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塞上渔歌:宁夏渔业发展回眸
48529700000038

第38章 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技术(4)

4.水质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河蟹个体渐大,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摄食量和排泄量、耗氧量增大,水质容易恶化,不仅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而且危及生命,导致河蟹大量死亡。特别是在盛夏和性成熟前的两个摄食高峰期,加强水质管理更为重要。水质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养蟹的产量和效益。2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 值7.5~8.5)氨氮低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水质易肥,除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水深一般在1~1.2米,高温季节应保持1.3~1.4米的高水位。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注意温差不宜超过4℃,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水量的1/2。下列情况要及时冲水和换水: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当即冲水;连续阴雨、闷热,水中溶氧少时,要勤冲水换水;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兑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15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

5.蜕壳期管理

河蟹只有蜕壳才能生长,也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才能正常顺利蜕壳。每一次蜕壳,对河蟹来说都是一次生存难点,特别是蜕壳后的1小时其身体柔软无力,俗称软壳蟹,是生命过程中最脆弱的1小时。在这段时间中,河蟹完全丧失御敌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人工饲养时,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保护软壳蟹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

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这些方法: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体色深,步足硬,而蜕壳后体色变淡,步足软;看规格大小(以放养同批同规格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之前增长20%,而体重增长近一倍。在检查生长时,捕出群体中若发现规格大、体色淡的河蟹,表明已开始蜕壳;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若有则表明已开始蜕壳;检查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增,若无蟹病等原因,表明即将蜕壳。

为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加强对软壳蟹的保护,在河蟹蜕壳期间应注意:每次蜕壳来临前,除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还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数量,保持饵料优质和充足,避免残食软壳蟹;发现个别河蟹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水;蜕壳期间,保持池水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

二、湖泊养蟹

湖泊是河蟹生长育肥的天然场所,湖泊养蟹较其他的养蟹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饵料来源较广,水域生态环境较佳,养殖效益较好,商品规格和质量上乘。一般来说,养蟹湖泊应具备的条件是:水质清新,水位较为稳定,溶氧充足,没有污染,水生生物丰富,便于人工管理的浅水草型湖泊。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有利于河蟹摄食育肥和蜕壳生长,水草以沉水植物较多为佳,底栖动物数量的多寡也影响河蟹生长育肥。

目前,湖泊养蟹放养时间以春季投放1龄蟹种为主,但7~10月份投放小规格蟹种甚至仔蟹的单位也较多。

对于放养规格,视水草和底栖动物等情况而定,若湖泊水草数量多,可放养规格为200~300只/公斤的蟹种;若湖泊水草和底栖动物数量较少,放养规格应控制在100~250只/公斤为好。

放养密度一直是科技人员重视的问题,近几年在不投饵的小型湖泊投放80~250只/公斤的蟹种时,密度控制在每亩20~50只,这样对水草的破坏性较小,对第二年或连续几年养蟹影响也较小。水草是草型湖泊水生生物的主要组成者,在养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河蟹的觅食、栖息、隐蔽、蜕壳、生长,一些小型水生饵料动物也依赖水草而生存。因此,对养蟹湖泊的水草保护极为重要,严格控制食草量大的草食性鱼类,实际上也起到了保护水草的作用。保护水草植被是发展湖泊养蟹的前提,也有利于维护水生生态平衡。小型湖泊养蟹中保护水草植被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间歇式养殖,即当养蟹经过一年或两三年后,根据水草植被的恢复情况,停止一年或两年养蟹以利于植被恢复。

天然饵料不够用,需补充投喂人工商品饲料或配合饲料。河蟹有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最佳投喂时间在每天下午4~5时。可投在湖滩浅水处或在蟹道沟边,也可在湖(小型湖泊)内设若干个食台,将饲料投入其中,便于检查摄食、生长情况,日投喂量根据放养密度、天气、水温变化及小蟹的摄食、生长情况而变。

湖泊面积较大,防止河蟹从进出水口逃逸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刚进湖的蟹种,在尚未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易从进出水口逃逸;夏季雨量过大时易逃逸,性成熟后若没及时捕捞要逃逸。防逃的关键是在进出水中修好防逃设施,并且加强水质管理。

三、湖泊围栏养蟹

围栏养蟹是利用湖泊湿地大水体优越的生态条件,丰富的饵料资源与小水体集约化养殖方式相结合的一项养蟹新技术,围栏材料可分为网箱、竹箔和网箱与竹箔相结合等形式;以集约化程度讲,可分为粗养、半精养与精养等形式;由于生产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回捕率可达40%~50%,每公斤产成蟹15~30公斤,高产达65公斤以上,效益显著,目前已成为湖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1.围栏区的选择

水域开阔,水质良好,水流缓慢通畅;水深适宜,常年水深1~1.5米,水位落差小;湖底平坦,底质较少淤泥,淤泥有机质少;水草茂密,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敌害生物少。

2.网围建造

用网目为1~1.2厘米的聚乙烯网片作围网,用毛竹作桩,围绕圈定的养殖区打桩、挂网,每1~1.5米一个桩。网的底部用石笼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紧贴,并深入底泥内,网的上部高出水面1~1.5米,顶部再装0.5~0.7米向内倾斜的倒网,以防蟹从网上爬出。一般网围面积为30~80亩,通常在养殖区外再建一道网围区,以确保安全。

