可少的制度条件

农业一体化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并不是说计划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没用了,农业一体化内部的“非市场安排”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制度条件。

早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完全私有、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基础上的。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和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客观存在,农业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产业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农产品价格不稳、经济危机困扰着所有企业。面对这些问题,自由经济学一筹莫展。这时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的理论,主张国家干预农业,承认非市场安排。事实也是这样,农业一体化最初都是在抗御中间资本剥削的旗帜下组织发展起来的。在一体化内部也正是通过一定程度的非市场安排,协调三大产业间的关系,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而塑造一体化长久发展的合理模式。

(五)市场需求是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农业一体化基本上是在农产品供应丰富以后的经济现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即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没有充分的市场需求,一体化经营就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利益在产业间的合理分配,农业一体化这列火车就会因为缺乏动力而跑不起来。市场需求取决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迅速发展能为农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速冻食品成为新明星;进入90年代,方便、营养、美味的新型食品迅速流行,保健食品、绿色食品逐步兴起。消费结构的趋新和消费市场的变化,对农产品深精加工、系列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从而为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业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农业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一体化进程受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它的演进规律:即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路线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专业化包括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企业专业化和环节专业化。地区专业化是指在一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或几种农产品。也就是要依据经济效益原则,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农业部门专业化,指在某一地区或企业内以专门生产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作为主导部门,重点发展。主导部门代表一个地区或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产品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是在部门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专业化的高级阶段。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相辅相成。专业化把多种经营条件下各个生产单位分散的小批量生产转换成专门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这就有利于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先进工艺及科学的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降低成本,发挥农业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伴随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生产,客观上要求发展工业、商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业,并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或农业一体化。因为专业化大大密切了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联系,如果不同它的前后作业保持衔接,它的生产、经营就会中断。此外,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要以大规模的市场容量为前提。而市场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很低的,只有通过延长产业链,不断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才能扩大市场需求,增大市场容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规模化的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多种经营到混合的部分专业化,再到单一的生产高度专业化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农业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式的出现。这是符合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变化的。

1.农业一体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地域上一般遵从由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到次发达国家(地区)到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递进次序。

2.在同等条件下,受农产品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农业一体化在行业上一般遵从由畜牧水产业(特别是乳业)到果菜业,再到大田作物的递进次序。

3.受农产品内在品质的影响,对于同一种农产品,农业一体化一般遵从由特质品种向一般品种的递进次序。

4.农业一体化的演进方向是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不断向前推进。这是由生产力由低到高、社会分工由粗到细的发展走向所决定的。

5.农业一体化的系统功能大于每一部分单独功能的简单相加,形象地讲就是“1+1+1>3”。农业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不是几个单元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协作系统,各联合单位之间过去的自由买卖、相互割裂关系日益被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所代替。这种体制通过内部统筹安排,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能够扩大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范围,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产生整合和协同效应。

三、国外推行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确立“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投入和积累机制。

2.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生产、经营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基础上,实行地区、农场、部门和生产工艺的专业化。通过向关联产业延伸,同关联产业协作、联合,实现经营一体化。按专业化、一体化要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