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48554700000052

第52章 明白乙肝该怎样预防(4)

慢活肝的治疗原则是:七分调理,三分药治。所谓七分调理是指心理、休闲、饮食等治疗,它们的重要性往往超过药物治疗。慢活肝的治疗用药切忌过多过杂,切勿轻信广告乱用药。慢活肝的药物治疗一般包括改善肝功能的保肝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恢复肝功能一般指降酶、降黄治疗(即降低转氨酶和降低血清胆红素)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治疗。降酶、降黄治疗主要为应用中药提取物制剂,如复方金参丸、肝得宁丸、联苯双酯(来自于五味子)、甘利欣(来自于甘草)等是降酶药,茵栀黄注射液、残黄片、熊胆制剂等是降黄药,可任选其一,长期使用,逐渐减量,小剂量维持,切忌突然停药。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包括口服或静脉点滴促肝细胞生长素。抗病毒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如干扰素、胸腺肽、阿迪福韦等西药。中药有虎杖、蛇莓、叶下珠等。成药包括蚁肝丸、复方黄芪乙肝颗粒等。最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是中草药,如从丹参、冬虫夏草、桃仁、鳖甲等提取的有效成分,它们可以降低肝内胶原蛋白含量,抑制储脂细胞活化,达到抗纤维化的目的。复方鳖甲软肝片是国家批准的首例正规临床应用的治疗肝硬化的药物,其抗纤维化的作用已由大量实验及临床证实,可作为防治肝硬化的首选用药。恢复肝功能是治疗的近期目标,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是远期目标。以上治疗须在正规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对待慢活肝的态度概括起来说应该是: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所谓“藐视它”,就是不应让疾病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要反过来,让疾病向人低头。肝炎患者应活得潇洒一点,糊涂一点,努力培养兴趣,自得其乐,合理饮食,适当活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所谓“重视它”,就是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B超检查,做好随访工作。

15.接种乙肝疫苗后不出现抗体怎么办?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好的措施,目前我国生产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非常显着。接种后免疫获得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成为阳性,成年人接种疫苗后,保护性的表面抗体阳转率95%左右,学龄前儿童为96.6%,新生儿为96.2%。但仍会有5%左右的人接种后表面抗体不转阳,也就是说没有起到预防作用,对于这部分人怎么办?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应当用最灵敏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法来重新进行检测。因为有的地方检测技术不先进,检测方法不灵敏,可能体内已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但却检测不出来,误认为疫苗接种不成功。

(2)如果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仍未发现表面抗体产生,可加大乙肝疫苗的测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4次;亦可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前3天开始合用猪苓多糖,每次2支,每日1支,连用1~2个月;亦可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用卡介苗0.1毫升,皮内注射,每月1次,连用3个月。

(3)如仍不产生表面抗体,则可应用PCR(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因为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这些病人虽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仍不会产生表面抗体。如果不能用PCR检测的HBV-DNA,也可检测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如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e抗原、核心抗原、HBV-DNA(斑点杂交法)等观察是否为阳性,如果为阳性则说明感染过乙肝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抗-HBs。但需要注意,如果单独e抗原阳性,应检查病人血清是否类风湿因子阳性,因为类风湿因子阳性时,e抗原可出现假阳性。另外应注意的是,任何检测都可能有误差而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因此必要时应反复多查几次或在不同的检测单位检查。

(4)有乙肝家族史或经常和乙肝病人接触的人,应特别注意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乙肝父母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能阻断多数乙肝患者的垂直传播,根除乙肝的后患。但是,即便是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这可能与母体孕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这些人免疫不成功,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肝功动态就可以了。

16.乙肝疫苗可以预防哪些病?

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会产生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简称表面抗体(抗-HBs),该抗体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从而起到预防急性和慢性乙肝发生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现有的肝硬化以及肝癌病例绝大多数(大约80%左右)均来源于慢性乙肝,俗称为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乙肝是形成肝硬化及肝癌的基础。使用乙肝疫苗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于杜绝乙肝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是很好地预防了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所以,乙肝疫苗被认为是第一个可以预防人类癌症的疫苗。

另外,乙肝疫苗也是预防丁型肝炎产生的有效疫苗。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性病毒,它必须依赖于乙肝病毒而生存,也就是说丁肝病毒是乙肝病毒的“小弟弟”,有乙肝才会有丁肝,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复制的细胞内才能感染和复制。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后,在成功地预防了乙肝的同时也就预防了丁肝,注射乙肝疫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17.肝炎、肝硬化病人怎样预防肝癌?

