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42

第42章 文化拾遗(1)

马可·波罗中国行之谜

马可·波罗是与元代同时期的人,每个中国人对他都十分熟悉,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脍炙人口,可是有人却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

1982年4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登载了一篇《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的文章,作者克雷格·格鲁纳斯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表示怀疑,认为这位旅行家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只是他和曾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人的交谈中,道听途说得来的,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证明。文章的作者还列出了自己的一些根据。一是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不到关于马可·波罗的材料;二是游记中对中国事物的记载不详细不准确;三是对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书中从未提到,特别是中国的印刷术,也未列入书内;四是把中国的许多地名用波斯叫法称呼。

其实,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从《马可·波罗游记》一问世就开始了。1829年,德国学者徐尔曼不仅否定书的真实性,也否定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1965年,德国史学家福赫伯宣称,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对此中外学者多数持肯定态度,尽管他们也承认书中有不实之词,但对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一事,坚信不疑。马可·波罗从1275年旅居中国,长达17年之久,足迹遍及我国北方、南方和西南西藏等地,并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访问过。马可·波罗回国后,经他口述、由比萨作家鲁思梯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西方第一部详细介绍中国情况的著作,被称作风行于世的世界奇书。从书中记载的元大都的情况,和历史上的元大都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相吻合,因此这也可以作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的佐证。

我国学者杨志玫根据《永乐大典》一个奏折中所述史实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符合,确认马可·波罗一行1291年离开中国,这一发现得到了中外学者的推崇和高度评价,被誉为判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极可靠的证据”。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的人占多数,但也有人表示怀疑,结论只有等待更多、更有力的史料的发现做出。

世界最大地球仪的不解之谜

现存于圣彼得堡罗蒙诺索夫博物馆塔楼里的戈托普大地球仪,一直被世人誉为珍奇的艺术品。当年它被陈列在夏宫御花园里,成为彼得大帝引以自豪的三件瑰宝之一。

它集地球仪与天象馆于一体(球的外表为地球仪,球的内里则为一小型天象馆),既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仪(直径301米,表面积达30多平方米),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馆之一(建于1664年)。其设计之精巧、历史之曲折离奇,也为世间所罕见。

在修复工作完成之后将给地球仪加上一个密封的玻璃外罩,以利于保护。到那时,人们只能凭借虚拟现实技术进入球体里面参观了。

托普地球仪在其存在的三个半世纪里谱写了一部真正的传奇史。这个地球仪是17世纪中叶在德意志北部荷尔施泰因公国戈托普城堡制造的。后来它引起了彼得大帝的注意,两度被运到圣彼得堡。

第一次是1713年,荷尔施泰因家族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彼得大帝(也有另一种说法,即它是作为战利品被俄罗斯夺得的。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的结论)。第二次是在1947年,它又被从德国运回了俄罗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亲自下令建立的专事掠夺世界艺术珍品的所谓艺术保护小分队,把戈托普地球仪从俄罗斯强行掠回德国。

在圣彼得堡,戈托普地球仪也曾不止一次地被从一座大楼转移到另一座大楼,更换陈列的地方。而在1747年,即建造后将近100年时,它甚至因遭祝融之灾而毁于一旦,尔后经过将近3年的努力才把它重新恢复起来。戈托普大地球仪集地球仪与天象馆于一体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或者说这个大地球仪究竟是由谁发明的?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有资料称,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三世曾下令按他本人的构想制造地球仪,而且似乎还画出了草图。但历史学家们倾向于认为,那只是单纯地制造大型地球仪而已。关键是至今仍不清楚:究竟是谁建议在地球仪里面设小型天象馆并提供使地球仪转动起来的设计的?这位聪明的设计家师法古人,从古已有之的水轮磨坊得到启发,为地球仪安了一个水力发动装置,使球体能绕着轴心转动,每转一圈恰好24小时。

此外,设计者还要解决地球仪里的天象馆容纳12个人活动的载荷问题。参观者可以坐在那里,用手转动天球仪,观察人工天球的运动。

地球仪内天象馆的穹顶上布置的天象图,一如地面上的观察仰望天空时之所见。不言而喻,这样一来,地球成了宇宙的中心,而太阳、其他行星以及整个天穹似乎都在围绕地球转动,这就与自托勒密(90~168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时代以来一直在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相一致。但在制造戈托普地球仪时,哥白尼的日心说已经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为了表现天象馆的天穹旋转时太阳的运动,匠师们在球体内特制的托臂上安上一个用精制的玻璃圆球做成的“太阳”,它可以借助于一个特殊的机械装置沿黄道作周年运动。

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今天我们所称的技术文件一类的东西——草图或图纸、工艺技术说明等。或许这些东西压根儿就不曾有过,整个制作过程只是一种即兴式的工作,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地球仪的金属骨架呈网格状,网格内镶入木框,然后整个骨架用铜板覆盖加固,最后再贴上厚实的亚麻布(外两层,内一层)。地球仪的转动轴是一根4米长的实心锻铁圆柱。在这根轴上旋转的不仅有地球仪本身及其内里天象馆的设施,还有球体外的一条子午线(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片),总重量达3.5吨!

