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
48564400000008

第8章 语言力学原理(2)

当然,有一些读者会提出尖锐的问题,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同的,语言和观念或者和价值观也是不同的。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的确,语言和观念以及价值观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所有的成文文化都是用语言书写而成的,所有的口头文化也是经过世世代代的人们用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从整部哲学史来看,如果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都用比较和谐的语言来讨论宇宙观、人生观以及一切自然界里的哲学问题,并且取长补短,就会更快地推动社会前进。因为同一种观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构成和阐释,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力度。物理力不也是一样吗?物理力是作用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而客观世界是整体、是由各种不同物体组成的。文化既然用语言记录或口头传诵流传下来,当然语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语言力在推动着世界前进。

就好像物理世界一样,我们看到的是轮船、飞机和神舟飞船,可是起作用的的确是物理力,无论哪一种运载工具都受物理力支配。

无论哪一种文化也同样受语言力支配。所以我们在研究语言力的时候就会涉及所有的文化现象。还有人认为语言和真理不同,不能把真理当作语言来研究。真理是和语言不同,但是真理也是由语言构成的,真理同样用它的语言力在影响着人类的进步。尽管我们听到的是一个个的观念、概念和理念,而起作用的却是语言力,而不是单纯的语言。

一般人认为力是物体之间的作用。举重运动员能够把一件重物举起,就是依靠力学原理。马拉车前进,是马用一定的力拉着车前进。语言力是人际交往之间的作用。当年的中国皇帝可以随便地杀死任何一个人,而老百姓是没有任何权力用一句话就能够致皇帝于死命的。因为中国皇帝的话有强大的语言力,而老百姓的话是软弱无力的。物理力有大有小。火车的力比汽车的力大,而马车的力比汽车的力要小。语言力同样有大有小。以公安人员破案来看,有时公安局长不敢定案,因为还有比公安局长地位高的人不同意定案。局长的语言力小,不起作用。如果问题弄到中央去,中央的领导认为要办,下面才不能不办。相比之下,公安局长的语言力比较小,而中央领导的语言力大,下级只能服从上级。这就说明,在人类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其语言力也有不同。

物理力学包括各种各样的力,例如有弹力、摩擦力等等。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地将其套用到语言力学之中。我们只想从大的方面进行考察。一般认为,物理学中的古典力学是力学的基本原理。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作为基本原理的古典力学和语言力学的关系。

古典力学的第一定律告诉人们:通常人们把物体看作是相对静止的,而静止这个概念就是一种均速直线状态。每个物体都在持续地保持它的静止状态和均速直线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时,它才被迫改变原有状态。该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该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可见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我们观察人际交往的情况,发现语言力的作用和牛顿所说的力学第一定律的情况非常相似。比如有一家公司,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按照公司的作息制度运行着。因为公司的作息制度实际上就是制约工作人员的一种语言力。在没有特殊外力的情况下,公司的工作人员是不会改变他们的习惯的。但是,在快下班的时候,总经理通知他们说“明天早晨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上班”。总经理的话就等于对他们施加的外语言力。这样,便使所有的公司工作人员改变了原来的作息制度。再从大的方面来看,清王朝几百年按照清王朝法律统治,广大老百姓也就在它的法律法规下惯性地生活着,在总的方面没有什么非常大的改变。而到了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后,新的法律法规代替了旧的法律法规,人们的运动方向也就改变。和物理力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一样,语言力也可以改变人的运动方向。不妨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位农民推了一车菜到城里的市场去卖,他推着车沿着公路前进,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个人,对他说:

“赶快往回走,前面有强盗抢你的菜。”

这原来是一句普通的陈述句,具有命令的意思,从其神情上看这个说话的人是诚实的。在人们的一般感觉下,似乎这句话是没有力学作用的。而事实上,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之下,或在当时的语境之下,这句普通的带有命令口气的陈述句不仅说明了一件事实,而且产生了一种语言力。这种力量使得农民会作如下的考虑:

(1)“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我可以继续前进。如果是真的我应该立刻向回走,明天再到市场去卖。”

(2)“我应该相信这是真的,而不能相信是假的。俗语说得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3)“既然前面有强盗抢菜,我就得回去。如果我还要走过去,我的菜就会被抢。”于是他掉转方向把菜车推回去。

