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48536300000061

第61章 电视问题新闻报道分论(2)

2.美国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操作

虽然在国情、体制以及新闻理念上,美国与我国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是,他们报道突发事件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新闻思路,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1)"卡特里娜"飓风报道简况

从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登陆美国起,在任何时间打开电视,观众都会被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所包围。主要新闻频道几乎24小时滚动播报,国家广播网(NBC)、美国广播网(ABC)、美国有线电视(CNN)和福克斯新闻,在8月30日到9月17日这段时间里,都投入"重兵"报道风灾。而且,播发的内容和侧重点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每天不同:飓风狂飙、海水滔天、大树断裂、建筑没顶、灾民苦难无助的眼神、高速公路上数十万灾民驾车逃离、救援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总统布什电视讲话……,福克斯的晚间新闻节目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寻找失踪亲人的节目,荧屏上,母亲泪流满面呼唤孩子,丈夫寻找被洪水冲散的妻子……

据收视率调查显示,三大电视网一改之前收视状况不佳的市场窘境:NBC、ABC和哥伦比亚广播网(CBS)晚间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均上升2成多。

(2)报道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①基调稳定,脉络清晰

纵观美国媒体对飓风为期半个多月的集中报道,虽然各有千秋,但几大主流媒体从始至终都把握了清晰的脉络和统一的基调,都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承担起关怀者的责任,一切从尊重生命、关爱弱势群体出发,一切报道都围绕关注灾民生活和救助、灾后重建、打击丑恶、张扬良善,安抚悲痛、振奋颓丧、减少恐慌、反省缺失,从而在整个事件中发挥媒体积极和良性的作用。

尽管美国媒体一向以追求刺激和轰动效应为目标,但是在这样的灾难报道中却以尊重生命、关爱人性为己任,可见他们对突发性灾难事件基调的把握。

②多点位报道,多层次策划,全方位联动

虽然突发事件一般无法提前预测,但在媒体内部应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随时召开"飞行集会",即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此外,后方还应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而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

③冲破雷同,比别人多一点,以个性化故事取胜

首先,要从思维上创新。如报道视角的独到、新闻观点的独到、报道结构和方法的独到、新闻表现形式的独到等等,都可以使新闻报道打破雷同,实现独家。

其次,力求在报道中将所有信息一网打尽,做得比别人更多一点。在本案例中,既有关于风灾事件本身的报道,也有风灾引起的环境、水资源、政府救灾等问题的报道。美国媒体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在危机事件中释惑解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再次,以个性化故事取胜。一家电视台开设了"寻找失踪亲人"的栏目,播放失踪者照片,或者由他们的亲人拿着照片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些鲜活的、充满人性化魅力的环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激起人们在灾难中互救互助的美好情感。

(3)突发事件报道四大原则

①国家利益至上,生命至上

尽管西方媒体强调新闻自由,强调对权利的监督,但是,一旦遇到重大国难时,媒体依然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此原则下,美国媒体与政府一起,为救灾、重建而不遗余力,为政府做了大量官方力不能及的工作。比如渲染美国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极具人情味的新闻故事及叙述,刻画至情至信的人间真爱,勾勒出在重大的灾难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与恶势力不懈斗争的精神风貌,营造出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美国精神,减轻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谴责与压力。

②传达真实有益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

在突发事件来临时通报信息,让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和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情况,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政府和媒体的共同使命。

当然,提供有关事件的信息,不是为了传达恐怖,而是要告诉人们如何做才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即从防灾救灾的角度报道和处理问题。"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中,无论是电视画面还是报纸图片,很少出现尸体。它们都尽力突出新闻主题,通过这些悲伤但并不恐怖的照片,让人们从悲剧中感到震撼,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弘扬人们的善举,从而思索如何防止悲剧发生。

③掌握报道平衡的技巧

突发事件报道既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又要配合政府政策,从而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塑造出既受公众信任又受政府认可的形象。一方面,应控制传播内容,即有明确的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这就要求记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现场的新闻调查,编辑要严格把关。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报道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而不是以偏概全,甚至"一边倒"。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西方媒介"平衡报道"的做法,学会以客观策略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

④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感情倾向

突发事件报道尤其是灾难性事件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一是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等,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关注;二是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的丑恶残酷和冷漠;三是社会和政府的行动方面,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和服务信息,如受灾群众的情况、真实的灾难场景、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追寻、社会各方对事件的反映和评价、灾难的预防以及如何降低灾害损失等,真正把受害者、普通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样报道才能深入人心。

第二节电视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的报道

案例一: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之音"(VOA)擅自播放采访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节目,白宫闻讯后"暴跳如雷",立即将台长惠特沃恩和新闻署国际广播局局长康尼夫撤职。

案例二:

2005年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刊出调查文章——《军方内部调查显示关塔那摩监狱存在亵渎<;古兰经>;事件》。次日,阿富汗学生和民众开始抗议。11日,严重骚乱造成至少50人伤亡。12日,沙特阿拉伯外交部要求美国调查该事件。13日,骚乱又造成至少19人死亡、53人受伤,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发出谴责。14日,阿富汗总统首次出面,要求美国调查并严惩肇事者。15日,《新闻周刊》刊登社论,表示道歉。16日,伊拉克穆斯林长老会提出强烈谴责,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称,《新闻周刊》的错误报道损害了美国的海外形象。17日,《新闻周刊》收回报道。