为了证明地球仪现在仍能运转,带我们参观的博物馆馆长恩格尔·卡尔佩耶夫还通过小门进入球内,按几下操纵杆后,球体便转动了好几度。

另外几个谜团是有关地图标示方面的。

首先,在地球仪上绘制的俄罗斯地图上,出现了一个用深色线条画出的从西边的雷韦尔(今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旧称)和里加到东边的泰梅尔半岛(亚洲最北端的半岛)及南边的波洛茨克和雅罗斯拉夫尔的一个区域,而莫斯科位于这一区域之外。也就是说,俄罗斯这个国家好像被划分成了两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究竟是什么动机驱使地图绘制者这样做的。其次,当时一些赫赫有名的国家如瑞士联邦,在地球仪上竟然没有绘出,而德意志和意大利则居然被标示为两个统一的国家了(其实,当时在名义上它们仍属于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在地球仪上没有任何假设性的陆地和岛屿,而且也很少标注城市名。如在偌大一个法国只标了巴黎、里昂和马赛,而在德意志则更少,只有柏林和慕尼黑。其他大区的情况也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地图制作者认为:参观者一般离地球仪较远,不可能看清上面所有的地名,重要的只是让他们欣赏地球仪;况且,恐怕也不会有人真想利用这个地球仪来研究地理学。

再次,就是字体的问题了。地图上所有的标注均用正体字母书写,线条也勾画得很粗、很清晰。不过,西伯利亚东部少数民族尤卡吉尔人、雅库特人、奥斯佳克人和乌德盖人等居住的地方,则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字体书写:字母的笔画比较细嫩,还带一定的倾斜度。这两种字体的不同极为明显,一映入眼帘,就予人以深刻印象。此处为何要使用如此迥异的字体,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仔细察看地球仪上的地图并读读几个世纪以前的地理名称,对观者来说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例如,西班牙今日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那时统称为巴巴里,智利那时称,巴拉圭。

虽然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仪有不少假说,但都没能尽的起科学的论证。看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开这些谜团。

神秘女神像之谜

在墨西哥瓜德罗普大教堂的祭坛上,有一座真人大小的女神雕像,据传,这是一幅16世纪30年代初印第安人的作品,已有300年的历史。

由于教堂中有了这座珍贵的圣女像,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总是在圣女像面前久久凝望,看着来自古代的圣女那安详纯洁的面容,不由地为印第安人精巧的雕刻技术叹服。

1929年的一天,大教堂里一位叫作阿方索的摄影师,又奉命为大教堂拍一些照片,这些照片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各样来此参观的人的手,分散到世界各地。瓜德罗普大教堂的名声越传越远,阿方索摄影师为自己的摄影技术感到得意。

今天,阿方索打开摄影机的镜头,在祭坛上寻找理想的拍摄角度,圣女像当然是这些照片的中心,阿方索一次一次地调准镜头,希望把这座美丽的圣女像拍得更迷人。

正当阿方索要按下快门的时候,他偶然在镜头中看到圣女像的眼中有什么东西闪了一闪。“什么,圣女的眼中藏着什么呢?”阿方索好奇的停止了拍摄,把眼睛凑在镜头中,仔细地观看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阿方索竟然在圣女像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模糊而奇怪的人影?他显然是被印第安人巧妙的刻进去的,一直隐藏在那里300余年!

阿方索顾不上在拍照,急忙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了主教。主教也匆匆赶来,通过放大镜观望,果然捕捉到了这个不太清晰的人影。

事情神秘也很重大,神秘纯洁的圣女像中竟出现了人影,主教决定不能把这件事传扬出去,免得破坏了纯洁圣女的名声,阿方索接受了这个建议,将这件事压在心底。

这样,时间到了1951年,圣女像仍然安然无恙的立在瓜德罗普大教堂的祭坛上,温和平静的注视着前来瞻仰她的人们。不通过放大镜,再加上精心的观察,游客们很难发现圣女如同秋水的眼睛里的秘密。

但是,终于有一位细心人再次看出了其中的奥秘,这是一名叫克罗斯的画家,由于他经常来教堂临摹这座美丽的圣女像,对她的观察一次比一次细腻。当他把照相机的长镜头对准圣女的仅有八毫米大的眼睛时,画家克罗斯吃惊的叫了起来,这次他清楚地看到:圣女像,像中有像,一个小人影出现在圣女的右眼中!

克罗斯不是神职人员,他没有遵守教堂规定的义务,他立即把自己的发现带到世界各地!一时间,圣女像成了科学家们谈论研究的对象。通过20多位著名的专家们在放大40倍的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证实了圣女像的右眼中确实存在人影,并且已经可以便认出这是一个手捋胡子,头发已经斑白的印第安人半身像,人们甚至还看出她的神态似乎若有所思。要知道这是刻在仅有8毫米大的圣女像眼中的人影啊,不但头发,胡须俱全,还可以看出人像的表情,科学家怎能不拍案称奇!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圣女像的研究兴趣一直没有衰退,到了1979年2月,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约瑟,首次利用他的电脑装置,把普通大小的圣女像放大了2700倍,任何微小的秘密都被暴露出来了,8毫米的圣女像双眼变得足有2米多大!

于是,更惊人的发现出现了,在圣女像的眼睛中,不是1个人影,而是12个!不但右眼有,左眼也有。这些小小的人影都是印第安人,他们有的正在做祈祷,有的正带着孩子玩耍,还有的手拿帽子,身穿披风,一幅十足的印第安人生活图画。

圣女的眼中为什么会有人影?这些人影代表着什么意义?他们又是怎样被刻进如此小的空间里的呢?这个问题谁也答不上来。

要想解决这些历史难题还需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蒙娜丽莎》之谜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

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