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110

第110章 教学管理探索(9)

①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理想信念缺失,低层次、务实化现象突出。对政治理论学习敷衍了事。把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生活质量等作为追求的现实理想。狭隘地把入党视为求职和营造锦绣前程的资本;②在价值取向上,急功近利,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认为理想只有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才有意义,服从社会需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固然重要,但应当把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融于其中。因而希望留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农村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好、职业地位高。③在人际关系上,追求利益与实用原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建立在彼此依赖互惠互利基础之上。因而同学间人际关系淡漠,不愿与同学、老师甚至父母交流。④在民族精神上,对我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表现出思想蜕化,贪图享乐、崇洋媚外,国家和民族意识淡薄。⑤在道德意识上,表现出知行脱节与双重评价标准。常常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标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是非感模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贷款违约等不文明行为。

2.独生子女“问题”现象突出。目前,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结构,平均约占学生总数的80%。许多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比较重视,多数“独生子女”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能够较快地接受各种新生事物。但同时,由于受到父母的过于呵护,甚至娇生惯养,导致生活上懒散、我行我素,纪律观念差,独立自主能力差。面对挫折和新环境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社会适应困难。因而不少学生表现出实际动手能力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存在为难情绪。学业上低要求,生活上却高标准,追求舒适与享受,喜欢攀比赶潮流。缺乏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

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时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社会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期望过高,加之日常学习、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的困扰,常常会使学生背上种种心理包袱,出现情绪波动或心理焦虑。部分大学生出现抑郁、偏执、孤独、敏感、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心理症状,产生心理焦虑和行为失范等情况。出走、自杀、自残、性行为出轨等现象不时出现在大学校园。

再一方面,当今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学生贫富差距现象,也容易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动辄电脑、高档手机、高档化妆品、名牌服装等消费,优越感极强。而许多贫困生却要靠打工来维持学业和生活,由于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心理问题突出。出现自卑心理、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等现象。

以上状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造成生活上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学习上产生抵触情绪,厌学焦虑,缺乏信心;人际关系上封闭自爱,敏感冲动;性格上自卑怯懦,抑郁孤僻,敌对偏激。

4.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近几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社会竞争加剧,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大。今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大学生就业不及农民工”等消息不断见诸各种媒体。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普遍对将来的前途感到担忧。

5.网络信息对学生教育管理带来巨大冲击。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大学生拥有私人电脑的比例平均已达50%以上。网络在给学生带来学习方便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带来许多消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中大量的不健康信息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发挥。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又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使部分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无心学习。

6.学分制的实施对管理的新挑战。学分制下,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使原有的行政班级观念逐渐淡化,出现学生“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现象。学生工作管理者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时间把全班同学召集起来实施管理或举行其他集体活动。学生集体活动的主体和形式,也由原来的班集体和团支部,逐渐向学生社团、学生宿舍、食堂等转移。学习上也由过去的“他律”为主转为“自律”为主。这不仅增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容易导致学生集体荣誉感淡漠。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顺应学分制要求,改变过去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为指导性管理。

三、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

面对以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有的教育管理机制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形势发展的要求,急需探索出一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机制。

1.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平台。首先,应规范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作为第一层次,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②将大学生思想修养、公民道德与荣辱观教育,作为第二层次,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行为习惯。③用“形势政策”课、主题班会、“双学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教育,作为第三层次,来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④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安全意识”教育,作为第四层次,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遵章守纪意识,以维护学校的稳定。⑤将“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第五层次,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和健康心态,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对于不同层次的思想教育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前两个层次的教育应以课堂讲授和正面灌输为主。而对后三个层次,则应根据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潜移默化、感化、熏陶、寓教于乐等各种途径,更能使学生接受,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严格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规章制度,是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家和学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得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保证。遵守校纪校规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良好道德素质的需要。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还应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果只简单片面地强调“以人为本”,而有令不行,则任何教育管理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

强化管理过程,就是要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制,通过对各项具体工作的检查、督促,确保每项工作不仅有计划、有安排,而且能落实、有结果。

3.转变观念,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工作的管理职能应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无论学校(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还是职能部门的教职人员,都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公民权、隐私权、合理需求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贯彻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实现管理的目的。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以引导、正面激励为主,少用惩处措施,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些。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来进行有效管理。

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教育管理为自我教育管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格基本趋于成熟,有思想有主见,工作热情高,但对学校老师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作用十分重要。可实行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寝室长之间分层负责,交叉考核监督的管理模式。比如:同学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上课情况、宿舍生活状况、思想情绪、突发事件等)、每周的周末点名与周报等,由寝室长向班委负责汇报,再由班委按时向辅导员负责汇报,辅导员(班主任)对学院负责。以确保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把握和处理。每学期辅导员将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给出书面鉴定,作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测评、创先争优评比、入党推优的依据。学生干部每学期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分,并作为辅导员工作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不仅能调动学生自身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使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而且可以消除学生对于管理者的戒备心理,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5.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满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学生毕业后,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尽快找到工作,实现理想就业,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好的检验。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各种职业的发展空间、社会需求以及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早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尽早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预案。一旦发生情况,能及时、有效、科学地得以解决。其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查,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帮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第三,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利用“5.25(心理节)”“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特殊纪念日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利用学校报刊、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第四,培训学生心理健康骨干。利用他们与同学接触较多相互比较了解、信任的特殊优势,与同学谈心,以缓解或解决同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形成防、疏兼顾的有效的心理互助与干预机制,以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7.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尤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但长期以来,在辅导员(班主任)问题上,一直存在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在高校只有没有能力的人才去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在人员配备、业务培训、工作条件(手段)、职称评定,前途出路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将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来。

8.加强学生寝室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与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就餐、娱乐、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因此,学生宿舍有没有一个好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风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作为学生工作者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情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深入学生寝室。通过检查宿舍卫生安全、布置工作、与学生交流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在简单地管理他们,而是在关怀和温暖他们,以此来实现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