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时报》经贸版头版中作为“中心信息”的统计图表是制作在有较粗边框的一块白板上面,使之与周边的其他信息分离出来。右下版边框内蓝色背景的Sun Java公司的广告同样与其他信息相对独立。除此之外,其他的信息内容接近,仅仅通过空白空间和分隔线加以区别,各信息成分之间有较强的衔接性。同样,《中国青年报》头版中被视为“中心信息”的黑白照片与周围的其余信息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被较粗分隔线隔离的报头、上版中的“已知信息”,以及下版中黑色边框内有关海南省旅游发展的报道也可看成是相对独立的信息整体。剩下的信息成分都由较细的黑色分隔线隔离。总体来说,属于“严肃性”报纸的《中国青年报》,除了突现中间的黑白照片信息之外,其他信息成分之间的衔接性较强,分离性较弱。
《泰晤士时报》周日刊的头版主要通过色彩对比和较粗的分隔线来进行版面布局。首先,报头中的“理想信息”、中间的“过渡信息”、下版的“实质信息”以及末端的广告部分都通过较粗的分隔线相区别;其次,通过色彩变化来突出下版“实质信息”中的“过渡信息”(即西班牙王子与新娘在婚礼上的彩色照片)和强化“理想信息”中的三则阅报提示;并且蓝色背景又把广告与其他信息成分相对独立。这样,读者可能会沿着“下版‘实质信息’中的‘过渡信息’(彩照)→上版‘理想信息’中三则阅报提示→末端广告→其他三则文字报道”的线路进行阅读。《成都晚报》的头版通过较宽的空白空间将上版的“理想信息”、中版的“过渡信息”和下版的“实质信息”较为清晰地分隔开。然而,处于最为突现位置的四国女篮照片通过相同的照片形状、相似的照片色彩和投球姿势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整体。一般情况下,读者会遵循“中版的女篮照片→上版和中版的醒目的黑色标题→萨达姆头像和下版的成都交警特技表演的照片→下版的其他阅报提示→剩下的文字报道内容”的思路来浏览头版信息。
总的来说,无论是“严肃性”报纸,还是大众化小报,所采用的头版版面布局手段相差不大,主要包括空白空间、边框、信息板块形状、分隔线、色彩对比等。一般来说,“严肃性”报纸除了突出个别信息成分以外,各信息板块之间的衔接性较强,分离性较弱;与此相反,大众化小报的信息板块之间(尤其是“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理想信息”、“过渡信息”和“实质信息”之间)的分离性较强,而衔接性较弱。这种不同报纸头版版面上的布局或多或少地左右着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形成读者与报方(记者、编辑)之间不同程度的互动。
4.英汉报纸头版版面设计的文化差异
英汉报纸头版的版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前面讨论报纸头版版面的信息价值系统时,我们用了“理想信息(Ideal)”和“实质信息(Real)”两个标签来分别标记头版中上版和下版的信息成分,这并不代表某种“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取向。然而,特定的言语群体或特定的文化会对“理想的”或“实质的”价值有所偏爱。在西方文化中, 据称英国人会更加看重实际的、实用的和实践性的信息成分(Kress &; van Leeuwen,1998:194),而其他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可能会更偏好普遍的、抽象的和理论性的东西。
在西方文化中,某些方面也体现出“中心”设计模式,比如,在具有宗教色彩的油画“圣母子”(the Virgin and the Child)和“贤士朝圣”(the Adoration of Magi)中,人们所期望的、所尊重的总是被置于中心位置。英文报纸中的经贸版也时常出现“中心信息-边缘信息”的“同心圆周”式的信息体系。但是,目前西方报纸的头版设计大多数情况是以“已知信息-新信息”和/或“理想信息-实质信息”构成的极向性信息格局。而纯粹的“同心圆周”式的信息系统却是相当少见的。正如诗人Yeats所说,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诸多领域中,“中心是不存在的(The centre does not hold.)”。
在基督教文化中,许多中世纪的三联式画一般是对称性的,中间是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或者圣母和圣子的图像,两边是屈膝赞美的圣徒。16世纪在教堂里出现的圣坛上,中间仍然是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场面,左边是基督降临或者殉难的画面,右边是耶稣复活的场景。由此,人们常认为,左边是“坏的”一边(比如:亚当的罪孽),右边是“好的”一面(比如:被赐福者的升天),中间则是救世主耶稣基督(Kress &; van Leeuwen,1998:198-199)。在报纸头版的新闻语篇的分析中,我们也常把左版的“已知信息”视为“坏”消息(bad news),右版的“新信息”视为“好”消息(good news)(Kress &; van Leeuwen,1998:190)。这种“已知信息-新信息(即‘坏’消息-‘好’消息)”的极向性信息体系同“中心信息-边缘信息”结合,便形成了三联式信息系统。中间的“过渡信息(Mediator)”起着衔接“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桥梁作用。
然而,崇尚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更多地突出层级性、和谐性和一致性,强调“中心、中央、核心”等概念,注重“点”、“面”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点”指“中心信息”,“面”指报纸的整个头版。中文报纸头版的设计也时常反映出“中心”这一哲学理念,呈现出“中心信息-边缘信息”的信息体系。当然,更多的情况则是体现出极向性“已知信息-新信息”或“理想信息-实质信息”结构与“中心信息-边缘信息”系统相融合的信息价值体系,使整个头版中各个信息成分相互和谐一致,浑然一体。
5.结语
我们依据Kress &; van Leeuwen(1998)的报纸头版版面分析模式,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理论(Halliday,1985,1994)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报纸头版版面进行了批判性语篇功能分析。我们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报纸头版版面的信息价值系统模式作了更为全面直观的总结;明确提出了报纸头版版面各信息成分之间的突现程度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统一体,各信息板块在衔接性与分离性上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一般说来,大众化小报的头版具有较为清晰的“已知信息-新信息”和/或“理想信息-实质信息”的信息体系,各信息板块之间的分离性较强;而“严肃性”报纸的头版中各信息板块之间的衔接性较强。比较而言,“严肃性”中文报纸的头版较少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的突现手段。报纸头版版面的设计、读者对头版中各信息成分的突现程度的解读,以及读者阅读头版的方式都具有文化差异和个性化特点。
