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48536300000011

第11章 问题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综述(2)

二、近现代问题新闻信息传播概览

问题新闻信息的传播受其本身特性和受众心理的影响,自古以来,都十分为社会所关注。特别是其中的负面新闻信息,"刺激了新闻传播者在表达上愈加注重技巧,显得比其他内容的报道胜出一筹。尤其是近代新闻事业诞生,新闻传播空前活跃,业务不断发展,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我国新闻业务的不少改进,常常由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而开风气之先。"

问题新闻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兴起的人民大革命激化了社会矛盾。许多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人思考,多少现实斗争在考验着人们,催人抉择。人们在思考、在探索、在选择,而思考、探索、选择都要以了解情况,熟悉社会的新变动、新发展为前提。因此,人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既为新闻活动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报道题材和内容,又向新闻报道活动提出了十分繁重复杂的报道任务。当时有许多革命的、进步的文人进入新闻界当记者,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他们就用新闻性、探索性和文学性兼容的手法,记叙这个"北京公民的大活动"的情景,最后又报道唐山、北京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等社会问题。青年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担任湖南《大公报》馆外撰述员时,就长沙一新娘反对包办婚姻,在花轿中自刎身亡事件,参与并引导讨论。该报在16天里,共发4条消息、16篇讨论。其中毛泽东发表的9篇文章,起到了启发引导讨论、将讨论引向深入的作用。报道和评论的矛头直指导致赵女士自杀的社会原因,即腐败的婚姻制度和黑暗的社会制度。这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一批革命知识青年和文学爱好者到欧洲勤工俭学,他们在国外也采写了许多问题报道。比如周恩来就带着探求革命和追求真理的目的,奔波于巴黎、伦敦、柏林之间,进行社会考察的研究,写出了《英国皇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留法勤工俭学生活之大波澜》、《留法华人反对借款之活动》、《西俄大旱之惨状》等具有相当深度、颇有影响的问题新闻报道。当时,周恩来积极提倡对新闻事件要有"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去路"的报道。这实际上是中共领导人早期对问题新闻传播的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只是当时尚无"问题新闻"这一提法而已。

1.近现代问题新闻信息的传播发展历程

主近现代问题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率先利用电讯传播问题新闻信息。19世纪70年代《近事新录》、《中外新闻七日报》等通过电讯报道了英国女王遇袭击、法国巴黎街头流血冲突等负面问题新闻。但这些电讯稿是从外交官手中或商行那里得来的,并非西方媒体(通讯社)直接供给报纸,更不是"本报记者"采访所得。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了该报记者从天津电报局拍发的电报,报道披露一位官员渎职并受到查处。这是我国报纸刊载的第一条中国新闻电讯稿,由此开了问题新闻信息传播的先例,以后各种报道开始陆续使用电讯稿。

(2)用图像报道问题新闻。我国近代报刊早期刊登的新闻照片,基本上以问题新闻信息为主。据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记载:国人办的刊物最早登照片的是1904年的《日俄纪事》和《东方杂志》,而《日俄纪事》每期都有日、俄在东北争夺交战的照片。1906年2月22日,江西南昌县知县江召棠惨遭法国传教士王安杀害,群情激愤,但法方为欺骗舆论、掩盖罪恶,捏造江为"自刎身亡"。北京《京话日报》于3月29日在第一版刊出江的遗体颈部以上遇害部位血肉模糊的特写照片,指出:"请大众看看,有这样自刎的没有?"这是国内报纸较早用新闻照片来进行舆论斗争,以无可辩驳的现场摄影记录,戳穿了法帝国主义的加害和造谣。以后在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遇害时,报纸也都登出他们的照片,使牺牲的革命党人的形象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脑海里。1907年4月间,《申报》为配合立宪运动的报道,最先刊出一幅新闻漫画,标题为《立宪镜之一》。上面画着一张桌子,桌边坐着美女、青年、老人三个人,还有一只正在写着"立宪"二字的戴假面具的狐狸。这是讽刺清政府声言要立宪,实则虚情假意。后又连续刊出《立宪镜之二》,标题为"自治萌芽",画着两只羊和一头牛在吃嫩草。这是影射清朝正在镇压刚刚掀起的立宪运动。

(3)真正按照新闻传播自身规律传播问题新闻。问题新闻通常具有较强的新闻生命力,所以在社会上会形成舆论热点。作为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媒体,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才能成为受众所需要的东西。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近代新闻传播在问题新闻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多层次、多方位、主体化地进行传播。如《申报》关于"杨月楼冤案"的报道,有公堂审讯记录,有记者的实地采访,有读者的来信,还有对在华的西方人士对此案的"中西问答",甚至转载《英京新报论杨月楼事》,转述伦敦报纸对这桩案件的批评,等等,使读者对这宗冤案的里里外外、社会反应乃至国际反应都了解得较为详尽。二是较早运用连续报道的方式传播问题新闻,开创连续报道的形式。有代表性的是杨月楼案件和杨乃武案件的报道。两案都发生在1873年,前者历时一年半多,后者则长达4年之久,一些报纸,特别是《申报》对其报道有始有终,连续对两案的全过程作多方报道。尤其是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案情复杂,开初被错判成冤案,《申报》也按官方的判决报道。后来从读者来信中了解真相后,迅速采取措施深入采访,作如实报道。而当时"余杭县令以为案无可疑……官场诸人皆以为铁案如山,无可平反",浙江省官府也对《申报》大加指责,斥其"向来喜列谣言",意欲禁止。但该报顶住压力,继续派记者去余杭和杭州调查,在该案件交刑部审理后,又派人到北京现场采访,不断将案件的真相向社会披露。一直到1877年4月11日刊出《清廷对杨乃武与小白菜葛毕氏冤案平反昭雪》的报道,方告结束。整个报道长达4年,较为成功地为以后时间跨度长的重大事件的报道树立了榜样。