我国肝癌病例绝大多数是由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来,因此,也有肝炎-肝硬化-肝癌发展“三步曲”之说。要想阻断肝癌的发展,重点在源头,也就是把防治重点放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之上。目前,肝癌的预防可分为Ⅰ级预防和Ⅱ级预防。

(1)肝癌的Ⅰ级预防:立足于防患于未然,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不要发生肝癌,Ⅰ级预防以预防肝癌发生为目标。方法有:应用行政与法律手段,干预大卫生环境污染;进行健康教育,普及防癌知识,使人们自觉接受卫生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致癌危险因素,如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菌等真菌感染、饮用污染的水等。

①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乙肝、丙肝、丁肝病毒是人们公认的致癌微生物。乙肝感染的预防策略是全国实施新生儿、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乙肝疫苗的使用又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由于丙肝病毒的易变性,当前还没有能制备成疫苗,我国绝大多数丙肝来源于输血污染,因此预防措施主要是严格把住输血及血制品途径关。

②黄曲霉菌等真菌感染的预防:黄曲霉素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乙肝病毒感染在肝癌致病上有协同作用。乙肝患者应特别注意:不吃霉变食品及发霉的花生、玉米、白薯干等;不宜食用腐败变质的动物油、植物油,因为腐败变质的油脂内含丙二醛,能形成聚合物,与人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之结构改变而癌变;花生油、棉籽油也不宜久贮;不饮酒、少吃熏烤食品、腌菜、泡菜;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硒、锌)及维生素A、B、C。

③预防饮用水被污染:在肝癌高发区的塘水中,存在着肝癌诱发物质;饮用塘水可引起儿童周围血淋巴细胞损伤,长期饮用塘水与黄曲霉素对这种淋巴细胞损伤都有协同作用。

④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必须及时、适宜地进行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和保肝护肝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正确及时使用干扰素、免疫调节剂、肝细胞膜保护剂等,可以延缓甚至于阻断肝癌发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病人必须戒酒,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

⑤肝炎、肝硬化病人平素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不急不躁,劳逸结合,综合营养。

我国提出,肝癌的Ⅰ级预防在于“防霉、改水、防肝炎、治肝炎”。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认为,积极进行Ⅰ级预防,控制致癌因素,降低发病率,做好这项工作大约可预防1/3肝癌病例的发生。

(2)肝癌的Ⅱ级预防:立足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使肝癌病人能够被尽早发现、及时诊断,进而及时治疗,达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对于广大肝炎患者来说Ⅱ级预防十分重要,这项工作做好了,大约可使1/3癌症病人获得最终治愈。目前早期发现的肝癌可以采取切除、介入、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成功率都比较高,但是晚期肝癌,无论采取什么治法,疗效都不太理想。有人统计全国3000多例到医院就诊的肝癌病人,结果为早期诊断仅占0.4%,晚期病人占52.6%(其中43.3%初诊时已发现腹水),故仅23.2%病人可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仅2.6%。经Ⅱ级预防后早期发现的亚临床肝癌可占25%~44.7%,手术切除率达53.8%,5年生存率提高到20.6%(早期发现的小肝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72.9%)。

肝癌的高危人群(Ⅱ级预防对象)为:30~59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30~59岁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人或肝炎肝硬化病人;有肝癌家族史者。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查,并辅以B型超声波检查等,每年至少进行1次,并建立有关检查档案,动态观察检查结果,如甲胎蛋白升高伴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的3~5倍,要注意肝癌可能,特别要重视甲胎蛋白低度持续上升,因为这种病人随访1年内,8.5%~27.3%被诊断为肝癌。对高危者定期进行甲胎蛋白检查,是目前早期诊断肝癌最好的方法,可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