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交往重分寸
朋友,是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亲密无间,是朋友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过从甚密,完全不分彼此,到头来发现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倒是容易破坏这份交情。
英国的汤姆生博士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寒冷的冬天,两只豪猪饥寒交迫,就要死去。它们为了暖暖身子,相互依偎在一起。可是第一次由于靠得过近,各自身上的刺扎进对方的肉中,于是,它们打了起来。但一旦分开,就又冷得要死,所以又不得不再次依偎在一起。在这样的几次反复中,它们终于发现了能相互感受到对方体温又不挨扎的合适的距离。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一种“豪猪距离”。也许这个比喻很不恰当,但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的一个事实是,人际交往一旦逾越了某种距离,不仅谈不到交际的成功,甚至会两败俱伤,彼此反目成仇。两个人,由于有相同的志向和兴趣,或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成了朋友。与他人相比,朋友之间要显得亲近许多,所谓的“豪猪距离”也比他人要短一些。但是,即使是挚友,彼此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存在,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忽视这一点。
阿华新婚不久,她的朋友阿芬要来北京度假。“有朋自远方来”,自然是一件快事。分别好几年了,阿华十分想念昔日的知心朋友。阿芬到北京后,因在北京没有亲戚,阿华便热情地邀请她住在自己家,阿芬也没有推辞。
北京寸土寸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阿华夫妇结婚时新屋尚未完工,公司便腾出一间宿舍给他们作了新房。阿芬一来,阿华的丈夫只好打起了游击战,东家借宿一晚,办公室里凑合一夜。开始时并不觉得什么,只要妻子高兴,自己宁愿受一些委屈。可时间一长,晚上休息不好,更谈不上与新婚的妻子共度良宵了,烦躁与不安便渐渐显露出来。白天上班要考虑今晚在哪过夜,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阿芬对此却浑然不觉,不是要阿华陪她游玩,就是拉阿华一道上街采购衣物。阿华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又是着急又是心疼,便后悔当初不该留阿芬在家住。为了抚慰丈夫,她便以工作忙等为借口,不再一天到晚陪着阿芬。
这一来,阿芬又觉得心里很别扭。
最后,阿芬与阿华不欢而散,彼此再也难以找到友好相处的感觉了。
朝夕相处的朋友,彼此了解得如同镜中的自己,有时就会失去新鲜感、兴奋感。同时,频繁的交往,容易使双方产生小摩擦,以致造成更多的分歧。
汤姆和乔治原来是很好的同事和朋友,可最近却关系紧张,大有“割袍断义”之势。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们之间肯定是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否则形影相随的两个人绝不至于搞成这个样子。可事实上远没有那么严重,他们只是为了一只钮扣而已,一只最多价值几分钱的纽扣。乔治新买了一套非常满意的高档西服,却刚穿不到一周就丢了一只关键部位的纽扣,惋惜之余偶然发现整日在洗手间的那件不知是哪位清洁工的工作服上的扣子,与自己丢失的纽扣简直如出一辙,遂乘人不备悄悄地扯下了一粒,打算缝在自己的衣服上“滥芋充数”,并得意地将此“妙计”告诉了汤姆。不料未出数日,多数同事都知道了乔治的这个笑料——汤姆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这件事跟乔治开玩笑,弄得当时在场的人都笑做一团,而乔治也终因太没面子而恼羞成怒,反唇相讥,大揭汤姆的许多很令其丢面子的“底牌”,于是乎后果也就不堪设想了。
朋友之间,很多时候都是因小事情而闹别扭,因为生活中的大事情毕竟是有限的。人,往往会自相矛盾,与人长期相处产生矛盾自然是正常的,过于密切的相处,矛盾会不可避免。
历史上有过皇帝杀功臣的血淋淋的教训。皇帝之所以杀功臣并不是完全因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缘由,而在于功臣们大都和他过于密切,甚至亲密交往,共同拥有一些患难时屈辱卑贱的回忆,已经高坐在龙廷上听臣民山呼万岁的皇帝不再需要他们。他们需要尊卑长幼的秩序,需要维护一种神圣而高不可攀的公众形象,而不需要平等的友情,不需要对他太知根知底的人。
