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60

第60章 教学改革探索(24)

3.自制课件,率先采用多媒体教学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将部分适宜演示和示范操作的章节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教学效果也大大改善。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自制“计算机文化基础”所有章节的教学软件,供教学使用,并挂到网上,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4.注重总结交流教学心得

每学年都要求教师交一篇教学体会,并在教研活动会议上交流,然后由部门形成教学经验交流报告。这种做法“逼”得教师认真总结教学体会,对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四、建立试题试卷库,实行教考分离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大学计算机部的教师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并研制了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了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大大方便了考试命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总结

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的优良传统,树立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协调;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效益,深化改革,全面提高计算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敏,吴中博,姜洪溪.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5(7):151-152.

[2]张昕.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之浅见[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125-126.

[3]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94.

[4]“网络沙龙”《中国青年报》1999.1.27

[5]“计算机教改”《计算机世界》2000.26

中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

汪卫琴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对中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及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等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启示

强国必先强教,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国际化,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1][汪卫琴,西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是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中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比较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国家有关部门在某些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和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不少高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位置,成立专门的创新工作机构,健全创新工作管理制度,提供充足的创新项目经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等。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结构和设置还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创新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如:专业设置过细,条块割裂;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衔接不力;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不能因材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其学习兴趣。而国外许多大学将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与特色化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本科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美国研究型大学在课程设置时强化文理互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强调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和平衡性,教学内容的渗透性与前沿性,开设的课程面广且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如,斯坦福大学,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2]因此,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还有一些缺陷。不少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沿袭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课与实践脱节,学生进行实验的方式是按照老师事先讲解的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课中的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这些因素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动手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投入的经费不足,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使学生的见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没能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外许多高校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美国大学的演讲课、讨论课、试验课等不同种类的课程,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通过学生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法国高等商业学校规定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从二年级开始在企业接收两年的培训;俄罗斯和德国都规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有较长的实习时间,待实习期满,取得工厂方面的鉴定后,学校才给学分。[3]三是注重产学研合作。英国大学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学园、成立教学公司、研究生综合培训计划、开展技术咨询等方式与产业界进行合作;德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通过在高校里开办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大学的科技优势为生产服务。[3]这种产学研合作将高校推向社会,使学生能参加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

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中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学缘结构上,存在学术一脉相承、队伍近亲繁殖的现象,师徒“三、四代同堂”的现象较突出,外聘兼职的教师比例小;在人员结构上,教师队伍内部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拔尖人才、学术骨干。教师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一些教师对科研不感兴趣,只重视教学而忽视研究,出现教学型教师多而研究型教师少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用人机制不够合理,人事管理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内外教师的交流,使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不易进来,想取经学习的教师不易出去,不利于学术交流、学术繁荣与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选留教师,充分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招聘教师,以避免“近亲繁殖”在大学蔓延,以有利于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切磋。柏林自由大学注重学校的开放和教师的交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融汇各国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世界名流客座教授在此任教。[4]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求不同程度地承担科研任务,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授课,鼓励知名教授和学者多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为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5]在人才的使用上,美国大学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宽松的学术氛围。美国高校不但吸引、接受外国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和研究,还鼓励本国教师出国任教或访问、学习和进修。

(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国内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使学生缺少表现才能和进行创新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单一,涵盖面窄,其深度和广度不及国外。活动开展所需的配套设施不全,资金不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效果不佳。美国大学生除了个人学习外,还有机会参加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国外常见的学生活动有讲座、沙龙、俱乐部活动、演讲、学生模拟法庭等。美国高校不干涉不与联邦和州的宪法相冲突,不违背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学生各类团体。其团体各具特色,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局面,有助于学生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旧金山州立大学就有近200个正式注册登记的学生团体,其内容覆盖科技、文化、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6]

二、加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根本

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源泉。高等学校要从根本上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一要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大范围课程和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7]以形成一种多维度、多形式、多功能、全方位、高效率的,能够促进教学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二要加强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对文科学生开设一定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这样有利于培养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健康的创新品格的杰出人才,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三要开设一些前沿性课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基础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创新活动开展力度。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前提条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有赖于必要的实施条件予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等的改革与创新。一是推进实验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淘汰陈旧过时、起点过低的实验内容,增加新的、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逐步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二是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创新精神,变封闭、注入、被动的教学为启发、自主的开放型教学。三是创建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员从事实验室工作,不断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队伍中的比重;选拔任用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不断加强对实验人员的素质培训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管理。四是加大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实验室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机会,这有利于学生独立开展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