3.蟹种放养

春初水温在10℃左右放养,规格在80~200只/公斤的越冬蟹种,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2.5只蟹种,一般采用鱼蟹混养。鱼种放养上注意少放或不放食性、饵料与河蟹矛盾者。

4.饲养管理

每天坚持投喂,白天喂鱼,夜间喂蟹,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在5月份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6~8月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9月前后为促肥阶段,要加大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日常管理中坚持早晚巡网,检查网围是否破损,有损坏要及时维修,定期检查河蟹的摄食、蜕壳、生长情况,及时清除腐料变质的残屑和网片中的污物,随时清除网围上的水草等污物,保持网片内外水流畅通。

5.适时捕捞

网围养蟹,由于环境条件好,生长比池塘快,其生殖洄游一般开始较早,通常在9月中下旬开始捕捞。捕捞工具主要有蟹簖,人工蟹穴等,捕出后的蟹应放入暂养池中暂养1~2个月,再行销售。要防止逃逸,9月份生殖洄游开始,就会翻堤越闸而逃。在此介绍设“焦土带”防逃法。方法是在河蟹生殖蜕壳时,将围堤内侧的周围野草割去,晒干后用火烧掉,形成一条宽1~2米的焦土带,利用河蟹怕烟熏焦味的特点防止其逃逸。这种方法的有效期仅半个月左右,所以在河蟹长成绿蟹开始捕捞时,设“焦土带”的防逃措施需进行2次。

四、稻田养蟹

利用稻田养商品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稻蟹共生,互惠互利,不仅能增加水稻的产量,一般每亩还可产商品蟹20~30公斤,高产的可产商品蟹达50~100公斤,具有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田块选择与整理

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土质肥沃的田块,常年不脱水的稻田也可。加高加固养蟹稻田的周围田埂,埂高66厘米,壅土夯实,防止漏水逃蟹;在田块四周开挖环沟,环沟离埂2~3米,沟宽3米,深1.5米,坡比l∶2。面积较大的田块中间要挖蟹沟,沟深为50厘米,总体可开成“日”“田”“口”等形状。开挖环沟和蟹沟要因地制宜,尽量利用现有的自然沟,其面积以占总面积的10%~20%为宜。

2.防逃设备

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用钙塑板、玻璃钢板、石棉瓦、油毛毡、网片、双层塑料薄膜等材料,要求防逃设施表面光滑、坚固耐用、防逃性能好。防逃墙高出田埂50厘米以上,四周成椭圆形,板和板接头处要紧密,支撑物要牢固。

3.放养及管理

放苗前对蟹沟放暂养鱼试水,检验蟹沟水药性是否已消失。稻田培育幼蟹,通常在5~6月份放蟹苗入复堆沟内。一般以放养每公斤为50~159只的蟹种为宜。放养密度根据稻田情况灵活掌握。同一块田应放养同一规格的品种。不同规格蟹种混养时,饲料投喂要充足。对水质调节比较困难的田块,也可搭养少量鲢鱼、鳙鱼,一般以每亩复堆沟放养1公斤左右鲢鱼、鳙鱼鱼种。稻田培育幼蟹以每放250克左右大眼幼体为宜。稻田养蟹的饲养管理可参照池塘养蟹管理方法。养蟹的稻田一般养蟹期只施l~2次追肥,每次每亩用尿素2.5公斤左右,注意不要施碳铵和农药,但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用药时改药液喷洒为喷雾,改高浓度喷雾为低浓度喷雾,以减少对河蟹的危害。养蟹稻田收稻时要事先将蟹赶到复堆沟及蟹沟中,防止收割水稻时损伤河蟹。河蟹收获的时间根据各地气温因地制宜,收蟹的方法一般采用放水捕捞,即在排水时用捕蟹网收蟹,也可在晚间徒手捕捉。

五、病害的防治

一是防止敌害,主要是鼠害、蛙害、鸟害和水蜈蚣害。防治方法是用磷化锌等鼠药制成饵放置在蟹塘防逃墙外诱灭老鼠;也可在蟹池旁安放鼠笼、鼠夹、电猫等灭鼠工具。在放养蟹苗及幼蟹前,彻底清除池中的蛙卵和蝌蚪,并在养殖池四周设置防蛙网或墙,防止青蛙入池,并要及时捕杀入池青蛙。有些水鸟能啄食河蟹,可用草人等驱赶。水蜈蚣对蟹苗和每一期幼蟹危害很大。防治方法是养蟹前彻底清塘,过滤进水。如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可用灯光诱捕或用捞网捕杀。

二是疾病防治。主要有蟹奴和纤毛虫病。蟹奴是一种甲壳动物,其幼体能寄生于幼蟹发育成长,病蟹不但生长缓慢,而且使商品蟹肉味恶臭,不可食用。防治方法是严格清塘,杀灭塘内蟹奴,检查蟹体,发现河蟹被蟹奴寄生,立即将病蟹取出用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全池。以上防治方法效果均不理想,关键是要在采购蟹种时以及对下池养殖蟹种进行检疫,以免将病蟹带进。纤毛虫病,表现为病蟹体壳长满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行动不便,发病数天后大量死亡。病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换水不够,残饵未清除,导致水质恶化,池水中有害藻类和纤毛虫大量繁殖附着蟹体而引发疾病。防治方法是清洁水体环境,排除旧水,加注新水,每次更换池水1/3水量,每次每亩泼洒生石灰15公斤,连续施用3次,使池水透明度达到40厘米以上;也可用1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