普通臣民所面对的依旧是“仁爱、圣明”的君主,是平和的日子。因为,距离是一种美。
身边的人,交往频繁的人,较容易与你的某些利益发生冲突。
因为相处过于密切,你可能会知道别人的把柄,一旦是很重要的秘密被不该知道的你知道,那么,手下难以留情。
近处无风景,两个人相距甚近时,总会有摩擦、烦恼、分歧,甚至还可能有厌倦之情。
远远地看着烛光,觉得浪漫、温馨;一旦近在眼前地看红烛,会失去一定的美感。
相处太密切,弱点、劣性无一漏网,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样下去也可能会造成难以相处的局面。
如何亲近朋友的秘诀
你有没有三两个知心的朋友,如果没有的话,这里告诉你一个方法,那就是告诉别人一个秘密,让别人与你分享隐秘。
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不愿与人交换秘密的人,往往没有朋友。因为友谊的重要价值,就是与朋友交换各自的秘密。一个言行和内心太干净的人要得到朋友,常常不得不自污,即故意地做一些不拘小节的事情,或至少编造一些这一类的事,以此赢得友谊。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也可以说,人至清则无友。
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
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曾把朋友分为四类。这四类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这个交友的标准,虽然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提出来的,但对我们现在择友,仍然是不无裨益的。生活里,那种见利就争,见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就忘义、就倾轧的“贼友”,当然是不可交;那种甜言蜜语不绝于耳,吃喝玩乐不绝于行的“昵友”,固然可以带来一时欢快,却难以做到贫贱相扶,患难与共,甚至耽于欢乐,消磨意志,也没有必要去交。值得我们倾注热情,以心相交的是能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的“密友”,是能够“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
但是在今天的时代,需要朋友为自己“共患难、托生死”的事毕竟鲜少。而那种可以在道义上、学业上互相鼓励,在缺点、错误上互相规劝的“友”,却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交朋结友,最重要的是结交“畏友”。在青年成长的道路上有这样的“畏友”,不仅可以保证友谊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帮助青年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获得蓬勃向上的力量,赢得事业的成功。古往今来,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唐代诗人张籍,可说就是韩愈的这样一个挚友。韩愈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却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上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为此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和忠告,终于促使韩愈认识了自己的缺点。韩愈在写给张籍的信中说;“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
北宋时的苏轼和黄庭坚也是一对好友,两人以诗文闻名于当世,也常坐在一起讨论书法。有一次,苏轼说:
“鲁直,你近来写的字虽愈来愈清劲,不过有的地方却显得太硬瘦了,几乎像树梢挂蛇啊。”说罢笑了起来。黄庭坚回答说:“师兄批评一语中的,令人心折。不过,师兄写的字……”苏轼见黄庭坚犹豫,赶忙说:“你干吗吞吞吐吐,怕我吃不消吗?”黄庭坚于是大胆言道:“师兄的字,铁画银钩,遒劲有力。然而有时写得有些扁浅,就像是石头压的蛤蟆。”语音刚落,两人笑得前仰后合了。正是这种互相磨砺的批评精神,使得他们的友谊之树枝繁叶茂。朋友间由于各人的性格、习惯、特点不一样,谁都不免会有自己的弱点、短处和过失,如果看见朋友的不足和过失不指正、不劝阻,那怎么能够体现是真正的友谊呢?