显而易见,上述两例新闻均牵涉敏感问题。前者染指政治性题材,后者触及民族、宗教领域,但因媒体不遵守"游戏规则",双双引发严重后果。虽然事件发生在广播和报刊身上,但对电视业的警示效应值得深思。

一、电视政治问题的报道

作为全球最热衷于标榜"自由"的国家,美国新闻界尽管披着"第四权力"的外衣,但也一样要讲"政治性"。1998年克林顿访华前,美国媒体在参议院反华势力的影响下一片阻挠之声。但是克林顿抵京次日,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单独与CNN、CBS、NBC三大电视网的负责人进行了一次不公开的会晤。随后,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均转而支持此次访华。可见,"无冕之王"的标签无非是"皇帝的新装"罢了。

相反,我们共产党人历来公开申明新闻的政治属性。早在1849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新闻的党性原则问题,指出:"根据我们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因此,在政治性敏感新闻的报道方面,媒体应时时刻刻、自始至终地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体现正确的政治意识、引导正确的政治舆论。

比如,2001年11月1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程让世人瞩目,更引起历经长达15年入世谈判的中国人民非同寻常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即将发生的特殊历史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人们尚处认知的启蒙阶段。"因此,电视新闻报道的宗旨"无疑不只是高质量地完成跨时空记录并同步传播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历史性过程,同时还要主题鲜明地正确引导大众解读其现实及历史意义所在"。

那么,面对即将发生的这一重大历史性时刻,如何全面、权威地进行记录、报道?如何满足观众的获知与认知需求?如何在符合政策要求、突破技术限制的前提下,实现对严肃题材灵活、可视的立体化传播?对此,中央电视台在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国入世特别节目》中,即时恰当地做出了冷静而深入、客观而立场鲜明、形式多样而风格质朴的超然表现。

首先,现场直播策划方案于动态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直播方案包括以报道内容为主体的节目案和为确保新闻直播的技术案。有别于中央台历次现场直播的是:由于中国加入世贸既是热点、焦点问题又是敏感问题,报道口径受到严格把握,对特别节目有极强的政策要求;又由于节目的主要现场报道地在多哈,据介绍,按规定大会由卡塔尔电视台负责,不允许在会议中心内设置直播报道点;还由于直播现场的过程不是预知的,直播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尽管这场直播在结果上基本没有悬念,但其充满悬念和困难的过程,足以彰显直播的魅力。可以想见,以上诸多因素会直接制约对策划案进行理想的细化设计。然而从直播中我们看到,不但报道深入议程现场,而且现场独家采访到龙永图、石广生等重要人物,还披露了"朱总理对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授权书"等独家新闻。它不仅仅记录了眼前所发生的新闻,而且在对事件动态追踪之中不断向观众抛出因"发现"所获得的诱人"绣球"。整个直播不禁让人叹服中央电视台记者们扎实的新闻业务内功以及不乏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其次,现场报道内容充实,信息丰富,细节撩人。身处事件中心地带的"现场记者"一方面要恪尽职守地代表观众,尽可能地延伸观众的视线,并深入到现场富含新闻信息的各个角落,因为现场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性及不可重复的未知性,正是激发观众的极大的兴趣点。另一方面,"现场记者"代表媒介出现在新闻现场,要审时度势地视现场实况作恰当及时的现场报道,给受众的思想之炬以点拨,因为它不但突出了强势媒体的现场感,而且会使受众产生对媒介权威形象的心理依赖。在这场直播中共有7节现场报道和独家现场采访,让4小时的直播没有单一层面地停留在记录现场议程实况上,而是视野开阔、目光敏锐、多层面地报道现场信息。另外镜头抓取的现场细节耐人寻味:当本次大会主席卡麦勒敲响手中的小木槌后,石广生部长接受主席的邀请,起身走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讲台时,自然而庄重地捋捋头上稀疏的头发……拍下中国人期待了15年定音槌的那一瞬,让人振奋,这庄严的一幕,让人动容和难忘。

再者,节目结构立体活泼,亦庄亦谐,整个直播节目集新闻的纪实性、内容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节目的趣味性于一体。在节目的基本构成上,现场报道、现场直播、演播室访谈、专题节目、谈话节目等有机统一,形态多样,而且各单元节目间相互勾连紧密。尤其是白岩松在演播室内自然、风趣的语言转接,崔永元在谈话节目中心为观众的解疑释惑,化"WTO"的高深为浅显易见,这些都使直播节目的可视性、趣味性得到加强,使得直播节目整体呈现出张弛有度、简洁、活泼而立体的结构。"

二、电视宗教、民族问题的报道

在电视问题新闻报道中,我们还要特别审慎地对待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有关宣传纪律,严禁出现任何侮辱和伤害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的内容。同时,要把报道重点放在"团结"二字上,把宣传力量放在与任何"分裂"阴谋作斗争上。

比如,"获奖专题《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在拉萨举行》,题材既是百年不遇的佛门盛事,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采访过程中,记者"在狭小的现场,完整、准确地拍摄了掣签仪式的全过程,录下现场各种同期声,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而"这些无可置疑的现场实况,向世人说明了嘉黎县坚赞诺布中签完全符合历史定制,有力地粉碎了达赖集团利用班禅转世问题,妄图分裂祖国,搞乱西藏的政治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