(4)广泛运用政论形式,报道评论各种问题新闻信息。新闻的言论(政论)体裁是伴随着近代报刊的诞生而出现并得以发展起来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影响力、能引导读者的新闻言论,是从19世纪后期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开始的,由此逐渐成为报刊的重要体裁之一。这一阶段,评论各种社会问题的新闻,多用政论或政治通讯文体。如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为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刊发的政论文章内容大都是论时政、析时弊、求变法的,揭露和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活动和封建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的以梁启超为总主笔的改良派重要机关报《时务报》,无论是连载的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还是其他政论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向封建统治者发出警告,谴责其压抑"民权"的反动政策,揭示了中国已面临覆灭边缘,主张只有变法才能救国,但实质上他们对封建统治势力采取了妥协态度。即使这样,他们的变法新政仍被封建统治者诋为"足以启犯上作乱之渐"的邪说暴行。1900年1月,在孙中山领导下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刊载的政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揭露为帝国主义作伥的清朝政府的种种腐败黑幕和政府官员的卖国行径。有些被选入革命党人出版的政论文集《猛回头》、《警世钟》中。"五四"运动时期,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后,政治上导演了帝制复辟丑剧、思想上鼓吹复古思想、提倡封建道德的问题,也多用政论文进行揭露和评析。如鲁迅的《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就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荒谬,痛击了封建复古派。1920年9月,共产党发起组建《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接着,《新青年》着重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共产党》着重进行了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两次大论战,批驳了改良派的"实业救国"、"中国没有阶级斗争"等谬论,剖析了资产阶级反对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主张不要国家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反对走十月革命道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心理。19世纪后期以来的新闻言论(政论),大都围绕问题新闻事实来阐述议论,或者本身就是批判、揭露黑暗的时事檄文。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给问题新闻加按语。如《京话日报》刊登南昌县知事被刺的照片,就加编者按语:"江西南昌县知县江大令召棠,被天主教请酒谋杀,凶手便是劝人为善的教士。教士既下毒手,又肆毒口,捏造情形,说是自刎。本馆再四辩白,今特把江大令受伤的照像,做成铜板,印入报内,请大众看看,有这样自刎的没有?"突出了刊载照片的意义,表明了报纸的态度。再一种是夹叙夹议,一边交代负面事实,一边分析评论。梁启超曾写过一篇《奴隶与盗贼》的新闻言论,一开始便揭露慈禧"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公使夫人偶遭儿童指目,辄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辄下罪己诏",然后谴责这种媚外惧洋、欺压国人的丑态,痛陈"呜呼!何以使我民至于此极也?悲夫!"

2.近现代问题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近现代问题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积极意义,表现在推动了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维新运动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办报,以严重、沉痛的被侵略事实,用激烈的言辞煽动风潮,鼓吹改革。如《时务报》、《湘报》、《国闻报》等维新派的著名报刊,都广泛揭发在华外国人目无中国法纪,胡作非为、欺压中国人的行径。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德国侵占胶州湾的强盗行径,沙俄强索旅顺、大连,中国官场的黑暗腐败,等等,报刊都有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揭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沉痛昭示中国"一羊出群虎之间"、"焚如之灾,迫于旦夕"的危险处境。维新派报刊不断陈述英、俄、法、日、德等列强虎视眈眈、蚕食我领土的严重事实,用犀利的评论,反映出国家垂危,不变革就要落后挨打的时代心声,影响了社会各阶层,以至在19世纪后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维新变法的社会思潮。1912年民国初年,袁世凯为发动内战而不惜牺牲国家主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著名报人黄远生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借款里面之秘密》、《最后借款之命运》等一系列颇有深度的问题新闻报道。

第二,加快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维新变法失败后,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也是依赖于通过报纸大量传播政治性的问题新闻信息展开,以此来鼓吹自己的革命主张,促成大势所趋的社会潮流。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大力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清朝腐败无能的行径,革命派的机关报《中国时报》所属的《中国旬报》连续发表《天津一月记》、《东三省失守始末》、《俄兵残暴确证》等报道、评论,控诉联军荼毒天津等地"积尸数量高数尺"。1903年拒俄运动中,《中国时报》更集中、系统地揭露沙俄侵华的罪行和野心及清朝摧残民气的愚民统治。这些传播使国人认识到,要抵御外侮,拯救祖国安危,必须推翻腐朽透顶的清朝政府,才能实现"三民主义"。革命派报纸的猛烈宣传,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第三,催化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报纸报道了巴黎和会使中国蒙受屈辱的消息。而在此之前,报刊已经不畏强暴,揭露过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倒退丑行及段祺瑞的反动政治,开展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民主与科学的启蒙。五四运动前几个月,巴黎和会的召开就引起国内新闻界密切关注。赴法留学生周无在巴黎组织通讯社,从3月底不断将和会进展的消息向国内报纸发稿。当得知和会迁就美国意见,决定不将战败国德国占领的青岛归还中国时,国内报纸纷纷谴责。近百家报纸在上海成立"全国报界联合会",呼吁全国新闻界消除歧见,团结起来,"外为和会专使之后盾,内作南北代表之指导"。全国掀起了声援中国代表要求收回青岛的浪潮。然而和会仍决定将青岛交付日本。国内报纸迅速加以报道。全中国愤怒了,以北大为首的青年学生率先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外交,最终爆发了"五四"运动。全国新闻界不顾北洋军阀的淫威,详细报道了运动经过,呼吁国际舆论不得漠视中国人民收回主权的要求。各地报纸也揭露了当地军阀镇压群众运动的暴行,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空前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