朋友间也会为各自思想观点和见解不同发生分歧,产生争执,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是有着共同理想和事业的朋友,也同样如此。
一个人走向社会,要干事业,尤其是要想干一番大事业,从外部环境来讲,除了靠自己努力刻苦学习提高素质外,还要多交几个对自己缺点敢于直言不讳的“诤友”。
《战国策》中有一篇讲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
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偏爱于他、畏惧于他、有求于他,所以都违背事实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头脑很清醒,不但没有被糊弄住,还把这个道理讲给齐王听,帮助齐王治理好国家。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尚已如此,我们更应以此为戒。假若我们有一天成为当权者,要想尽职尽责,少犯错误,多作贡献,交几个诤友是大有好处的。有的人在基层工作时,或许还有几个敢讲真话的朋友,一旦官当大了,就很少或根本听不到逆耳之言。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
陈毅元帅曾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中以“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作为对自己的人生勉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有几个诤友?
交友要看主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富有弥漫性的。如果你看一个人,只看他的大节,你就会发现他遍身发光,起而敬重,乐于为伍;反之,如果只看他的小节,你将发现这个人周身污秽,进而卑视,耻于为伍。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心理,对人求全责备。因此要想重拾旧时的友谊,重新做朋友,必须多看朋友的大节,忘掉过去恩恩怨怨的小节。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崩了,见面竟连话也不说一句。这时,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传话给胡质,说是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胡质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辞谢了。有一天,张辽路遇胡质,看见胡质身体结实,红光满面,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样子。他便埋怨胡质说:“我一心想跟你结交,你怎么嫌弃我呢?”胡质回答说:“这得问你自己呀!”张辽听了这话一时不明白。胡质又诚恳地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还不如不结交哩!”
张辽听了既感激又渐愧,连连称谢。随后,他给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胡质笑着对张辽说:“知过能改,你这个人可交。”
说着,他热情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去做客,终于成了好朋友。
交友看主流的要点是略小取大,中外都有这样生动的例子。
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但他们之间也有许多差异,高尔基曾经这样描绘托尔斯泰:“在他讲话的时候,他的眼睛起了奇怪的变化,一时变得像孩子似的可怜,一时又发出冷酷无情的光。他的嘴唇在颤抖着,他的唇须竖立起来。他说完了,从他的粗布衣服的口袋里拿出一块手帕来,使劲地擦他的脸,虽然他的脸上并没有淌汗……”而托尔斯泰却这样直言不讳地对高尔基说过:
“你是个多么古怪的人!从外表上看,好像您生下来就是个成人似的。可是,你的思想里面,却有着很多小孩的成分,有着很多不成熟的东西……”
可是,差异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并没有盯着对方“可笑”或“古怪”之处,而是善于向对方的长处学习。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友好相处,并互相摄取了许多宝贵的营养。
与朋友相处尚且如此,更何况要恢复和老朋友的友谊。你和朋友之间可能有一些误会,产生较大的分歧,因个别原因他还可能伤害了你。“我永远记得,在我结婚的那一天,他竟然因为工作紧张,而不参加我的婚礼,并且一束鲜花,一句祝福的话都没有送给我们。”
“我永远记得”——对啦,毛病就出在这里!
不管你的理由如何,和真诚的友谊相比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总是不值得。潜留在你内心的恩恩怨怨,会有损你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包括健康。
宽宏大量乃是一剂良药,但怨恨是有根源的。在与过去朋友的交往中,人们常常忽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人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怨恨。与分手的两个朋友交谈,无论哪一个都会把“罪责”加到另一方的头上,很少有人检讨自己的失误。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对付斤斤计较个人恩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忘记它。爱产生爱,恨产生恨,当你用友谊把宿怨淘干,向老朋友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就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
人们在渴望得到失去的友谊时,心中总有一分顾虑,你也许正有同样的想法。如果你真正了解你的朋友。就应该首先抛开顾虑去创造缝合你的友谊的机缘。
在朋友生日的时候,打个祝福的电话,或送一点他喜爱的礼物。
大街上,迎面走来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你站住脚,面带微笑地说一声:“嗨!你好吗?”不要担心他的冷淡,你的热情一定有所回报。
马有失蹄,人有失手,有时因自己不慎造成交际气氛不顺畅,那就需当事人随机应变,说话知趣,化遗憾为情趣,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