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63

第63章 教学艺术探索(2)

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诱导型教学的核心要求。具体到美术理论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修养,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力。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品味的高低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文化审美修养,文化审美修养与个人的阅历及文化知识等密切相关,但文化审美修养却并不等于文化知识,由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审美修养需要有一个应用文化知识逐步培养审美趣味并对艺术及艺术作品的领悟、体会过程。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因此,仅有知识的传授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作品,感悟作品,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力。一幅作品放在那里,你对作品的直观感受是什么,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感受和判断,唯其如此,才能培养起自己的审美趣味。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判断力,而且没有自觉培养的意识。例如在课堂上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件艺术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时,学生通常不敢开口,或者照着书上读一段评价;又如,课下作业,让同学们下去查资料然后分析荷兰风格派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很仔细地查出荷兰风格派的资料,但对他们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的分析和评论全是照搬既有文献资料,如果让他不看笔记做评论,则往往无言以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明白艺术感受无所谓对错,肯定自己的感受才能肯定和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趣味,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有自己的追求。其次,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例如,对于中国山水画,这是中国美术史课程中既重要又困难的部分,乍一看,似乎看不出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什么区别,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拿出不同时期的典型作品放在一起,引导同学们从构图取景、用笔用墨等不同角度去比较分析,学生自然会有所收获。

三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诱导型教学在课堂之外的后续延伸。要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修养,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自觉的审美判断力及审美趣味外,更为根本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的视野较窄,对美的理解停留在较单一的状态。例如,对于西方的以写实为基础的传统美术作品,学生往往可以理解和欣赏,而对于原始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则持以抵制态度,他们往往认为原始艺术毫无美感可言,而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则是胡来。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所认为的美只有优美、典雅一种类型,对质朴、寓巧于拙、大俗为雅等审美类型以及现代主义美术思想缺乏了解。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多看、多读,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需要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后,由学生自己课后完成。老师可以在讲授相关内容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如在讲原始艺术时,附带介绍亨利·摩尔等受原始艺术审美特点影响至深的现当代艺术家;讲现代主义美术潮流时,介绍当时的社会思潮等,并进一步推荐一些著作,鼓励同学们课后阅读。

结语

总之,由于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所针对的授课对象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其最终教学目的也和非艺术学院课程的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上由普通课程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兴趣诱导型教学模式转向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最终的教学目的。

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徐华

摘要:口头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比起书面语言来,往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作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基础普遍较差,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交流与表达。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语文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等。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大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是一群值得关注的对象。他们刚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又怀揣着大学的理想来到预科学习,既想为本科学习打下基础,又苦于自身较浅的学习积淀而不知所措。在学习过程中,为难情绪较重,尤其在汉语口语表达上。虽然他们大部分从小就开始接受汉语学习训练,大多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但是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交流与表达。再者,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语文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等。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大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谈谈几点思考。[徐华,女,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教师。

②刘永康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9]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应具备的能力

管子说:“心司虑,虑必有言,言得谓之知。”他指出,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②。少数民族预科生为了适应大学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的交流沟通本领,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项基本口语能力。

(一)说标准普通话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早已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授课的教学语言,是不同方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是大众沟通的基本工具,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标准的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必备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走遍天下都不怕”。

(二)口语交际能力[1]

从语言学、口才学角度说,“口语”的概念一般指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讲的体现口头表达共同规律的口头语言。而“交际”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孟子·万章下》中,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宋朱熹《孟子注》中解释:“际,接也。”可见,“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说,一方接。现代的“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即社交③。由此,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少数民族预科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际交往效果的好坏,对他们的生存和生活都有重大影响。[③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30]

(三)讨论评议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预科学习阶段,少数民族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见解,或者积极参与讨论,或者能对老师同学的观点加以恰当评述,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得到训练。

(四)朗读背诵能力

流利朗读和熟练背诵也是语言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由朗读进而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是将书面语言逐步转化为口语的模仿形式。朗读是由视觉接收的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接收的有声的口头语言的一种阅读活动。背诵则是将无声的文字材料熟读到一定程度,而避开文字材料将其一字不漏地转化为口头语言说出来[2]。朗读和背诵常常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巧妙地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资源。

(五)口头作文和演说能力

这是语言训练的较高表达要求。即兴口头作文实际就是演说。演说是一种口头独白语言和态势语言互相配合,往往有简短的带有艺术表演性的讲话形式[刘永康,翟启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248]。演说要求短小精悍,有强烈感染力和表演性,是能较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基础上的即兴技能,这项能力也是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提出的适应大学学习的更高语言表达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是努力的目标,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是参照的标准。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现状

目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汉语口语表达为难情绪,有的学生想说却不敢说,怕说错;有的学生敢说却不会说,表达不清楚;有的学生干脆从不开口……于是,课堂朗读哽哽咽咽,口语训练吞吞吐吐,回答问题支支吾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普通话不标准:发音上,平舌卷舌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发不准;音调上,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区分不明显。

2.阅读能力较差:主要是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在课堂上仍然习惯逐字逐句阅读,在短时间内提炼文字信息,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如果不能及时搜集并归纳信息,便会直接影响其把获取的信息表达出来的效果。

3.语言基础知识不牢:主要是难词难字常常成为其阅读的障碍。一些基本的字词虽然在教学中多次强调,但在实际阅读包括写作时往往反复出错,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4.口语表达兴趣不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虽然都能认识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主动开口发言、主动交流的积极性还不强,发言前要瞻前顾后,生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还停留在高中学习状态,还没有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没有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5.受自身母语影响较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从小就受自身民族语言的影响,如维族学生受维语影响,藏族学生受藏语影响等。在学习汉语时难免要经历两种语言和思维的转换,民族语言的定式思维对其汉语的学习也造成一定影响。

6.口语表达缺乏条理:缺乏条理的表达会让听众不知所云,有学生在说话、发言的时候,常常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说话前也不讲究打草稿,表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7.不注意口语表达的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小场合都讲“礼”,语言表达也不应例外。有的学生在上台进行演说时,站姿不规范,有的双手插裤子里或躬着腰,有的头一直深埋,有的眼望天上不注视观众,还有的学生上台发言连最基本的“大家好”和“谢谢”等礼貌用语都很少用,因此,使表达少几分优雅。

三、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原则

春秋时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让汉语口语表达达到“信、达、雅”的效果,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口语表达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性:言语表达首先应合乎规范的要求,即“说得对”。汉语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包括语音规范、语法和逻辑规范、道德规范等。少数民族预科生应努力学会讲标准普通话,发音正确,声音清晰;说话力求符合语法、逻辑,没有语病;言语应文明礼貌,不用讽刺、挖苦或粗俗的语言与人交流[3]。

2.生动趣味性:说话生动而有趣是智慧的表现,即“说得好”。生动而有趣的语言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对方的极大兴趣,更容易引起人的联想,从而能把抽象的变得具体,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

3.启发性:语言有启发性,即“说得在理”,能引起听众的思考,使听众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实现表达者和听众之间的心灵沟通,让口语表达的目的性更明确,让语言更有用。

4.创造性:语言有创造性,即提倡“说出新意”。创新是个性的独特表现,说话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便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说话见解独到,往往能闪现智慧的火花,激起思想的波澜。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若老是老生常谈,自己都会失去说话的信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的基础是语言的积累,在充足知识储藏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现话题的新切入点,才能层层出新,常讲常新。

四、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教师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程有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活动要心中有数,对展开的活动要有详细计划,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活动中应付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对学生的情况也应有全面的了解,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他们通过努力能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以下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