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最先是从父母真诚的爱当中受到教育的。就像太阳的光和热能使玫瑰盛开一样,父母的爱也能使孩子的品德变得高尚。孩子最初是从母亲温柔的微笑、甜蜜的摇篮曲、慈爱的目光和温暖的双手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就是这样,从父亲怎样对待母亲、母亲怎样对待父亲中认识人的世界,从而形成善恶的概念。
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里,父母关系融洽,志同道合,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思想和观点,就连极细小的情绪变化都能彼此观察到。他们慷慨、友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这些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孩子确信人间的美好,使他心境平和,心胸坦荡,坚定不移。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父母在用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教育着自己。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场所。家庭中的爱经常不断地调拨孩子的心弦,使他对话语、善意、爱抚、真诚的感受越来越敏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为孩子树立起崇高的形象,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和敏锐的良知,让孩子做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教育实验室”大门的正面墙上,悬挂着这样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他说:“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不能讲那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
“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行,而且能为日后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孩子经常努力给家庭带来欢乐,否则,孩子就会长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那样的话,孩子既没有做儿子的孝心,将来也不会有做父亲的慈爱,更不会有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亿万个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那么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最亲爱的人的忠诚,那么他是不可能忠于崇高的理想的。”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学校花房里盛开的玫瑰花鲜艳夺目,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全校师生对此赞不绝口。
一天,苏霍姆林斯基像往常一样巡视校园。一个大约4岁的女孩走进花房,摘下一朵玫瑰花,拿着就往外走。看到这些,他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和颜悦色地问:“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很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看,开开心,”女孩保证说,“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苏霍姆林斯基被小女孩的一片爱心打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返回花房,又摘下两朵玫瑰,说:“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在一般人看来,摘了花还能得到赞许和奖励,这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与众不同之处——理解、爱心和信任至上。在他看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品质,从而树立一种做人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只盯着受伤的“玫瑰”大放厥词,而对孩子的感受全然不顾,而应学会挖掘“玫瑰背后的故事”。只要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心中就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追求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一直是许多仁人志士的社会理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自我完善;卢梭也有这样的憧憬,但他没有把这种教育理想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更没有付诸教育实践之中。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强调学校生活的核心是合作不是竞争,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集体主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见,道德教育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水准以及如何做人做事,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当前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学校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较为陈旧单一,未能体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此,加强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使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当前中国推行素质教育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富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孩子,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
素质内含知识、能力、情感、道德,素质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从知识教育观到能力教育观,再到素质教育观,这是当代教育的重大进步,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分数观”,全面长远地看待孩子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组成。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
1.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应当居于首位。
首先,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幼小时,心灵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开始就应进行的,也就是说,早在他们还理解不了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顶峰这一真理之前,就开始进行了。父母要抓住这一时期及早进行教育。
其次,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培养孩子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
再次,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基本道德素养应当从小培养,并形成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正面教育阶段,教育孩子体验“亲切的同情”与“对恶行的愤懑不平”等情感,使孩子养成关心别人、关心周围世界的习惯。第二个阶段是自我道德评价阶段,要求孩子能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发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第三个阶段是道德成熟阶段,孩子的道德行为已完全成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
最后,道德教育应以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确立个人的道德信念。他指出,培养孩子的道德信念应从其行为习惯入手,因为当孩子高尚的道德行为成为习惯时,道德信念也就稳定地形成了。
2.智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他指出,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在他看来,智育应帮助孩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使孩子能够对他所看到的、所认识的、所做的事情采取积极的态度,其中包括对待知识的态度。反过来,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态度越积极,其求知欲也就越强。
3.体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身体健康发展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好健康的身体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身体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要求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和通风采光等都要从学生的健康方面考虑。他还认为,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因为这是身体健壮和精神振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同样,他也要求家长从孩子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家庭环境的布置,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深信不疑。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变得健美、运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
4.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在他看来,感知和领会美可以通过三种渠道:浏览和旅游;阅读文艺作品;欣赏绘画作品和音乐。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这种领会美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感知美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孩子创造美的能力。他主张孩子通过练习写作和绘画等,学会用语言和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在美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应当使学生在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自然美。
5.劳动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辅助德育、智育和美育进行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劳动渗入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兴趣并热爱它。
全面教育要求使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但是,它并非要求每个孩子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作了清楚的说明: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孩子样样都做而不求甚解,而是要求父母促进孩子基于个性和谐之上的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