不同的报纸头版版面的语篇功能体现在不同的信息价值系统、突现系统和版面布局系统之中。报纸头版的编辑按照版面空间逻辑,根据“已知信息-新信息”、“理想信息-实质信息”、“中心信息-边缘信息”以及“三联式信息”等信息网络,向读者展现客观现实,提供各种信息成分,实现报纸头版的概念功能;并通过报纸头版构建着报方所拥有的读者群,构筑起“媒体-读者-所报道事件的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达到读者与媒体动态性的互动,实现其人际功能。
对报纸头版版面的语篇功能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报纸头版版面的分析模式,有助于更加系统地领会报纸新闻语篇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尽管不同的报纸头版版面有其基本的版面设计模式,具有相对的延续性,但同时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进一步探讨和追踪报纸头版版面的演变模式以及报纸头版版面的设计同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密切联系同样有助于更加完善对报纸新闻语篇的批判性研究。
第二节新闻报道英语与社论英语的功能语篇比较
1.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张德禄,1998),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密度”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写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纸报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杨雪燕:2001)。
Van Dijk(1985,1988),Fowler(1991)和Bell(1991)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过新闻媒体语言结构和语言特点。Crystal &; Davy(1969),Brook(1979)和 O’Donnel &; Todd(1991)等对新闻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上(杨雪燕:2001)。Francis(1990)对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三类新闻语篇的次语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主位选择与体裁之间的关系(朱永生、严世清:2001)。黄国文(1988)对新闻报道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编年史法,新闻导语法(又称倒金字塔法)和强光显要叙述法。国内其他学者,包括秦秀白(1986)、王佐良(1987)、钱媛(1991)、徐有志(1992)和张德禄(1998)等也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的研究上(杨雪燕 2001)。张健(1990,1991,2003),郭可(1992,1993,1995)和陈中竺(1995)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色进行了分析。辛斌(1998)对英语新闻语篇的转述引语作了批判性研究。杨雪燕(2001)对社论英语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要想对新闻英语文体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描写,不仅要研究新闻报道、社论等多种次语体,扩展其研究范围,而且还应对不同次语体之间进行对比研究,掌握其独特的文体特征,以便加深对新闻语体的总体认识。由此,本文将试图通过实际的语篇分析,对新闻英语的新闻报道和社论两个次语体进行比较研究,探求其文体特征的异同情况。
2.报道英语与社论英语
由于语篇体裁(Genre)反映文化语境,不同的语域(Register)由三个情景变量,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构成。“语篇体裁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但语言体现语篇体裁的过程是通过语域的体现来协调的”(黄国文,2001)。因此,我们将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角度来定义新闻报道英语与社论英语。
2.1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言语社团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简单地讲,它指的是语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所能表达的所有意义(包括交际目的、交际步骤、交际形式、交际内容等)。文化语境由语篇体裁来实现。语篇体裁是通过“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来体现的(黄国文,2001)。
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言,在他们的文化中,如果在报纸上或各报纸的网页上刊载的文章是由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组成(郭可,1992),并标明消息出处,而且正文各段多由一个句子构成,那么,他们会认为这是新闻报道。如果所刊载的文章是由标题(headline)、开头(beginning:S-statement)、主体(body:A-argument)和结尾(conclusion:C)组成(郭可,1993),并在结尾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每段多由多个句子构成,这便是社论。
2.2情景语境
语场指人们使用语言所从事的某种社会活动。新闻报道可涉及各种客观事实,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事件。但社论主要是针对较重要、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事件。语场是通过概念功能中的经验意义来表达(黄国文,2001),尤其是体现在及物性系统的使用上。
语旨可分为人际语旨和功能语旨。人际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功能语旨则指参与者使用语言的目的,即语言交流中言语的功能(杨雪燕,2001)。新闻报道和社论的参与者均是媒体与公众,但前者是报道客观事实,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而后者虽也以事实为根据,也向读者提供信息,却主要通过对重要事件或问题的剖析,发表观点、阐述见解、灌输意图,起舆论导向作用(郭可,1993)。此外,社论面向的公众主要是对某一问题有足够兴趣且受教育程度约高的人(Bogart,1981)。语旨是通过人际功能来表达的,主要体现在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上。
语式指言语活动中语言的组织方式及其功能。报纸新闻报道和报纸社论都是以书面渠道传播的,但报社或杂志社以叙述事实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以既叙述事实又进行论理的方式对当前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评论。语式是通过语篇功能(谋篇意义)来表达的,主要体现在主位系统和衔接手段的使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