我们现在来考察“赶快往回走,前面有强盗抢你的菜”这句话。

这句话可以看成是外力,迫使这位农民改变了运动方向。当然,外力要用得恰如其分,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和物理力是一样的。你要让一匹马拉两吨的物品,你首先要估计一下这匹马有没有拉动两吨物品的力量。如果马的力量很大,可以拉动三吨物品,最好让它拉另外一辆更重的车。如果这匹马只能够拉一吨半物品,当然让它拉两吨货物是不行的。语言力同样要考虑来这个问题。你把问题过分夸大,别人就不会相信你的话;如果你的话轻描淡写,显不出力量,别人理所当然地不会听你所说的。

当然这里还涉及听者的心理接受能力,这个问题这里暂不讨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语言力促使人们改变其运动方向的情况是随时可见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语言力的影响和冲击。

在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中,语言就成为了炮弹。毛泽东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就起到了威力无比的力量。当时,一个普通的小红卫兵讲一句话就有可能使某个高级领导干部心情沮丧,甚至会想到自杀。再看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小学生正在家里做家庭作业,他/她的思维和手指正在做一项均衡运动。突然母亲说道(从力学的角度看,就是母亲对其发出指令):“现在下雨了,你去把凉台上的衣服收进来。”在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这位小学生会立刻改变其运动,立刻离开做作业的书桌去执行母亲的指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语言总在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一个普通的语词,一句平常的句子,都有可能改变一个思维体(人)的运动方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现在我们来考察古典力学的第二定律。该定律告诉人们:物体运动的变化和外加的力成正比,并且发生在该力作用的方向。

这个定律表明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质量大的加速度小。加速度小是指惯性比较顽强。

物理学的这一力学定律也同样适用于语言力学。人,作为一种思维体,和非思维体的物体当然是不同的。比如,人的心理质量和物体的质量就不同。作为思维体(人)的质量是指其心理质量。

我国着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和《大学》中所说的“修身”就和心理质量有关。用今日的话来说,修身就是文化修养,如果说得更学术性一些,就是心理素质。我们可以先假设: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对语言力的反应也是不相等的。我们设甲为欠缺文化修养的人,设乙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一天某人对甲乙两人说了一句完全相同的话:“昨天某某对我说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甲听到后心里非常地不满,大发雷霆,并且声言一定要报复。这就是文化修养不高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小人之见。乙听到后也有可能不满,但他和甲的表现不同。他不会大发雷霆,也不会声言要报复。他可能先会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然后才会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文化修养高的人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文化修养高和文化程度高是不相等的。文化程度高的人不一定文化修养高。文化修养直接和心理素质有关系。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同样的语言力对于文化修养高的人(即心理素质高的人)影响力小,而对于文化修养不高的人(即心理素质不高的人)影响力就大。这就好像体质好的人经受得住重力的打击,而体质不好的人经受不住重力的打击一样。正是由于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就特别要注意语言力的运用程度。一个最小交际单位是由两个人组成,即:

说者与听者。说者与听者在交际过程中不是绝对的,他们的角色地位在不断地交替着。说者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要考虑到听者的心理素质,尽量把语言表达清楚,注意语用学所提出的谦和原理,从合作原则出发,尽量减少听者的误解程度。听者也同样要注意遵守语用学里的合作原则。另外,听者也要考虑到说者的心理素质,在理解说者的话语时,应该尽量避免受语言力的负面影响。

从理论上讲,我们在叙述时总是想设计一个理想的语境,而在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我们可以用《红楼梦》林黛玉的例子来说明。林黛玉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女孩。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弱点。《红楼梦》第96回讲到林黛玉偶然之间听到一个丫鬟说到贾宝玉要和薛宝钗结婚的事,小丫鬟是这样说的:

“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

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

林黛玉在无意之中知道了贾宝玉要娶薛宝钗,这无疑给她当头一棒。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事实上已经私订终身,她万万没有想到老太太、太太和二奶奶已经讨论决定让贾宝玉把薛宝钗娶过门来冲喜。可想而知这对林黛玉是多么大的打击,她的心情是多么的难受。

曹雪芹是这样描述林黛玉的心情的:“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转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竟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有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

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儿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